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维康  张敏  刘沛 《地下水》2022,(5):72-76
德阳市平原区是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其中地下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为此分析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对保护当地地下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运用统计学、Piper三线图、克里金插值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1)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HCO3·SO4-Ca、HCO3·SO4-Ca·Mg为主;2)各大离子浓度含量基本上与地下水流向相一致,呈现由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趋势,TDS、总硬度、铁、锰硝酸盐空间分布与工农养殖业发展呈现相关性;3)1993-2012年间总硬度、TDS指标从2001年后呈下降趋势,氯、锰呈整体逐渐上升的趋势,硝酸根和铁含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2.
赵亚茜  李晓 《地下水》2022,(1):60-63
北京市平谷区是北京地区应急水源地之一,因此探清平谷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十分重要。以平谷盆地地下水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平谷区水化学特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分析离子浓度出现异常的原因。结果表明,平谷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HCO3-Ca·Mg型水,在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为HCO3·SO4-Ca·Mg型水。K+浓度随深度增加浓度变化不大,Na+,Ca2+,Mg2+,Cl-,SO4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浓度降低,而HCO3-随着时间增加含量增大较为明显,平谷工业园区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质较差。地下水的水岩相互作用强烈,溶滤作用强,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但作用较弱。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水化学类型受控于岩石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华  文章  谢先军  罗朝辉  顾栩 《地球科学》2017,42(5):804-812
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是贵阳市重要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水源,而贵州省岩溶系统发育异常复杂,对于岩溶水水化学及其演化特征尤其是水-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保障该地区供水水质安全,以贵阳市三桥地区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样品采集与氢氧同位素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针对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水-岩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Mg型、HCO3·SO4-Ca型、HCO3-Ca型和HCO3-Ca·Mg型;研究区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岩盐和石膏的溶解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属于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研究其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质情况,在博阿断裂附近采集与收集温泉水、地表水和冷泉水共15个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Cl·SO4-Na和HCO3·SO4-Ca·Na型。温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HCO3·SO4-Na和HCO3·Cl-Na型。冷泉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Mg·Ca、HCO3-Ca、HCO3-Mg·Ca和SO4·HCO3-Ca型。研究区冷泉水中Mg2+、Ca2+、HCO3-的主要来源是白云石、方解石和石...  相似文献   

5.
在宝鸡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区内地下水水样,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对地下水质量做出评价。通过对水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潜水水化学类型可分为HCO3-Ca、HCO3-Ca·Mg、HCO3-Ca·Mg·Na、HCO3-Ca·Na和HCO3-Na·Mg型水;研究区承压水水化学类型可分为HCO3-Ca、HCO3-Ca·Mg、HCO3-Ca·Mg·Na、HCO3-Ca·Na和HCO3-Na·Ca·Mg型水。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类评价,区内地下水以Ⅲ类水为主,少部分为Ⅱ类水和Ⅳ类水。  相似文献   

6.
魏兴  周金龙  梁杏  乃尉华  曾妍妍  范薇  李斌 《地球科学》2020,45(5):1807-1817
新疆喀什三角洲地下水“水质型”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开展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具有实际意义.采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年龄测试法,在对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含水系统划分基础上,对地下水化学和循环更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含水系统由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潜水、河流冲积平原潜水和河流冲积平原承压水构成.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演化为HCO3·SO4-Ca→SO4-Ca→SO4·Cl-Mg·Na→SO4·Cl-Na,TDS增高,水质趋向盐化.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为溶滤-径流区,河流冲积平原为径流-累盐区.研究区地下水更新速率为0.03%~16.35%·a-1,具有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潜水>河流冲积平原潜水>河流冲积平原承压水的特征.利用3H估算得出,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潜水年龄为8~49 a,平均值为29 a;河流冲积平原潜水年龄为14~>50 a,其中上部潜水平均年龄为24 a,下部潜水平均年龄大于50 a.利用14C估算得出,河流冲积平原潜水为476~33 623 a,平均值为8 106 a;河流冲积平原承压水为5 186~34 578 a,平均值为30 043 a,与潜水比为“更古老”的水.综合以上特征得出,喀什三角洲地下水含水系统可以划分为2个更新速率较快的局部水流系统(Ⅰ1和Ⅰ2)和一个循环滞缓的区域水流系统(Ⅱ).   相似文献   

