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东南缘,发育大面积早—中侏罗世侵入岩,但至今未发现同时代的火山岩。在多宝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同时期的火山岩,并确定为一套英安岩、流纹岩和粗面岩组合。为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时代及反映的构造意义,对出露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年龄显示,火山岩形成时代为167.1~169.3 Ma,为中侏罗世喷发成岩。火山岩具有富碱(Na2O+K2O=3.70%~7.66%)、富铝(Al2O3=11.42%~19.00%)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A/CNK=1.08~3.73)岩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特征,具负Eu异常(δEu=0.53~0.79)。微量元素显示富集Rb、Ba、K、Th、U、Pb,亏损Nb、Ta、Ti、P、Sr。总体显示,该中侏罗世火山岩起源于新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根据Ta-Yb、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该期火山岩形成于挤压背景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综合认为,中侏罗世火山岩应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过程导致的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闭合导致的陆陆碰撞作用已影响到兴安地块东南缘。  相似文献   

2.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2种岩性,成岩年龄分别为(167.0±0.5) Ma、(160.0±0.7) 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钠(Na2O含量分别为4.57%~4.97%、3.21%~3.98%)、准(弱)铝质(A/CNK分别为1.00~1.07、0.93~1.10)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中等(ΣREE分别为(90.5~153.1)×10-6、(111.6~128.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值分别为6.74~10.26、5.14~8.84,(La/Yb)N分别为5.61~9.58、4.92~10.38),中低负铕异常(δEu分别为0.58~0.68、0.83~1.02)的微量元素特征。推断侵入岩成因很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有关,形成于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3.
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呈"似剪刀"方式双向俯冲闭合,其闭合演化过程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大兴安岭北段扎林库尔山一带是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中部构造演化过程的有利地段.研究区新发现的石英二长闪长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87.4±1.1)Ma,为富Sr贫Yb"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俯冲环境下的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含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出露于小兴安岭西北部白石砬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查明该地区存在一套由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少量闪长岩为组合的花岗岩,锆石U-Pb LA-ICP-MS测年分别获得(171.1±1.3)、(173.9±3.9)、(178.3±1.5)和(169.1±6.2)Ma的岩体侵位年龄,证明其形成于早—中侏罗世。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判别该花岗岩组合具有高Al_2O_3型T_1T_2G_1花岗岩特征,整体具有富硅、富铝,钠质,贫铁、镁、钛,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重稀土,富集Rb、Ba、Th、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轻微负异常的特点,与安第斯I型花岗岩具有相似性。其低Sr/Y值、(La/Yb)N值,弱或无负δEu异常等特征反映源区残留相矿物以角闪石、辉石为主,有少量斜长石,石榴石可能有少量残留。岩体露头有闪长质岩浆与英云(花岗)闪长质岩浆两种不完全机械混合的现象,反映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不同源区。另外,岩体不规则侵入元古宙地层(兴华渡口群和落马湖群)和岩浆中残留有大量早期捕获锆石,说明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综合研究认为,该早—中侏罗世TTG岩浆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作用密切相关,反映侏罗纪蒙古—鄂霍茨克洋存在向南侧微陆块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继宇  陶楠  郭建超  江斌  杜贯新 《地球科学》2019,44(10):3361-3377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对巴林右旗巴彦查干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时代和成因,探讨区域构造背景.巴彦查干岩体岩性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测年显示,花岗岩侵位于232.0~241.7 Ma,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富硅和铝,贫镁和铁,属强过铝系列(A/CNK=1.10~1.25),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S型花岗岩特征.锆石的εHf(t)值为-1.8~+4.0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 006~1 380 Ma之间.上述研究表明,原始岩浆起源于加厚陆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内蒙古东南部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带和沉积环境、三叠纪碰撞相关花岗岩带等研究,推测古亚洲洋东段的闭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三叠纪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6.
