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廖士范 《贵州地质》1997,14(4):334-336
我国显生宙鲕铁矿从奥陶纪、泥盆纪海相沉积到侏罗纪湖相沉积都有。以接近封闭的浅海泻湖沉积规模最大,以粘土页岩相沉积含铁最富。鲕粒的成因除过去认为与海水、湖水流动有关以外,作者意见还与形成鲕粒的水体盐度有关,盐度大的水浮力大,鲕粒在水体中悬浮的时间长,有足够时间生长,因而鲕粒的直径大、环带多、发育完好,在矿石中所占百分率高。相反在淡水中浮力小,停留的时间短即行下沉,所形成鲕粒远不如在浮力大的盐水中的鲕粒,为此淡水中鲕粒直径小、环带少、发育差,所占百分率低。  相似文献   

2.
3.
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徐庄组鲕粒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徐庄组鲕粒灰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有核及无核同心-放射状鲕、单(或多)晶鲕、泥晶鲕和复合鲕,而且还发现了暗色颗粒包壳、凝聚颗粒和黄铁矿聚集体等特殊组构。暗色颗粒包壳的发现尚属首次,其可能是丝状蓝细菌菌体的残留物。凝聚颗粒由方解石或白云石构成,可能代表了微生物席内的含氧气泡。生物碎屑上的附着体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的痕迹,在其内部发现有类似鲕粒的球状颗粒。复合鲕胶结松散,包壳不发育,表明其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水体环境。研究表明,徐庄组鲕粒可能形成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浅海环境中,微生物在鲕粒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下石炭统马角坝组顶部的铁质鲕粒的研究发现:铁质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圈层组成,核心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碎屑和石英颗粒,圈层厚度较小,整体呈胶状形态,由赤铁矿围绕核心呈致密板状平行排列,整体上结构一致;铁质鲕粒是在适合的pH、Eh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矿物碎屑转动时胶体沉积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潮间-潮下的浅水动荡环境,是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初始上升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鲕粒成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梅冥相 《沉积学报》2012,30(1):20-32
鲕粒的成因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沉积学难题。Brehm等在2006年的实验室研究的结果表明,将鲕粒的形成可以与叠层石进行类比,是一个特殊的球状微生物席的产物,从而将鲕粒归为微生物成因。最近,来自于巴哈马现代鲕粒的研究,Duguid等在2010年认为,鲕粒形成与微生物活动不存在一个直接的关系,重新强调了鲕粒形成的化学过程,即:当鲕粒处在沉积物—水界面(活跃相)的时候,凭借一个在鲕粒上的非晶质钙碳酸盐(ACC)沉淀物的微薄层,鲕粒开始形成;这个ACC微薄层后来结晶成文石针,从而形成新的鲕粒皮层(静止相)。两种观点的直接对立,代表了对鲕粒成因研究的新进展。来自于华南下三叠统的巨鲕、以及华北寒武系鲕粒,特  相似文献   

6.
