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蛇绿混杂岩(OPhiolite Mélange)或称蛇纹混杂岩(Serpentenite Mélange),是世界各地蛇绿岩产出的一种常见形式,特别是在特堤斯蛇绿岩带。另外它也见于滨太平洋带,如日本、北美科迪勒拉的佛朗西斯科;在古老的加里东构造带和华力西构造带,前者如纽芬兰的顿内吉,后者如哈萨克斯坦斋桑蛇绿岩带,都是以蛇绿混杂岩的形式出现的。而以蛇绿岩的完整序列产出者,除阿曼的萨麦尔蛇绿岩和塞浦路斯蛇绿岩以外则很少见到。这些蛇绿混杂岩大都沿古板块的缝合线或俯冲带出露。研究蛇绿混  相似文献   

2.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红石山深大断裂带中。其物质组成反映出该杂岩形成于小洋盆环境,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后经历了至少3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于二叠纪晚期运移至地表。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红石山蛇绿岩的组成及变形变质特征,为研究北山北带提供了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甘肃玉门昌马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昌马地区蛇绿混杂岩位于玉门市昌马乡南锅底坑山一带 ,是北祁连山西段加里东期俯冲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内发育早寒武世裂谷火山—沉积岩系、中寒武世蛇绿岩、蓝片岩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蛇绿岩形成于微洋盆环境 ;蓝片岩为微洋盆有限俯冲之产物。蛇绿混杂岩经历了 4次变形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甘肃肃南白泉门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甘肃肃南白泉门地区不同的构造岩块中的玄武岩,洼泥岩有砂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构造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它们分别形式于洋脊,洋岛,岛弧,板内及活动大陆边缘等多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块体相线混杂并与蛇绿岩的基性一超基性岩岩块混杂产出,形成蛇绿混杂岩,该蛇绿混杂岩是北祁连中段加里东俯冲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甘蒙北山地区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由不同成因的岩片,包括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堆晶岩、硅质岩及两侧陆缘岩片构成。蛇绿岩在红石山出露较完整,东以基性火山岩为主,是一个被后期构造肢解的蛇绿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深水复理石沉积不发育。陆缘岩片沉积建造、岩性组合特征与混杂带两侧绿条山组、白山组特征一致,这些岩片性质的厘定,为全面认识红石山有限洋的形成演化具重要意义,并为石炭纪红石山-黑鹰山裂谷裂陷带岩石地层的划分提供新思路。恢复晚古生代红石山有限洋盆充填演化特征,可为晚古生代银额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云南香格里拉县洛吉乡拉坡里、司家沟和张家一带分布着一套基性、超基性杂岩。前人认为该带属于甘孜-理塘结合带南延带(莫宣学等,1993);也有学者认为是甘孜-理塘结合带西延带(潘桂棠和丁俊,2004);并对其中的超基性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及成因研究(俞赛赢和杨仕潘,2005)。本文从查明其地质特征入手,结合构造演化分析,认为该套基性-超基性岩属被肢解的蛇  相似文献   

7.
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英善  彭琛 《青海地质》2000,9(1):18-25
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带是柴北缘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整个柴北缘地区各蛇绿混杂单元组合、出露较为齐全的地段之一,其中放射虫硅质岩在蛇绿混杂岩带中首次发现。托莫尔日特蛇绿混杂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其具有大洋中脊向岛蛇绿岩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带在南迦巴瓦峰地区呈弧形连续分布,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变余辉绿岩等。主要造岩矿物中,角闪石属富镁的镁角闪石、镁闪石、韭闪角闪石、浅闪角闪石等;单斜辉石为富镁的类型,成分相当于透辉石;橄榄石为典型的镁橄榄石;斜长石在角闪岩类中为中长石,是变质成因的。利用地质温压计估算出的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t=500~650℃,P=0.75~0.8GPa,相当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47~47Ma左右。晚期经历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高压型的多硅白云母,时代为27~20Ma,与该区结合带边界阿尼桥断层和米林.鲁朗断层发生强烈走滑有关。地壳加速隆升、剥蚀时期形成的多硅白云母为中、低压型。  相似文献   

