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21件碎屑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关系、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特征,探讨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HZ21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Al2O3、Fe2O3、K2O、TiO2、V、Cr、Rb相互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iO2与Al2O3、Fe2O3、TiO2呈明显负相关,与K2O呈弱相关关系;Sr与CaO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2O5与Al2O3、Fe2O3、K2O、TiO2呈明显的正相关,与SiO2呈明显的负相关,且与CaO呈弱相关关系。据锶钙比值103(Sr/Ca)和V/Cr值分析,HZ21井珠江组从下往上水体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与单井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据镁铝比值102(MgO/Al2O3)和Sr/Ba值分析,珠江组从下往上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变化不太大,但到上部略有下降。古气候指示剂Rb/Sr值和MgO/CaO值显示,NSQ1和NSQ2层序时期气候干燥寒冷,而NSQ3和NSQ4这两个层序时期气候湿热。总之,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可作为沉积相判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3M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具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利用砂岩和异源生屑灰岩岩石学及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扇的物源.结果表明,珠江组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屑和火山岩屑,并含较多深成岩屑.阴极射线下,石英以发蓝紫色-褐色光为主,长石主要发亮蓝色光.异源生屑灰岩为陆坡钙屑碎屑流沉积,来自于神狐暗沙隆起中新统碳酸盐台地.泥岩∑REE与燕山褶皱带燕山期中酸性火山岩较接近,分配模式与上地壳基本一致,并与燕山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较接近.渐新世末,南海运动使南海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并使陆架坡折带由白云凹陷南侧跳跃到凹陷北侧.该构造事件在青藏高原邻近盆地和中国东部盆地都有反映,反映可能发生了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使珠江组物源向西拓展.珠江期虽然存在活跃的深水牵引流,但珠江组原始物质仍应源自古珠江携带的华南沿海燕山褶皱带的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内陆古老的沉积-变质岩.  相似文献   

3.
沾化凹陷新近系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CP-MS详细研究了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样品稀土元素(REE)质量分数相对较高,w(ΣREE)介于106.4×10-6~390.9×10-6间,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83×10-6,203.18×10-6,高于大陆上地壳(UCC)和后太古宙页岩(PAAS)的平均值;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LREE富集、HREE平坦和中等负Eu异常[δ(Eu)介于0.66~0.83,平均值为0.75]的典型后太古宙沉积岩特征.样品过渡族元素Cr、Co、Ni质量分数较低,与UCC相近,稍低于PAAS;高场强元素Zr、Hf、Nb、Ta、Th质量分数则相对比它们在UCC和PAAS中的质量分数高.泥岩样品的REE、Nb、Ta、Th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粉砂岩和细砂岩,表明黏土矿物的吸附作用对这些元素的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参数,以及不活动元素之间的比值[如w(La)/w(Co),w(Co)/w(Th),w(Cr)/w(Th),w(Zr)/w(Hf)]并不受粒度效应的影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沾化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沉积岩的源岩以中酸性的长英质岩石为主,可能主要来自盆地东部的胶东隆起区,而南部鲁西隆起区广泛出露的太古宇岩石对盆地供应的碎屑量较小;物源供应的变化表明馆陶组上段沉积时期,东营水系和车沾水系开始衰退,而垦青水系仍较发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广泛调研前人研究成果、月亮田矿区地勘资料,区域地质背景,钻取并测试区内两口钻井的17件泥岩样品;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沉积环境,对区内龙潭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龙潭组沉积主体时期长期处于温湿气候,利于植物繁殖;古水体以淡水环境为主,间或有短暂海侵;沉积水体以贫氧至厌氧的弱氧化至还原性环境为主,为区域聚煤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龙潭组物源以来自大陆岛弧的玄武岩为主。研究结果符合贵州省大地构造背景,不仅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区在晚二叠世龙潭期作为沉降区,长期接受玄武岩物源沉积,也揭示了古沉积环境及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物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砂岩碎屑颗粒类型、砂岩组分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砂体百分含量变化,以及岩相古地理格局等物源分析的方法,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沉积期进行了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恩平组发育了一套沼泽、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物源来自于盆地北部和中部隆起带;珠海组发育了一套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物源来源于北部隆起带。  相似文献   

