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耕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大体决定了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构造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指标,对咸宁市2002 ~ 2011年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咸宁市耕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耕地质量却有所下降;同时耕地产出效益状况仅在2004、2006、2008年较好,其余年份内均较低,且有下降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咸宁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以缓解人地矛盾的压力和农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通过论述我国耕地态势及实现持续利用的意义,分析耕地损失和退化的各种类型,探讨实现耕地持续利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耕地持续利用的对策,为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构建耕地持续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包括反映耕地生产力方面的指标,生产稳定性方面的指标,反映耕地利用对水土资源保护方面的指标,耕地经营效益方面的指标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耕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出如下结论:耕地资源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耕地资源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邢萍  刘新平 《干旱区地理》2013,36(6):1177-1184
以阿勒泰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资源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大的指标作为耕地预警的警情指标;阐述了1995-2010年耕地资源存在的警情,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预测模型对阿勒泰市2012-2020年耕地资源的警情进行了预测,并进行综合警度的划分。结果表明:阿勒泰市耕地资源综合警情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测度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效益保持稳定。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源于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当前耕地利用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主要依靠自己养活自己是我国政府奉行的粮食安全思路,因而国内耕地的维护工作始终倍受关注,但是结果仍然难尽人意。本文分析了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分布重心,耕地改良投入,耕地农用驱动力等多种威胁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要素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这一新型国土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国坡耕地资源的数量、类型与分布,坡耕地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子与成因,坡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做了详细地评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坡耕地五种主要的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严志强 《热带地理》2002,22(2):107-111
1978~ 1999年 ,广西耕地总量相对稳定 ,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趋势明显 ,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利用程度、集约经营程度和利用效益偏低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预测 2 0 10年耕地总面积可保有 2 5 8 2 3× 10 4hm2 ,仅可满足耕地总需求量的下限要求。采取保护耕地、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加大对耕地的投入等有效措施 ,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产量 ,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影响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障碍因素———有形减量和隐形减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保护耕地的制约机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宜农荒地资源等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耕地改良利用分区研究——以山东章丘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章丘市为研究区,运用GIS技术,在确定耕地改良利用分区因子和标准的前提下,对区域内全部耕地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划分耕地改良利用类型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土适用的原则,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旨在摸清研究区域耕地改良利用因素的现状水平及制约耕地利用的障碍性因素,进一步提高其高产田的生产能力,挖掘中低产田的生产潜力,探索耕地改良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其它区域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王卫  李秀彬 《地理科学》2002,22(1):24-28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率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适垦耕地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6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以适垦耕地指数和人均适垦耕地面积为指标,分析我国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耕地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且坡度较小的地域。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海拔较低、地形平缓的平原、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在50%以上,而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低于30%。3)我国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0.2 hm2以上的高类和较高类大都分布在北方地区,而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0.067 hm2以下的低类和较低类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新疆耕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其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3期耕地动态变化数据。从现状分析、发展动态对新疆3期耕地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面积变化和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年均净增和开垦速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耕地年均流失速度持续递减;耕地开垦由绿洲地区向沙漠、戈壁延伸,而耕地流失则主要集中在绿洲地区,中东、西北和西南的边缘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大(Rid>1.02);耕地开发结构由草地和林地为主转向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发结构由裸土地、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耕地的利用结构以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相互转化始终是负转化,与草地间的转化是正转化。  相似文献   

16.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武陟县位于黄河北岸,是国家农业商品基地县之一,耕地保护意义重大。全文在分析了武陟县耕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末来耕地保护的面积进行了预测,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原则及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构建耕地资源安全概念模型,通过对人口资源压力极值状态下的耕地资源安全需求与可能供给之间的综合平衡,分析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态势。2004年山东省耕地总量为754万hm2,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47万hm2,同期各种原因将减少耕地42.5万hm2,后备耕地潜力为50万hm2。理论上可保障耕地资源安全,但实践操作难度较大,据此提出保障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198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各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演进态势及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分不同时段测算各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198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都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东三省城镇化水平稳定上升但活力不足,西北多省份上升中波动较大,西南地区水平偏低。(2)全国耕地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减少,后期多省份有所增加,但京、津、沪、苏、粤等地的耕地面积一直在以一定的速率减少。(3)全国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协调度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较多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 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 利用“3S”技术, 着 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 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 合质量评价, 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 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 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化; 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 探 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