刘博  王一丁  文韵琪  韩宝福 《地球科学》2022,47(9):3316-3333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紧邻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其广泛出露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火成岩对于完善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闭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韩家园子?富林地区的中生代火成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结果显示韩家园子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96±2 Ma,代表其侵位时代为早侏罗世;富林地区光华组粗安岩锆石U-Pb年龄为122±2 Ma,暗示其结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侏罗世钾长花岗岩为准铝质的Ⅰ型花岗岩,Mg#值较低(36),Nb/Ta比值(16.55~17.05)接近于原始地幔,暗示岩浆应来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同时,钾长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与典型弧型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一致,结合区域上发育同时代准铝质或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的事实,表明其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至额尔古纳地块有关.相比较下,早白垩世粗安岩具有较低的SiO2含量(59.67%~59.93%)和较高的Mg#值(42~43),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富集Sr,亏损Th,暗示其可能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重熔的产物.鉴于区域上其他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世钙碱性火山岩呈面状分布的特征,以及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和变质核杂岩的存在,暗示粗安岩为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结合区域最新火成岩和沉积岩资料,认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俯冲?碰撞?后碰撞作用,其在大兴安岭北部闭合时间应介于晚侏罗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早期(约150~140 Ma).   相似文献   

7.
对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揭露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测年数据显示,二长花岗岩于158.1±0.7Ma前形成,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演化事件的产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富Na、K、Al,低Fe、Mg的特点,A/CNK值为0.83~1.09,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贫高场强元素Hf、Th;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弱的负Eu异常,为Ⅰ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为同碰撞期陆壳加厚过程的产物。研究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环境有关,其形成时代限定了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晚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是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的重要区域构造事件,它与本区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盆和造山作用都密切相关。准确界定洋壳俯冲、大洋闭合和陆-陆碰撞这三个相互关联地质过程的时空范围是客观认识区域构造演化的前提。然而,这项研究通常难以进行,因为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合适的地质记录。作者在松辽盆地西缘突泉地区发现从大洋闭合到陆-陆碰撞相关的过铝质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156±1Ma和155±1Ma,系晚侏罗世岩浆事件产物。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具有较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1.32~2.13),较低的MgO+FeOT含量(0.96%~3.37%)和FeOT/MgO比值(2.84~5.02),岩矿鉴定表明它们含绢云母等原生和次生高铝矿物,在CIPW标准矿物计算中出现刚玉分子(3.77%~9.65%),结合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在花岗岩的S-I-M-A型分类方案相关地球化学图解投影结果,综合表明它们具有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流纹岩和英云闪长玢岩具...  相似文献   

9.
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限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 大兴安岭突泉地区下白垩统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普遍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 上覆地层为下白垩统白音高老组沉凝灰岩, 层理产状为332°∠15°, 下伏地层构造变形强烈, 膝折褶皱发育, 且顶部见10 cm古风化壳。结合区域资料综合对比研究, 这是一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是鉴别造山运动的直接标志之一。此不整合面既代表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白垩世前闭合碰撞造山, 又暗示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东部大陆边缘向东蠕散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曾维顺  周建波  董策  曹嘉麟  王斌 《岩石学报》2014,30(7):1948-1960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宇  李文庆  孙金龙 《岩石学报》2022,38(10):3021-3036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 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 震荡生长环带明显, 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 研究区花岗岩可划分为两个期次: 晚三叠世(~216Ma)和早侏罗世(201~195Ma)。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 它们具有高硅(SiO2=67.09%~77.05%)、富铝(Al2O3=12.18%~16.83%)、贫铁(Fe2O3T=1.30%~3.48%)等特征, 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高钾钙碱性系列, 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此外,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 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 Nb、Ta、P、Ti等), 具有与俯冲带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类似的特征。额尔古纳地块上同时期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的发现, 进一步表明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变异分布特征的研究, 本文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体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岳洪举  陆胜  于庆洋  翟艳超  张庆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09-2022072009
