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亚板块中强地震空间网格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理是当岩体受区域性的应力作用时,岩石中沿破裂面的两侧岩块没有位移或相对位移很小的断裂。俞鸿年、芦华复(1998)给出了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轴的关系模型。节理和断层是发生在岩石中的断裂,均形成岩石面破裂。大尺度的剪切带(断层)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中等尺度的剪切带(如岩石的节理面等)往往是决定岩石或岩体强度的主要因素(陈顒等,2001)。  相似文献   

3.
使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的空间扫描,研究它们在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大体于震前半年左右的短期阶段,C值与D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三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C值或D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乃至消失,本文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第二类表现为它们的中期异常区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三类表现为其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扩大。文中还讨论了C值、D值用于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效果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戴维乐  王炜 《地震研究》1998,21(2):134-140
使用1972年-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的在震资料进行地震空间集中度C值、地震危险度D值的空间扫描,研究它们在缔结 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大体于震前半年左右的短期阶段,C值与D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三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C值或D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明的缩小乃至消失。本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第二类表现为它们的中期异常区未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三类表现为其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  相似文献   

5.
朱红彬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611-16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曾出现与2001年11月昆仑山口西8.1级特大地震前相似的大规模中强地震活动图像.为了探讨8级左右地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规律,本文研究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8级左右地震前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①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一般会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两阶段演化,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沿印度板块与青藏块体接触带附近分布、青藏块体内部平静,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强地震向青藏块体内部扩展,形成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未来主震一般发生在大规模中强地震主条带或者多组条带的交汇处.②该演化规律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作用于欧亚板块(尤其是青藏块体)产生的大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对预测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尤其是8级以上特大地震)有一定意义,对预测新疆块体8级左右地震有参考价值,但尚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东部地区.③从更大范围考察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有可能发现大地震前的场兆信息,对分析、预测未来的8级左右地震是一个有意义而且可行的方向.本文还对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大规模中强地震条带的形成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对地震危险度D值进行了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a,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D值中期异常区域.文中就D值用于中期预报的方法、预报效能、D值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关系、计算结果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小震增强现象,但是,利用此现象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较难,对此,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特征,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的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新方法,研究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进行了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8.
用地磁场总强度空间线性相关方法,分析了辽宁省及周围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发震的地磁前兆特点,并给出了发震时间、地点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产生的推挤,造成黑龙江亚板块地下的地幔物质上涌,使其上覆岩石圈受到垂直方向上涌力的作用。通过分析"X"节理的形成、与断层的关系、火山群"X"型断裂构造的特点,对黑龙江亚板块1999年以来中强地震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呈网格化特征分布。根据构造类比法和历史地震比拟法,网格化交汇处缺震区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即内蒙古扎兰屯,通辽和黑龙江五大连池,绥化历史老震区;尤其是2008年6月10日内蒙古扎兰屯附近(阿荣旗境内)发生M 5.2地震后该地区可能再次成为未来地震的危险区。本文研究结果对区域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河南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河南及邻区1970~2000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处理,发现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经分析认为:在本研究区域内,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2年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发震地点位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中的第一次、最后一次地震震中附近及其50km内的概率均为0.86。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58。中等地震活动增强活动可以作为预测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Self-affinefractalfeaturesofearthquaketimeseriesbeforeandaftermoderateearthquakesChang-HatLIU(刘长海),Yi-GaoLIU(刘义高)andJunZHANG(...  相似文献   

13.
地震潮汐触发是指由潮汐引起的应力变化而触发地震的现象,对地震潮汐触发的研究可能为断层错动引发地震的条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评述。在早期,地震潮汐触发研究主要是在地震活动中寻找潮汐周期。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地震活动与潮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严格检验。时至今日,地震是否被潮汐触发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不过,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震发生前数年,震源区地震活动往往受到潮汐触发,如果这个结果被证实,将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线性震中迁移交汇法和强震位置预报机理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保燕  刘耀炜 《地震》2000,20(1):17-26
由短期、长距离、线性震中迁移线交汇得到的稳定交汇区进行强震地点预报方法称为线性震中迁移交汇法。存在由源向场的迁移、由场向源的迁移及过源迁移3种多类型。这3种迁移的总特征是在未来震源区和其附近形成稳定的交汇区。着重讨论“交汇法”的物理基础,并用实例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宁蒗5.3、5.2、6.2级地震的短临预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998年10月2日宁蒗、盐源交界地带发生了5.3级地震。接着在原震区附近又相继发生了10月27日5.2级,11月19日5.0级和6.2级、1999年1月3日5.0级系列地震,组成了一次震群事件。四川省地震局的专、群地震队伍对前4次地震作了很好的短临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的表彰。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 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 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相似文献   

17.
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源机制、视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主要表明:该震群为前兆震群,震群中地震以走滑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作为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远碧  丁鉴海 《地震》2000,20(2):15-19
通过对(1990~1996年)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24次6级以上地震的分析研究表明,80%的强震主震前在震源区及附近有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过程。异常表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长期平静→增强活动→震前平静→发震。震前平静至发震大约经历几个月到2年时间(平均10个月左右),可以作为中短期地震预报判据。用岩石蠕变声发射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可把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看作是稳态蠕变阶段后期发生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川地区1972年以来的地震目录进行挑选和分析,得到四川地区4级以上调制小震与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对应数据结果。在所发生的41组调制小震中只有14组对应发生了中强地震,这说明在四川地区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不是太好。但是,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地点间的距离对应相关却比较好,平均距离间隔为93.49千米;所对应的调制小震与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7.5个月。  相似文献   

20.
二滩水电站是国内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站正在建设中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水库可能诱发MS=5.0±0.5的水库地震;在二滩水电站水库区域里的4条主要断层中的3条断层诱发水库地震的条件概率是相当高的;在各主要断层中诱发水库地震的概率排序为树河-普威断层,李明久断层,西番田断层,头滩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