7.
柳西亚 《地下水》2022,(2):32-34+81
依托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程,选取河南省南部地区121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占总体的45.5%,其次为HCO3-Ca·Mg型,占总体的34.7%;少量的HCO3·SO4-Ca型、HCO3·Cl-Ca·Mg型等水化学类型呈斑块状、片状分布。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认为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69.4%,除南阳地区外,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疆莎车县范围内53组地下水水质化验成果,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计算、Surfer空间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氯碱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莎车县地下水中离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影响并控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关键性因素。结果表明:主导莎车县地下水的阳离子为Na+、K+和Ca2+,阴离子为SO42-、Cl-,主要以高硬度、微咸水、中性水为主。蒸发-浓缩作用是控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因素,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较弱。地下水化学类型按舒卡列夫分类法,主要为SO4·Cl-Na·Mg型、HCO3·SO4-Ca·Mg型、HCO3·SO4-Mg和Cl·SO4-Na·Mg型,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由南向北,由近河到远河,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  相似文献   

9.
以揭示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化学形成机制为主要研究目的, 选择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发育的保定、沧州地区为典型研究区, 应用水文地球综合分析方法和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技术, 探讨了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性质、分布规律及形成的自然环境; 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深层地下水质量平衡反应模型, 研究了从山前至滨海整个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水、岩间的质量交换, 从而揭示了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的内涵及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形成机制.主要结论是深碱性淡水是由山前补给区HCO3-Ca·Mg水逐步演化而来, 从山前至中部平原, 在地下水环境由开放转为封闭的过程中, 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和沉淀, 钠长石、石膏、岩盐和菱铁矿的溶解, Ca-Na阳离子交换是控制其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辽河三角洲地区,布设10个地下水监测点,通过3年的动态监测,得到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动态变化规律.辽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较高,范围介于1~31 g/L.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矿化度较小,水质较好.南部滨海低平原区,矿化度介于12~31 g/L,地下水为盐水.东北部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 g/L,为微咸水.在地下水化学类型方面,HCO3-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区;Cl-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南部滨海低平原地区;Cl-Na·C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冲积平原区;HCO3·Cl-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冲积平原区.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大部分地区水质变化不大.南部低平原区,Cl-、SO42-、Na+及矿化度持续升高,高矿化度、氯化物型和钠型水分布面积增大,向周边扩散.北部冲积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各组分及矿化度略有起伏,变化不大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牟海斌  邹愈  郭鹏 《地下水》2022,(3):13-16+121
了解区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及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陵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区内河水与地下水水样,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形成作用开展了研究。通过对水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主要离子浓度特征,将本区地下水分为HCO3-Na·Mg型、HCO3·SO4-Na·Mg型、HCO3·SO4·Cl-Na·Mg型及SO4·Cl-Na·Mg型四种类型水。运用水化学参数相关性分析、阴阳离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内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因主要为溶滤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由补给区到径流排泄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Na·Mg型过渡到HCO3·SO4-Na·Mg型,再近一步演化为HCO3·SO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郴州市地下热水资源的特征及储量,本文选取许家洞地区两个典型地热田,通过地热地质调查、水质测试等方法调查了研究区的地质条件、地热流体场特征、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基于上述研究开展了许家洞地区地热资源储量的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区内地下热水受断裂构造控制,是入渗地下水沿着断裂构造在深部循环过程中吸收隐伏岩体中的热能形成的;(2)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HCO3-Ca·Na型或HCO3·SO4-Ca·Mg型,为低温、无色透明的弱碱性水;(3)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分入渗后主要沿区内发育的北东向断裂构造(F24、F7、F25、F8)运移到一定深度,地下水逐渐增温变成地下热水,在断裂交汇处沿着不均匀发育的岩溶裂隙系统向上运移,以温泉形式出露于地表;(4)研究区地下热水每年可提供热能约3.23×108MJ,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资源约1.18×104  相似文献   

13.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复杂,水与含水介质间发生的各种溶解、沉淀、吸附等水-岩相互作用在地下水复杂成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文章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Gibbs模型、硅酸平衡、主要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分析了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还存在少量Cl-、SO2-4,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HCO3-Na·Ca型、HCO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其次来源于蒸发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的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共同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浅层地下水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灌溉和农村分散供水水源,开展水化学特征演变分析能为区域用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该次研究应用数值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水质评价等方法,对比分析10年间隔(2009年和2019年)的水化学分析数据,总结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年之后,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更趋于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平均值有所增长,但中位值略有下降,最大值抬升较多;优势离子排序没有变化,Na+和HCO-3仍为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中主要优势离子,水化学组分空间变异性进一步增强;水化学类型仍以Na-Ca-Mg·HCO3型和Ca-Mg·HCO3型为主,但Na-Ca-Mg·HCO3型占比大幅减少,Ca-Mg·HCO3型略有增加,水化学类型趋于分散化和复杂化。比较而言,淮北平原西部浅层地下水化学变化主要表现为HCO3型占比增加,水质趋于改善;淮北平原中部主要表现为Ca型、HCO  相似文献   

