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冰  李长政 《地下水》2013,(3):222-224
英旺地区储层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储层,油气富集规律复杂,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阴极发光和铸体薄片等分析化验方法对其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主要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泛滥平原微相组成;同时三个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说明了沉积微相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决定着砂体的成因,及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规律和内部特征,也是决定地下油水运动和富集规律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心观察、大量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统计,确定了大路沟二区长6_1油层的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口砂坝四种微相,分析了各种沉积微相的特征。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长6_1油层的主要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_1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和砂体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为长6_1油层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汇作用不强;长6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交叉汇合成网状;长61期不同级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合连片更加明显,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力产层.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艳琴  余芳  李洋  李百强  李文厚  袁珍  赵靖舟 《地质通报》2015,34(10):1971-1980
野外露头剖面和井下岩心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岩相标志、室内砂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盒8致密砂岩以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主要为深灰色、灰色、灰白色中砂岩和粗砂岩。研究区从北到南依次为冲积扇、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以扇中和扇端为主,主要由冲积水道块状构造含砾粗砂岩组成。往南演化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包括河道砂坝和泛滥平原微相,其中河道砂坝为其骨架相,由大型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发育的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组成。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其中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为其骨架相,类似于河道砂坝沉积,主要由板状、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及中-细砂岩组成,纵向上多期砂体叠置,横向上叠合成片,成为盒8致密砂岩气藏的良好储集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建立了台兴油田下第三系阜宁组(Ef3)下亚段测井相与沉积微相的关系,研究了台兴油田的沉积微相类型及主要含油气单元———各砂体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Ef3下亚段主要砂体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漫滩、河口砂坝以及席状砂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塔河地区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重点对发育于TSQ3低位体系域中的下油组砂体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岩心观察结合粒度分析等手段,认为研究区下油组沉积砂体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划分为主分流河道复合微相、侧支分流河道复合微相和河道间微相3种类型。砂岩厚度、含砂率分布特征表明,砂体以东西向展布为特征,中部厚度最大,向南北砂岩厚度减小。依据研究区南高北低的区域构造背景,结合下油组沉积微相图与顶面构造图叠合表明,认为研究区南部AT4-S98井区以南为有利的岩性上倾尖灭区带。  相似文献   

8.
长岭凹陷所图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岭凹陷所图地区的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该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 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主要为三角洲沉积; 青山口组储层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别发育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水下分流间薄层砂微相; 目的层中,GI1 层、GIV2 层砂岩发育较差,GI2 层、GIV1 层砂岩发育较好,呈片状大面积分布。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叠系作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层系已逐渐被近几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本文采取综合研究的技术思路和方法,通过取心分析、测井划相,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精细刻划各单油砂体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微相展布.研究表明轮南油田三叠系砂岩,以含砾中粗粒砂岩为主,粒度较粗,重力流沉积特征较突出,以河湖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其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深湖-半深湖、浅湖和三角洲亚相,从大的韵律到小的层理都显示粒序递变的构造特征,为重力流悬浮搬运沉积的主要标志,存在辫状分支河道微相砂体,分支河道侧缘微相砂体和分支间湾微相砂体三种类型.中上三叠统粗碎屑岩,以及泥岩、粉砂岩,是以半深湖、浅湖至滨岸相环境为主的沉积,自下而上沉积环境分别发育有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相似文献   

11.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资料、重矿物分析及地震资料,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西山窑组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马朗凹陷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在湖盆北侧大面积分布,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频繁改道、迁移,相互切割,叠置成厚20~50m连片分布的砂体。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马朗凹陷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有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局部发育滩坝砂体。西山窑组沉积整体呈现出一个水进过程。分析化验数据表明,西山窑组砂岩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层胶结作用不强,以压实减孔为主,主要发育剩余粒间孔;储集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好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研究区835口井资料和8口取心井岩心观察分析,采用测井相分析手段,认为湖湾区齐古组和八道湾组属于辫状河沉积,储集砂体主要为心滩和河道微相,砂体呈北东向宽带状分布,属于中高孔高渗储层;根据两种油层定量识别模型在钻遇齐古组砂体的老井中重新识别出56个油层,描述了湖湾区侏罗系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认为齐古组油藏主要属于岩性油藏,八道湾组属于地层油藏,为断裂台阶式成藏模式和地层不整合成藏模式;八道湾组地层油气藏具有进一步勘探潜力,齐古组岩性油藏有望实现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13.