9.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平  梅丽辉  江俊杰  张然 《江苏地质》2010,34(2):117-122
蛇绿岩带是大陆造山带中残存的古大洋岩石圈和上地幔的残片,它记录了洋壳地幔的对流、变形、熔融以及交代过程;蛇绿混杂岩带是不同时代、不同大小、不同构造环境的沉积物及洋壳和上地幔的残片,经俯冲消减、碰撞后混杂堆积构成的无序组合带,它涵盖了洋盆形成、俯冲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到陆内汇聚的造山作用时空演化全过程.从班公湖蛇绿岩带内部结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最后从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及区域对比3个方面,分析了班公湖蛇绿岩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0.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混杂。其岩石化学主要特征是MgO含量特别高 ,达 33.2 2 %~ 37.2 8% ,SiO2 、CaO、Al2 O3 、TiO2 、K2 O含量低 ,FeO /(FeO 十MgO)、Ca/Al2 O3 比值非常低。属镁质超基性岩。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其形成的环境为多硅铝质陆壳成分的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洋脊及岛弧的过渡性质 )。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苏巴什蛇绿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巴什蛇绿混杂岩是北起苏巴什北侧的柳什塔格玄武岩南至乌鲁克库勒盆地南缘蛇绿混杂岩带包括其间所夹陆岛残片在内的一套构造-蛇绿混杂组合,它代表了古提斯洋的活动遗迹,是一典型的“软碰撞”缝合带,它是欧亚大陆南缘一条陆内缝合带,并于早、中三叠纪闭合而造山。  相似文献   

12.
云开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沿信宜罗罅、茶山、罗定贵子和高州云炉一带,首次发现呈弱东-北北东向展布的蛇绿混杂岩(蛇纹石化橄榄岩、堆晶辉长岩和变基性火山岩),其中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具N-MORB和E-MORB型特征,推测蛇绿岩形成于元古宙,这一发现对于认识华南大陆构造演化,特别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增生和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Pt1nj)、大拐弯群(Mz)和冈底斯群(Pt1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要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主要由变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与蛇绿岩套类似。但其岩石化学性质与典型的大洋中脊蛇绿岩差别较大,形成环境为具有陆壳性质的中等—慢速扩张的小型洋盆,属陆间海/弧后盆地。自45 Ma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褶皱、隆升和剥蚀作用,使下部地壳暴露地表并形成无与伦比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相似文献   

14.
蛇绿混杂岩是一种主要由构造作用形成的外观混乱的岩石体,是由普遍遭受构造剪切的、通常是蛇纹质岩石或沉积岩(通常是深海泥质岩)作为基质部分和混于其中的各种外来岩块和原地岩块所组成的。这种特殊组合的岩石体多出现于造山带。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把它作为板块消减带和古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疆西准噶尔及其以北的塔尔巴哈台山南缘广泛出露蛇绿混杂岩.克拉玛依蛇绿岩[1,2]和塔城北山早奥陶世蛇绿岩[3]的发现促进了对该区地质演化认识的深入.西准噶尔的奥陶系-志留系海相沉积变质岩主要出露在唐巴勒地区(含志留系蓝片岩[4]).克拉玛依地区的古老地质体最近才被识别[2,5].  相似文献   

