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2020,(4)
崩塌灾害位于民丰县康赛水电站西侧,对水电站和相关人员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对研究区崩塌灾害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布有2处土质崩塌地质灾害,崩塌灾害规模均为小型,均为倾倒式崩塌发育;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作用、降雨作用、地震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3)
研究区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北部中山区。在对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发育特征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6个危岩体均为小型岩质崩塌,破坏形式多为滑移式与倾倒式破坏; 6处危岩体在现状工况下稳定性较差,在地震或暴雨、融雪等诱发作用下可能造成失稳,导致崩塌发生;可以采取"搬迁避让+监测预防+危岩清理+SNS柔性防护网"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震后,对四川省巴州区次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表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巴州区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巴州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和滑坡,其中崩塌的危害性较大。现场调查表明,巴州区崩塌地质灾害类型以岩质崩塌为主,滑坡地质灾害类型以残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侵蚀剥蚀桌状低山地貌区。512汶川地震对潜在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7,(3)
在查明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区内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火焰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低山及河谷平原;研究区内共发育有崩塌地质灾害点29处,均为岩质崩塌;研究区内崩塌危岩体主要受坡体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控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将对危岩体的影响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7,(3)
崩塌是库尔勒市铁门关水电厂的主要地质灾害。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为滑移式破坏。库尔勒市铁门关水电厂内岩质崩塌破坏的主要荷载有危岩体自重、天然状态的裂隙水压力、暴雨状态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可以构成4种荷载组合。据此,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岩体结构理论建立了岩质崩塌破坏的计算模型,并对滑移式破坏模式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为岩质崩塌灾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80-284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在对可可托海水电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分布特征、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山体陡倾边坡,共分布有27个典型危岩体;崩塌类型岩质崩塌(隐患)为滑移式及倾倒式,崩塌规模均为中-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降水和融雪、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在面上调查、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发育特征、失稳模式及致灾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钦州残余海槽与大瑶山凸起交汇处,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地层岩性以寒武系、震旦系碎屑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特殊的地质背景决定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区内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38处,以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为主,泥石流仅2处,以小型为主;空间上,75%以上灾害点分布在高程50~150 m之间,65%以上分布在坡度35°~55°斜坡,且80%以上发育在顺向、逆向结构和花岗岩类斜坡中;地层岩性上,95%以上发育在寒武系、震旦系碎屑岩和花岗岩中;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汛期降雨密集的5~8月份。碎屑岩区地质灾害主要失稳模式为沿基-覆界面滑移型、顺层滑移型、压溃-剪切滑移型、风化-坠落型和拉裂倾倒型5种类型;花岗岩区地质灾害主要失稳模式为拉裂-倾倒型、风化-坠落型、拉裂-溜滑型和沿基-覆界面滑移型4种类型。地质灾害影响和诱发因素主要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实验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区内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3)
克尔碱岩画石刻水系图位于新疆托克逊县,在查明新疆托克逊县克尔碱岩画岩质崩塌地质灾害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崩塌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危岩体分布于崩塌体坡面陡崖上,岩性为侏罗系砂岩,崩塌类型为倾倒式岩质崩塌,发育规模为小型;根据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综合评价克尔碱岩画石刻水系图崩塌边坡稳定性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泾河下游,渭北中部。区内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该县面积792km2,有地质灾害点9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0处。地质灾害在降雨、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力作用下,有增强趋势。本文分析了该县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可知: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和岩土体结构、大气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该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芸 《地下水》2019,(1):145-146,207
在对和田县朗如乡X625公路崩塌灾害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崩塌灾害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处崩塌灾害规模等级均属小型,破坏方式均为滑移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震、持续强降雨、融雪入渗、水流冲刷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 3处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6,(4)
崩塌是新疆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地层组合、地貌特征、水动力特性及地震等因素耦合的结果。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可将危岩破坏模式分为滑移式破坏、倾倒式破坏和拉裂式破坏3类。农一师电力公司煤矿区内岩质崩塌破坏的主要荷载有危岩体自重、天然状态的裂隙水压力、暴雨状态的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可以构成3种荷载组合。据此,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岩体结构理论建立了岩质崩塌破坏的计算模型,并对3类变形破坏模式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为岩质崩塌灾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岳西县自然斜坡在地球内、外动力共同作用下,容易变形并遭到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系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和浅表生改造理论分析,查明了岳西县斜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并探讨了其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岳西县不同岩组的抗风化能力和力学特性存在差异,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理也不相同。根据斜坡结构特征,岳西县滑坡分为全风化层滑坡、强风化层滑坡和顺层岩质滑坡:全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位于全风化层中或全风化层与强风化层的分界线处;强风化层滑坡的滑面主要发育于强风化层与中风化层的分界线处;顺层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片麻岩发育的顺向坡中。根据变形破坏方式,岳西县崩塌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滑移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缓倾坡外结构面和另一组陡倾(坡外或者坡内)结构面控制;倾倒式崩塌主要由一组陡倾坡内结构面和另一组近水平发育的结构面控制;坠落式崩塌主要由一组结构面陡倾或近直立发育的结构面控制。岳西县滑坡多发育于风化壳厚度较大、岩体较松散、结构面强度低的地区;崩塌多发育于斜坡高陡、岩质风化程度低、结构面发育的地区。研究成果对岳西县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地质灾害的研究及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其中以崩塌、滑坡及地面塌陷为主,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广大中低山区和丘陵区。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全省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217处,死亡497人,伤59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7.43亿元。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分布于湛江市区。至2001年,沉降中心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78.7mm;工程作用引起的地面沉降(软土地基压缩变形),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致灾地质作用特征将全省划分为5个地质灾害区:粤北中低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I);粤西低山丘陵滑坡、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发育区(Ⅱ);粤东低山丘陵崩塌、滑坡灾害、水土流失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Ⅲ);沿海台地平原区软土地基沉降、风暴潮地质灾害发育区(Ⅳ);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地区软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V)。论文还提出了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对远安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资料数据统计,梳理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数量、类型、规模等发育特征,同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该县地质灾害具有爆发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地灾灾害分布发育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滑坡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东部的低山丘陵区,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县域西部的中低山区,县域中部的冲积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雨季。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外在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16.
汉台区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陕南山洪后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的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汉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滑坡以小型残坡积层滑坡为主、崩塌以中型岩质崩塌为主、泥石流主要由采矿弃渣引发;北部中低山区的河东店镇、武乡镇、汉王镇地质灾害发育,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0,(3)
研究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大同乡中心小学,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在对研究区崩塌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岩质崩塌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崩塌斜坡分为三个崩塌段,长度分别为160 m、140 m和80 m,总长380 m,在斜坡上部主要发育有漂石崩塌地质灾害,在第一崩塌段南西端、第二崩塌段中部和南端基岩出露区发育有3处岩质崩塌灾害,规模均为小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风化、降雪、融雪、地层岩性以及地震等。  相似文献   

18.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防城港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十分必要。在充分收集并梳理前人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斜坡结构、岩性特征、分布高程、地形坡度及植被发育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并运用统计学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崩塌为主,规模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降雨集中的6-9月;空间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小于100 m,坡度在30-50°的斜坡区域,其中以海拔小于50 m区域最为发育,且多数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在地貌变化的结合部位。绝大多数灾害发育在侵入志留系连滩组、三叠系的花岗岩中,逆向斜坡地质灾害最为发育,且与植被分布具有密切的联系。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斜坡结构、地质构造,外部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鲁甸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鲁甸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13处、崩塌10处、地裂缝3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占62.79%,其次为中型和大型,有少量巨型地质灾害.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找出成灾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