杨帆  贾进华 《沉积学报》2006,24(5):681-689
通过对乌什凹陷南缘坳陷乌参1井及北缘露头剖面地详细观察,结合测井曲线形态和地震剖面综合分析,乌什凹陷北部和南部由于受构造条件、古气候和物源的影响,发育了截然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北缘露头区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南部坳陷区则发育了典型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粗粒沉积相。这套沉积碎屑岩颗粒粒度悬殊且不连续,砾岩和砂岩间常显示粒度不连续的现象,剖面中巨厚层砾岩常与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沉积层直接接触,无过渡性粒级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缘露头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及较远的物源条件,而南缘坳陷区由于靠近温宿凸起物源并受断裂控制。乌什凹陷发育两套较好的储盖组合,分别是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中下部砂砾岩与舒善河组泥岩、含膏泥岩和巴什基奇克组—库姆格列木群底砂砾岩与库姆格列木群盐层、含膏泥岩。乌参1井已在第一套储盖组合中的舒善河组中下部的扇三角洲砂体中获得重大发现,这些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的砂坝、辫状河水道充填可形成较好的储层。第二套储盖组合中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的砂体分布广泛,岩性较致密;储层厚度较大,纵向发育集中,但物性较差,总体上属于一套中等储盖组合,预测离物源区一定距离应分布有优质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重要勘探层系。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对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并进一步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及8个短期旋回层序。长期旋回层序则以向上“变深”复“变浅”为主。短期、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深”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型为主,向上“变浅”型不发育,并且中期旋回初期砂体有利储集体发育。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多种资料完成研究区沉积体系刻画,并分析沉积体系的演化,认为其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物性参数以及地震分频反演技术对齐古组一段分布的储集层砂体进行有利区预测,划分出3个有利目标区块。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岩性相对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连通性差,深入研究流沙港组三段沉积物源和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系统的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三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展开研究。综合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三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相对近物源的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厚度较大,相带窄,相变快,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在物源分析、井震约束的基础上,依据井震结合含砂率等值线,同时结合测井平面相、地震反射结构、地震构型信息等,综合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确定了研究区流沙港组三段"大前缘小平原"的沉积特征,并最终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油气勘探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一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的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的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一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的演化。依据东一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的物性较好。分流水道的游走摆动、沉积物的快速堆积、储层较低的分选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一段沉积微相,可以进一步弄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陆丰凹陷珠江组发育的多套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产油层,但对这些储层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不足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沉积构造等对珠江组砂体储层沉积相类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岸两大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等10种沉积微相。不同的沉积相带控制不同砂体储集物性,按储层物性好坏,划分出3类沉积相带砂体储层。滩砂、滩砂水道、沿岸坝等砂体储层物性最好,上临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次之,下临滨砂体最差。综合研究认为,寻找优质油气储层,应优先考虑最有利的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测井、三维高分辨率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砂体成因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前期发育2条规模大、延伸较远,呈近NS、NNW—SSE展布的沟槽,指示物源主要来源于北部燕山褶皱带。馆陶组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沉积序列;馆三下段为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和河道间漫流相,发育扇中辫状河道成因砂体;馆三上段为辫状河道和泛滥平原相,发育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成因砂体;馆二段和馆一段为曲流河沉积,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决口扇和天然堤是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馆陶组可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16~19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了馆二段等时地层对比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控制着砂体的分布模式,馆二段短期旋回的下部砂岩发育,是主要的储集层。层控测井约束反演提高了馆二段薄互层河道砂体预测的精度,馆二段各砂层组反演预测平面砂地比反映河道砂体呈NE—SW向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物源方向分析对确定沉积物物源区位置、沉积物有效运移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笔者利用稳定重矿物分析法、ZTR分析法、沉积学方法、地层倾角测井物源分析方法对阜东地区齐古组的物源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阜东地区齐古组古水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物源方向为东南部。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二段构造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对物源和沉积相的认识存在争议。为了查明研究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文中以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规律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二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深水湖泊沉积序列,主要发育相对远物源的正常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单层厚度小、多层交互式分布。井震结合由下到上将流沙港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其中MSC2和MSC3层序为短期快速水退到较长期水进过程,物源供给较为充足,砂体发育程度高,是主力砂体展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储集层物性主要受埋深及沉积相带约束,B油田物性好于A油田,三角洲前缘近源端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为有利储集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