6.
陆丰凹陷珠江组发育的多套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产油层,但对这些储层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不足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沉积构造等对珠江组砂体储层沉积相类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岸两大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等10种沉积微相。不同的沉积相带控制不同砂体储集物性,按储层物性好坏,划分出3类沉积相带砂体储层。滩砂、滩砂水道、沿岸坝等砂体储层物性最好,上临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次之,下临滨砂体最差。综合研究认为,寻找优质油气储层,应优先考虑最有利的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下部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工区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混合沉积可分为相缘混合和原地混合,相缘混合主要是在浅海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边界的结合部位、在低能水动力环境下的细粒陆源碎屑与泥晶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主要是在三角洲前缘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的砂级硅质碎屑颗粒与碳酸盐生物碎屑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沉积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特征有显著影响。描述了原地混合沉积的泥岩—碳酸盐岩—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相层序,并讨论了陆源碎屑注入、古地形、海平面升降及三角洲迁移等影响透光带范围的因素是如何控制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分布的。  相似文献   

8.
蒋富清  李安春 《沉积学报》2002,20(4):680-686
对冲绳海槽南部陆架、陆坡和海槽 3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 、Al2 O3 和CaO,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 6 8%左右。多数元素在陆架和陆坡的变化范围较大,在海槽区相对稳定。向海槽方向随沉积物粒径变细,SiO2 和CaO减少、Al2 O3 和其它多数元素含量增加。常量元素和Al2 O3 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本区沉积物由物源区经由陆架向海槽输送,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此外还有生物碎屑沉积和自生沉积。陆架区部分微量元素富集因子 (EF)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对比结果表明,本区的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更为密切。陆坡区Cu、Pb、Zn、Co、Ni和Cr的富集因子较高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造成的,Mn的富集主要是自生沉积的结果。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元素的分布特征,给出了四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和特征元素组合,分别为 1)陆架型的元素组合 :SiO2 、TiO2 、Zr、CaO和Sr,2 )陆坡型的元素组合Fe2 O3 、MgO和P2 O5,3)海槽型的元素组合 :Al2 O3 、K2 O、Cu、Zn、Co、Ni、Cr和Ba,4 )反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属性的元素组合 :MnO和FeO。  相似文献   

9.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2口井的岩心观察,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新生界珠海组和珠江组,发现有重力流沉积。该地区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特征是:滑塌构造发育广泛,是本区最主要的重力流沉积;液化沉积中泄水构造发育;浊流沉积中鲍马序列不完整。惠州地区的重力流沉积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垮塌再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在重力流沉积中还发现有潮汐作用的存在,潮汐作用和重力流沉积伴生。通过对惠州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的研究,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重力流沉积等同于浊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不仅局限在深水地区,在相对浅水地区也会发育。建议正确理解鲍马序列并予以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NE—SW向平行于古岸线展布的K22条带状砂体外部地震反射特征、内部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规律,并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海平面变化特点,对K22条带状砂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K22条带状砂脊为发育在陆架区古构造高带、受控于强制性海退过程的再沉积产物,其物源来自于早期的三角洲,沉积水动力条件多样,主要为海退过程中的潮汐流和波浪作用;同时,沿岸流也对砂脊形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砂脊后期得益于快速的海侵而保留下来。留存下来的沙脊沉积被包裹在海相泥岩背景中,可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楚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泥岩压实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系,首先探讨了该地区泥岩压实的特征,并运用最高热解温度和生烃指数等对欠压实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从纵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内发育浅部快速压实段、正常压实段和低幅度欠压实段等3种类型,浅部快速压实段主要发育在深度小于700 m的万山组和第四系地层,正常压实段自万山组底部或者粤海组顶部到珠海组底部或者恩平组顶部(1 800~3 200 m),低幅度欠压实段自恩平组顶部向深部延伸到文昌组(2 400~4 000 m);从横向上来看,惠州凹陷划分为东北部和中西部两个具有不同欠压实特征的区域,东北部欠压实区地层发育珠江组—韩江组和文昌组—恩平组2个低幅度欠压实段,中西部欠压实区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珠江组—韩江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泥质高含量和快速沉积沉降引起,文昌组—恩平组欠压实段主要由沉积作用、高地热值和生烃作用共同引起,后者为有效生油段;惠州凹陷新生界地层砂岩不存在超压。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储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平  傅恒  周小康  朱焕 《沉积学报》2012,30(2):291-30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岩芯观察及薄片鉴定、测井、录井、地震及其古生物等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碳酸盐岩进行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界面和4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界面均是Vail的Ⅱ类层序界面的具体表现,建立了珠江组碳酸盐岩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储层主要发育在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结果表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于流花地区SQ3 HST台地边缘礁及生屑滩,较有利储集相带分布于惠州地区SQ1 HST、SQ2 HST台地边缘礁、生屑滩或台内点礁、生屑滩,以及陆丰地区SQ1 HST台内点礁、生屑滩。  相似文献   