小兴安岭美丰组火山岩广泛出露,对于研究美丰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兴安岭孙吴地区美丰组火山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 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锆石U- Pb结果表明,美丰组形成于早白垩世(105.2 ±0.5Ma)。美丰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Ba、Th、U、La、Ce,相对亏损Nb、Ti等元素;δEu=0.71~0.94,轻稀土略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美丰组火山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受地壳物质的混染改造。研究区美丰组火山岩形成于伸展环境,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辽宁北部法库地区东小陵岩体、前旧门岩体、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以及Lu-Hf同位素研究,以此制约古亚洲洋东段演化过程。岩相学特征表明,本文所研究岩体主要为花岗质岩石,普遍遭受了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改造。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东小陵岩体及前旧门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64.6±5.9Ma、262.8±3.5Ma),胡家屯岩体及柏家沟岩体分别形成于晚二叠世(257.7±3.1Ma)及早三叠世(248.2±1.5Ma)。岩石地球化学表明,东小陵岩体及胡家屯岩体皆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前旧门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柏家沟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性Ⅰ型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研究区花岗质岩体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并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原始岩浆应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板块的俯冲、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岳洪举  陆胜  于庆洋  翟艳超  张庆 《地质论评》2022,68(6):2138-2146
小兴安岭美丰组火山岩广泛出露,对于研究美丰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通过对小兴安岭孙吴地区美丰组火山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 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锆石U- Pb结果表明,美丰组形成于早白垩世(105. 2 ±0. 5 Ma)。美丰组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Ba、Th、U、La、Ce,相对亏损Nb、Ti等元素;δEu=0. 71~0. 94,轻稀土略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美丰组火山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地幔,受地壳物质的混染改造。研究区美丰组火山岩形成于伸展环境,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地学前缘(英文版)》2019,10(2):683-704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in northeastern (NE) China, scattered outcrops of molasse deposits mark the ending of an orogeny and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PAO). However, the timing of tectonic ev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strata remain controversial. To better constrain these geologic even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sandstones of the Kaishantun (KST) Formation and Kedao (KD) Group in eastern Jilin Province, NE China, was conducted. The KST Formation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 molasse deposit. The sandstones display low CIA, PIA and high ICV values and low Th/U and Rb/Sr ratio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n immature intermediate-felsic igneous source and experienced a simple sedimentary recycling history with relatively weak chemical weathering. LA-ICP-MS 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wo samples of the KST Formation yields ages of 748–252 Ma, suggesting that the KST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between 254.5 Ma and 252 Ma in Late Permian. The zircon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ontinental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n contrast, the 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five samples of the KD Group yields ages of 2611–230 Ma, suggesting that the KD samples were deposited in the Early to Middle Triassic (ca. 248–233 Ma). The detrital zircon ages for the KD samples can be divided into groups with peaks at 2.5 Ga, 1.8 Ga, 800–1000 Ma, 500 Ma and 440–360 Ma, which suggest that the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bidirectional provenances in the Jiamusi-Khanka Block and the NCC. These new data,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suggest that at least three orogenic events occurred in central-eastern Jilin Province during the Early Permian (270–262 Ma), Early Triassic (254–248 Ma) and Middle–Late Triassic (242–227 Ma).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O occurred during 242–227 Ma in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along the Changchun-Yanji suture zone. The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ical data clearly record plate convergence and the scissor-like closure of the PAO in the eastern CAOB.  相似文献   

16.
兴安地块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强烈,深入了解该时期的花岗岩成因和岩浆演化过程,对完善该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及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从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等角度对兴安地块南段的霍布林岩体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霍布林岩体由正长斑岩、二长斑岩2种岩性组成,且以前者为主。二者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57±1 Ma和139±1 Ma,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2个阶段,是晚中生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的反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2种岩石均具有分异程度中等、富碱、富钠、准(弱)铝质及SiO2与P2O5负相关的特点,再结合偏高的Zr含量(276.3×10-6~499.5×10-6)及锆石饱和温度(788~881℃),将这2种岩石归属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的I型花岗岩,并向A型过渡;岩体稀土元素总量中等—偏高,弱负Eu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P、Ti,尤以正长斑岩更明显。地壳加厚和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岩体主要形成机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其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后碰撞环境,区域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变,进一步推测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早于157±1 Ma。  相似文献   

17.