鲕粒是一类特殊的沉积颗粒,为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示器。为了深入认识此类特殊颗粒的成因机制、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对广西隆安地区都结剖面下石炭统都安组上部含鲕粒地层开展了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鲕粒类型:放射状纹层鲕粒(O1)、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2)、不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3)、泥晶鲕粒(O4-A和O4-B)和复合鲕粒(O5)。各类鲕粒的显微组构和沉积环境指示其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其中水动力条件影响和控制着鲕粒的发育和分布情况。研究区含鲕粒地层形成于维宪期末-谢尔普霍夫期,恰好对应早石炭世晚期冰川作用的开始。受冰川作用影响,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研究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并以浅滩和潮坪沉积环境为主,为鲕粒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水体条件,即温暖、动荡的浅水环境。此外,含鲕粒岩层内广泛发育钙质微生物和微生物席,说明微生物活动在研究区较为常见,可能与鲕粒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宣龙铁矿铁质鲕粒的显微结构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94,29(1):71-77
宣龙铁矿的铁质鲕粒由各种不同的核心和微层状外壳组成。核心的组分主要是石英砂粒、赤铁矿内碎屑和凝块以及粒状菱铁矿等。外壳的纹层分别由显微结构不同的板状、片状、均匀和不均匀粒状泥晶赤铁矿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其中板伏、片状、均匀粒状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是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在核心表层逐层沉积结果;不等粒状赤铁矿微层则是鲕粒滚动中对铁质颗粒粘附而成。菌藻类生长繁殖改变沉积环境的物化性质,对铁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鲕粒作为碳酸盐岩中非常重要的指相颗粒,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上面,而成岩作用研究较少。北京西山地区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张夏组发育大套鲕粒灰岩,通过对该剖面野外实测、薄片观察、XRD测试等手段,结合有机碳、热解等地化参数,对鲕粒的硅化机制及其硅质来源做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鲕粒溶蚀再沉淀或者新生变形作用造成鲕粒边缘有机质富集,有机质演化释放的有机酸是硅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硅质来源主要为陆源输入和黏土矿物的转化。由于有机质主要富集在鲕粒边缘,形成有机质膜,从而造成硅质的沉淀主要沿鲕粒边缘发生,形成鲕粒边缘特有的硅化套,这种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微生物在原始鲕粒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沉积铝土矿中豆鲕粒的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底部发育丰富的铁质鲕粒。为分析该铁质鲕粒成因,本文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详细的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对铁质鲕粒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鲕粒类型多样,鲕粒核心包括石英碎屑颗粒、海百合碎片、黑色赤铁矿和方解石等4种类型,鲕粒圈层可分为明暗相间圈层、颜色均匀圈层和绿泥石圈层等3种类型。根据鲕粒核心和外部圈层的组合,可将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的铁质鲕粒划分为粉砂质鲕粒、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等3种类型。龙门山区北川甘溪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鲕粒对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粉砂质鲕粒形成于开放近岸浅海氧化环境,而铁化鲕粒和绿泥石薄皮鲕粒则指示浅海滨岸中相对封闭的泻湖与残积鲕粒滩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飞  王夏  薛武强  颜佳新 《沉积学报》2010,28(3):585-595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 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可能为文石。含巨鲕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交互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巨鲕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发育,但在显生宙和现代海洋环镜中超过5 mm的鲕粒相当少见。巨鲕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后大量出现,随着中三叠世生态的复苏、海洋环境趋于正常而又消失。这些特征说明巨鲕可以作为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的生态和海水环境有关,代表着一类特殊的沉积学现象。分析了巨鲕产出背景、微观结构和沉积特征,对于了解其成因、探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西山岩溶水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岩溶含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能够反映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含水介质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等.本文通过分析太原市西山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中TDS、Sr2+、HCO-3、SO2-4的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指示意义,得出以下结论:从补给区到径流排泄区,TDS随着径流途径、径流时间及循环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Sr2+、Mg2+、Ca2+浓度沿着地下水径流方向具有同步增加的趋势,但Sr-Mg的变化斜率小于Sr-Ca,这主要是碳酸盐岩中白云石与方解石含量及溶解度不同造成,CaO与MgO比值越大,相对溶解度越大.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型过渡为HCO3·SO4型、SO4·HCO3型、SO4型,SO2-4离子浓度逐步增加,总体来看,Ca2+、Mg2+离子总含量与HCO-3、SO2-4离子总含量达到平衡,说明在西山岩溶区,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除碳酸盐外,硫酸盐的溶解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且受煤系地层及煤矿开采活动的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13.