15.
Eleven lithofacies and five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ore analysis.It could be determined that three depositional types developed,namely submarine fan,basin and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Six microfacies were further recognized within the fan,including main channels in the inner fan,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middle fan,inter-channels,levees and the outer fan.The lower Zhujiang Formation,mainly sandstone associations,was inner fan and inner-middle fan deposits of the basin fan and the slope fan. The middle part,mainly mudstone associations,was outer fan deposits.With the transgression,the submarine fan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basinal pelagic deposit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mudstone associations,siltstone associations,and deep-water limestone associations.During the weak gravity flow activity,the lower channels,the middle-upper outer fans and basin deposits were strongly modified by the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traction deposition in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w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had been existing after the shelf-break 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23.8 Ma) in the Baiyun sag,influenc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ediment composition,the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It would provid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paleo-oceanic current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借助于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和阴极发光分析,通过不同成岩组构的识别及其成岩作用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恢复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经历的成岩环境。结果表明:(1)整体的海侵背景和渐进埋藏过程使得珠江组灰岩中不发育表生成岩作用,但是频繁的海平面变化使得古地貌高部位生长的灰岩受到大气淡水的成岩改造,珠江组灰岩主要经历了海水潜流、大气淡水渗流、大气淡水潜流和埋藏环境等成岩环境;(2)不同成岩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岩组构特征。海水潜流环境的成岩组构主要有广泛发育的藻的包壳作用和藻类-生物的相互包裹、生物钻孔的发育、泥晶化作用、海绿石的形成以及等厚纤维状环边胶结物、颗粒表面的刀刃状或叶片状胶结物、犬牙状胶结物和共轴生长方解石胶结物的发育;淡水潜流环境的主要成岩特征包括粒状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棘皮多期共轴加大边和有限的溶解作用;淡水渗流环境中识别的成岩特征有非组构选择性溶解作用、示底构造、微型钟乳状胶结物和新月形胶结物;埋藏成岩环境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晚期溶蚀作用以及油气的侵位。  相似文献   

17.
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HA古近系文昌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HA古近系文昌组可以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SQ3和SQ4。其中SQ1 主要分布在南部,SQ2和SQ3全区分布,SQ4由于南部构造抬升遭受剥蚀,主要分布在北部H4地区。HA文昌组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及滩坝相。文四段时期,惠州凹陷开始裂陷,物源供给较少,靠近XJ30断裂和 HZ26断裂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HA转换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文三段发育时期,盆地快速断陷,水体加深。HA转 换带以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靠近XJ30断裂和HZ26断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规模相对较小,受波浪不断淘 洗,惠州H4地区发育滩坝沉积;文二段发育时期,南部断裂活动进一步加强,处于强烈活动状态,湖平面继续上升,HA 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变小,陡坡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连片发育,规模变大;文昌组文一段时期断裂活动减弱,湖水 变浅,物源供应充足,靠近HZ26断裂发育大套扇三角洲,靠近XJ30断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但后期构造抬升遭受剥 蚀,残留的地层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