王居里  胡洋  王敏  王建其 《岩石学报》2019,35(2):523-540
布拉特矿化次火山岩出露于谢米斯台中部,岩性主要为英安斑岩和流纹斑岩。本文通过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等研究,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成因及成矿意义。结果表明,英安斑岩形成年龄为434.9±2.3Ma,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岩石稀土总量中等(∑REE=97.9×10~(-6)~107×10~(-6)),富集轻稀土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7.93~9.95),具较弱铕负异常(δEu=0.78~0.90),相对富集Rb、Th、U、K等元素,亏损Nb、Ta、P、Ti等元素;岩石具有低的(~(87)Sr/~(86)Sr)_i值(0.7036~0.7043)和正的ε_(Nd)(t)值(+2.64~+5.01),t_(DM1)(Nd)=750~930Ma。流纹斑岩形成年龄为423.2±0.9Ma,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质-强过铝质岩石;稀土总量中等(∑REE=65.3×10~(-6)~127×10~(-6)),富集轻稀土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6.82~8.24),具较强铕负异常(δEu=0.51~0.71),相对富集Rb、Th、U、K等元素,亏损Nb、Ta、P、Ti等元素;岩石具有低的(~(87)Sr/~(86)Sr)_i值(0.7022~0.7038)和正的ε_(Nd)(t)值(+2.86~+5.78),t_(DM1)(Nd)=680~940Ma;锆石ε_(Hf)(t)=+9.8~+14.9,t_(DM2)(Hf)=456~783Ma。综合研究表明,布拉特矿化英安斑岩和流纹斑岩是不同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二者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可能是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与部分源自地幔楔的玄武质岩浆发生混合、向上运移、冷凝结晶的产物。较晚形成的流纹斑岩岩浆形成过程中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比例有所降低,熔出的岩浆相对更偏酸性;谢米斯台地区以志留纪-早泥盆世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体为代表的岩浆岩带为一个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的陆缘弧岩浆岩带,是形成和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藏班戈地区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年代学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异花岗岩因其特殊的成矿专属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发育的高分异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为寻找相关类型矿床提供找矿标志。本文以北拉萨地块北部班戈地区的曲梅勒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曲梅勒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28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强过铝质特征,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 T_(Zr)和T_(REE)平均温度分别为731℃和751℃;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ε_(Hf)(t)为-3. 8~+2. 0,t_(DM2)变化于1. 0~1. 4Ga之间;(2)该花岗岩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其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以角闪石为主的部分镁铁矿物和斜长石为主的结晶分异,同时伴有部分副矿物(磷灰石、锆石、独居石和富Ti矿物等)的分离结晶过程,而石榴石以及碱性长石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结晶;(3)曲梅勒花岗岩特殊的地球化学特征(如K/Rb 100,Nb/Ta 5,Sr 80×10~(-6),Ba 80×10~(-6)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和REE四分组效应等)表明强烈的岩浆/流体分馏过程在该岩体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一些含矿高分异花岗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周振华  吕林素  杨永军  李涛 《岩石学报》2010,26(12):3521-3537
内蒙古黄岗锡铁矿是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黄岗岩体中的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36.7±1.1Ma和136.8±0.57Ma,属早白垩世的产物。黄岗花岗岩体SiO2含量较高(66.81%~77.39%),Al2O3含量低(11.33%~14.54%),显著贫镁,ALK较高(5.65%~10.67%),K2O/Na2O值在0.32~10.53,平均为2.78。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强烈亏损,δEu值为0.03~0.20。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而元素P、Ti、Ba、Sr明显亏损,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1.2)。上述特征与典型的A1型板内非造山花岗岩一致,其成因可能为在岩石圈伸展环境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促使上覆的先存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源区与壳幔混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