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管理,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实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指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专项地质工程措施,控制或者减轻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第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通讯》2012,(21):21-31,1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为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制定本规划。规划对象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六种地质灾害类型,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以2011~2015年为规划期,展望到2020年。《规划》全文内容共七个部分,即: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需求,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金筹措和实施安排,环境影响与效益评估,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通讯》2005,(9):41-4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治理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切实维护因人为地质灾害受损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受损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人为地质灾害,是指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第三条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谁引发谁治理,谁…  相似文献   

4.
更正     
本刊第21期刊发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地质灾害易发区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应为112.7万平方千米,中易发区面积应为377.0万平方千米。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面积应为8.91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6.
遥感在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识别方面,较常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并能快速提供大面积地区的位置、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发育环境等数据和图件。本文通过多时相、多平台遥感图像解译,了解它们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这些信息为工程灾害评价及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据。 遥感技术在滑坡、泥石流灾害领域中的应用除遥感技术水平外还依赖于滑坡、泥石流信息机制、应用模型的研究及信息系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的遥感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查明吉林省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及土地沼泽化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探讨了防治与减灾对策。表明遥感方法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具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陆地面积的44.8%,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卫星空间定位技术因其全天候、自动化、精度高等特点日益成为地壳形变、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的  相似文献   

9.
既有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为禄  李光伟 《北京测绘》1996,(4):28-31,34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山区铁路正常运营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本文论述了利用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铁路地质灾害调查和建立灾害信息系统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并以宝鸡至天水铁路为研究区,讨论了灾害数据库的建库流程、灾害查询、灾害分析模型以及灾害制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各铁路局: 近年来,特别是在每年的汛期,铁路沿线(包括在建铁路,下同)经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铁路运输、沿线人民群众及铁路员工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仅今年以来,全国铁路沿线就发生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各类地质灾害20余次,  相似文献   

11.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日前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国务院总理曾培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据调查统计,我国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达600多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是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地质灾害点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灾害点的空间分布可以准确、深刻的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以新疆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点为例,引入标准差椭圆、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空间聚集-离散的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疆灾害点呈现出"西南—东北分散,西北—东南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特征空间尺度依次为176km、72km和71km,特征空间尺度可为灾害多发地段的划分提供依据;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在空间中的影响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3.
首先通过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影像解译标志,进行了河南方城县的遥感地质灾害解译,共解译地质灾害点24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13处、泥石流1处;其次分析了河南省方城县地质灾害与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土地覆盖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最后得出地形地貌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岩土体及其物性特征是发生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地质构造是发生滑坡、崩塌的孕育因素,气象与水文是发生地质灾害的诱因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4.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 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 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 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灾害总面积约687.1km2。基于GIS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 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 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 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5.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市场秩序,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实施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对建设工程和规划区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也是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发生频率高的特点。2007年,全省极端气候频繁出现,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是上年同期的26.6倍。面对严峻形势,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密切合作,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南北两山陡峭高峻,黄土结构疏松,沟谷纵横,局地暴雨多,加之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和建筑物密集,许多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发区集中在市区南北两山坡脚台缘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频发强降雨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兰州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防灾形势非常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据2015年底最新统计,兰州市现有重大险情隐患点达2446处,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人口稠密区和工矿区.目前有50多万群众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内,市境内的大量铁路、公路、水库、通讯线路、电力设施、提灌工程、厂矿企业、居民区、名胜古迹等约350多亿元财产安全直接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兰州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无论从类型上、分布上、规模上、数量上,还是从发生的频次及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上,已成为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快速、准确的提取中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Quick Bird图像,突破传统调查方法的限制,发挥其宏观、综合、直观、快速等优点,在Quick Bird图像上详细地图定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体的位置及发育范围,结合高程和坡度等基础地理信息,探讨地质灾害发育的空间规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为主。主要沿河及公路等人类活动较密集的区域分布,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受到降雨和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研究区内的防灾和减灾工作提供重大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凤县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提取矿山地质环境及其治理信息。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灾害表现为泥石流(隐患)、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要以泥石流(隐患)防治和废弃尾矿库复垦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给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平稳、有序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和治理工作,尤其足《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快速处置程序》、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实施,更加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意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有一定的变形时间,及时发现变形征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常常能够以较小的代价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损失。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及远程会商系统的建设,就是应用GPS全球定位、现代测绘、现代遥感、现代监测、网络和卫星传输等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实时监测,在汇集多源信息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针对重大地质灾害和险情及时作出预测、预报、预警等反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真正达到减灾防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