16.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板块边界,它横贯西藏高原,东西延伸长约2000km。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要由规模巨大的蛇绿混杂岩带构成,南北宽度一般为几十千米。它不仅是理解青藏高原形成和特提斯演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是一条重要的矿产集中富集带。前人主要针对该地区超基性蛇绿岩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曲晓明等,2009a,2009b,2010;江军华等,2010),但对其中的酸性侵入岩的研究还很不足。对此,本文对超基性岩内的酸性侵入岩岩石学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卡姆斯特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徐新  朱永峰陈博 《岩石学报》2007,23(7):1603-1610
东准噶尔卡姆斯特蛇绿岩剖面由玄武岩、变辉长岩、辉石岩、蛇纹石片岩、硅质岩和火山碎屑岩等组成。辉石不发育出溶结构,说明地幔岩侵位过程相对缓慢(从上地幔到下地壳迁移过程中没有发生突然抬升或者 PT 条件的巨大改变)。辉石岩中存在三类角闪石:具有出溶结构的角闪石(Amp Ⅰ,镁绿钙闪石),与 Amp Ⅰ共生的均匀角闪石(Amp Ⅱ,镁质普通角闪石),以及交代单斜辉石边部的角闪石(Amp Ⅲ,钙镁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基于对辉石岩和变辉长岩中角闪石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的仔细研究,获得该蛇绿岩侵位的基本演化特征如下:地幔岩在中下地壳环境被快速抬升,导致辉石岩中的角闪石分解而形成铬磁铁矿出溶结构,当蛇绿岩侵位到中地壳环境后,岩石经受角闪岩相退变质改造,继续上升到上地壳环境后,岩石发生绿片岩相的退变质。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区调工作在西昆仑于田南部阿羌一带新填绘出一套具有蛇绿岩特征的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变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岩石组合。其中,变质橄榄岩、蛇纹岩具有低SiO2、高MgO、低稀土特征;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绝大多数样品岩石化学具有低K2O<1%,TiO2含量为1.5%等特征;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N-MORB及E-MORB相似。综合分析认为,该蛇绿岩产于较大规模的洋盆中,属于地幔柱型(P型)蛇绿岩;辉长岩、玄武岩中2件锆石U-Pb SHRIMP定年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为(545.5±9.1)Ma和(440.0±4.8)Ma,结合其他证据,证实其形成时代为寒武-奥陶纪,与西邻区其曼于特蛇绿构造混杂岩同为昆中和昆北微地块早古生代洋-陆转换事件的地质记录,对研究西昆仑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斌  陈博  计文化 《地学前缘》2016,23(3):198-209
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南天山缝合带附近的Djanydjer蛇绿混杂岩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等组成。通过对辉长岩中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获得两组年龄:(422.0±2.0) Ma (MSWD=1.2),(397.3±3.9) Ma (MSWD=0.6)。结合境内外南天山蛇绿混杂岩的年代学特征,认为前者代表辉长岩的形成时代,表明分割吉尔吉斯斯坦中天山和塔里木克拉通的洋盆在晚志留世早期已经存在。由辉长岩中获得的中泥盆世年龄可能与洋壳闭合蛇绿岩构造侵位或后期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相关。与Djanydjer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同一构造带上的变质沉积岩组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地体,文中对其中的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研究发现,其碎屑锆石记录了较宽的年龄范围(406~2 856 Ma)。通过与阿特巴什变质硬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和塔里木克拉通岩浆锆石的比较发现,白云母石英片岩与包裹榴辉岩的变质杂岩相似,原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早泥盆世,其部分物源可能来自吉尔吉斯中天山-北天山。  相似文献   

20.
撮科蛇绿混杂岩出露于元江县撮科大寨及周边地区,受到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发生一定的变质和变形。蛇岩性较为复杂,岩块与基质之间为断层接触。基质以硅质岩、熔结凝灰岩和花岗质砾岩为主,岩块的类型主要有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等。其中,撮科蛇绿混杂岩中熔结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龄为(1 170±7) Ma(MSWD=0.54,n=12),花岗质砾岩基质具有单一的年龄,为(1 151±5) Ma(MSWD=1.3,n=17);辉长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68±8) Ma(MSWD=0.72,n=17),斜长花岗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63±9) Ma(MSWD=1.83,n=15),花岗斑岩岩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 186±6) Ma(MSWD=0.92,n=17)。这些年龄指示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撮科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REE标准化曲线整体表现较为平坦的右倾趋势,具有与E-MORB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在MORB标准化图解中Nb、Ta没有出现明显的负异常,极低的Zr/Nb(8.65)、La/Nb(1.05)、Ba/Nb(10.72)、Th/Nb(0.10)、Th/La(0.09)、Ba/La(10.56)、Zr/Hf(43.4)平均值,且微量元素判别投点主要落入板内玄武岩范围,指示撮科蛇绿混杂岩应属于MORB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伸展的构造环境。熔结凝灰岩锆石的εHf(t)值为-8.7 ~-4.7,平均值为-6.6,所有εHf(t)均为负,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C)为2 534~2 296 Ma,平均为2 408 Ma,指示熔结凝灰岩来自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重熔。撮科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原大红山群老厂河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中—新元古代岩浆和构造事件,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