15.
许帅  李梦霞  李冲  杨斌  陈向帅  杨志鸿 《地下水》2022,(3):22-25+50
为研究贵州省凯里市鱼洞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Arc-gis、离子相关性及比例系数法对研究区11组水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鱼洞河流域地区岩溶地下水的pH值在7.0~8.2之间,岩溶水呈中性或偏碱性;通过采用DTM空间分析和Piper三线图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划分,得出岩溶地下水中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区中部的岩溶地下水以HCO3·SO4-Ca为主;针对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岩溶水主要是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的水-岩作用为主,部分来源于石膏、岩盐、硫酸盐的溶解反应以及来自于外部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小庆  彭钦  王伟  屈秋楠 《地球科学》2019,44(11):3926-3938
以贵州抗旱打井找水项目2007-2015年采集的3 699件浅层地下水化学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运用箱型图和迭代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并判断各水文地质区水化学数据的分布类型,最后取剔除异常值后数据的95百分位数作为环境背景值上限阀值.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区浅层地下水属中偏碱性,水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Mg和HCO3-Ca型,区内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为岩石矿物的风化水解;地下水SO42-和Cl-分布类型以正态分布为主,对数正态分布次之,偏态分布最少,三叠系中统关岭组膏岩层及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地下水的SO42-环境背景值阀值为68.71~164.32 mg/L,其他区域背景值阀值为19.42~39.05 mg/L;Cl-背景值阀值为3.45~6.65 mg/L,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7.
在核设施场址筛选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中,地下水化学特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法、同位素分析法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沿海某核设施场址水化学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补给来源与年龄等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该场址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场址地下水中TDS较低,pH值多呈弱酸性;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型和HCO3-Ca·Na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硅酸盐岩风化作用的控制;地下水主径流路径上以钠长石、钙长石的风化溶解为主;地下水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硐室深度范围内地下水14C表观年龄为2.08~3.60 ka.该场址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循环交替条件对于保障该核设施的安全性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南伊沟是林芝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研究南伊沟水体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揭示“三水转化”规律,对提高林芝地区水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程度,支撑当地林水关系研究,服务高原地区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区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情况和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南伊沟水体为极低矿化度淡水,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和SO4·HCO3-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离子成分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离子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影响,地表水中Na+、K+、Cl-主要来源于盐岩溶解,同时还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中Ca2+、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岩作用较弱,对比上游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地表水,大部分δ18O、δD值具有明显的高度效应和大陆效应;南伊沟枯水年内强烈...  相似文献   

19.
济南岩体是山东省中部典型的中生代地质体,其周边裂隙岩溶水发育,查明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对裂隙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层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特征、主要离子含量及变化特征、水化学类型等,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bbs图解、主要离子比例分析、Mg/Ca摩尔比分析等方法推断离子来源。研究发现:区内裂隙岩溶水中Ca2+、Mg2+、Na+、SO42-、Cl-、TDS含量,从岩体南、东、西3侧至齐河—天桥一带,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为逐渐增加的趋势,HCO3-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水化学类型有5种,存在由岩体南侧HCO3-Ca型,至东、西2侧的HCO3-Ca·Mg型,到齐河—天桥一带的SO4-Ca型,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的SO4·Cl—Na·Ca型不断溶滤的...  相似文献   

20.
大气 CO2浓度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循环、CO2收支平衡和精确评估是制定区域CO2减排策略和寻找新的碳汇途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碳酸盐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研究以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下水调查及水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估算了地下水总储存量、DIC储量和碳酸盐风化碳汇量。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化学场自北部山前平原向南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呈现出自北而南和由北西向南东的水平水化学分带规律,地下水由低浓度的淡水、微咸水变为高浓度咸水,沿此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Na·Mg→Cl·SO4-Na→Cl·HCO3-Na→Cl-Na型转变;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面积分别为733、3 034和6 564 km2。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中Ca2+、Mg2+ HCO 3 -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储存量为2 241 640万m3,总DIC储量为8.13×106 t,总碳汇量为4.11×106 t。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淡水区、微咸水区和咸水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为157 799万、6 245 936万和1 459 247万 m3,DIC浓度分别为19200、19200和19342 mg/L,DIC储量分别为0.67×106、1.65×106和0.58×106 t,碳汇量分别为0.22×106、0.90×106和2.98×106 t。沿地下水流向,DIC、储量和碳汇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