鲕粒是一类特殊的沉积颗粒,为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示器。为了深入认识此类特殊颗粒的成因机制、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对广西隆安地区都结剖面下石炭统都安组上部含鲕粒地层开展了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鲕粒类型: 放射状纹层鲕粒(O1)、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2)、不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3)、泥晶鲕粒(O4-A和O4-B)和复合鲕粒(O5)。各类鲕粒的显微组构和沉积环境指示其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其中水动力条件影响和控制着鲕粒的发育和分布情况。研究区含鲕粒地层形成于维宪期末—谢尔普霍夫期,恰好对应早石炭世晚期冰川作用的开始。受冰川作用影响,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研究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并以浅滩和潮坪沉积环境为主,为鲕粒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水体条件,即温暖、动荡的浅水环境。此外,含鲕粒岩层内广泛发育钙质微生物和微生物席,说明微生物活动在研究区较为常见,可能与鲕粒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冀东“长城式”金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区域构造和成矿特征研究表明,进入燕山期,华北地区开始了幔枝构造活动期,沿冀东茅山-金厂峪-肖营子EW向韧性剪切带与NNE向迁安-青龙韧性剪切带强烈活动。特别是2条韧性剪切带并汇部位的肖营子一带,岩浆大规模侵入,形成了以肖营子斑状花岗岩为主体的一系列大小侵入体。并带动变质围岩一起强烈隆升,中上元古界盖层则向外大幅度拆离滑脱,以致于轴部岩浆-变质杂岩呈揭顶式裸露,冷口-清河沿岸块就是由于受冷口断裂或反向铲状断理解活动影响,而残留在岩浆-变质杂岩之上的中元古界岩块。在岩块拆离滑脱过程中所形成的主拆离滑脱带、次级拆离滑脱带及层间滑动断裂成为较发育的构造扩容空间。主成矿期含矿流体沿构造扩容带贯入、聚集和成矿,形成一系列构造蚀变岩型、脉型矿体。新房子金矿的深部钻孔已证实了这种认识。矿体顶部的变宽及变富则是隆升过程中崩塌及风化淋滤造成的浅部表现,因此,应注意寻找深部矿体。  相似文献   

15.
依据鲕粒的形态、结构及方解石组成,将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馒头组鲕粒灰岩中的鲕粒分为4种类型:不规则放射状泥晶鲕粒、泥晶套亮晶表皮鲕粒、同心放射状泥晶鲕粒和规则放射状微亮晶鲕粒。这些鲕粒多由泥晶方解石组成,且泥晶方解石可出现在鲕粒的不同部位,从而与研究区张夏组的鲕粒明显不同,后者由亮晶方解石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鲕粒中的泥晶方解石表现为六边形蜂格和片状壁,而这种结构被认为是细菌或蓝细菌的细胞结构,是由附着的微小晶粒呈切向围绕细菌或蓝细菌排列所致。构成蜂格结构的矿物主要为碳酸钙,其被认为是蓝细菌死亡后灰泥化的结果。由此可见,鲕粒中泥晶方解石的形成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这对于阐明鲕粒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简要介绍了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两种假说,即“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和“飞行的奔跑起源”假说,并根据近几年中国辽西发现的化石材料,对两种假说的立论依据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初步认为两种可能性均存在,但因奔跑而飞地的机制更为普遍合理,“上树”是一种可能的条件,但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发育7层灰岩,从下到上依次为半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镜下薄片研究,确定了各层灰岩的沉积相类型,恢复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和各层灰岩沉积时相对水体深度的变化。其中庙沟灰岩属中缓坡相沉积,吴家峪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均属浅缓坡相沉积,半沟灰岩属后缓坡相沉积。7层灰岩的相对水体深度关系为:庙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半沟灰岩。在太原组内识别出6次沉积间断、7次小型沉积旋回,总体构成2次明显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  相似文献   

18.
翡翠的成因及宝石学意义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学角度出发,对翡翠的成因作了初步研究。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探讨了翡翠的矿床类型,翡翠矿床的找矿方向及翡翠“B”货的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湖相沉积地层的浅井挖掘,在天池湖泊群一带发现了厚度大于6m的以草炭、泥炭、粘土及砂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根据实测的干海、天池和琵琶海3条剖面,将分布于高山湖盆区内的湖相地层划分为12层,层序地层显示出以干海为代表的古湖泊由浅湖→滨湖→沼泽的演化趋势。湖相沉积的14C法测年结果为10950~260aBP,ESR法年龄测定结果为(9±3~8±1)ka,这表明高山湖盆内湖相沉积的形成时代为全新世。根据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孢粉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首次建立了山西宁武地区高山湖泊全新世湖相沉积地层序列,并将该套地层命名为干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