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面向数字测图系统的摄影测量数据库,着重讨论了该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及数据结构。尤其是对数据块动态串作了深入的探讨。实践表明,这种数据库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面向GIS的数字地图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光  陈龙飞 《测绘工程》1998,7(4):17-21
论述了制订面向GIS数字地图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面向GIS数字地图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一种面向GIS数字地图的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3.
孟庆君  王飞  刘健  刘平 《测绘科学》2005,30(6):52-54
首先分析了面向Oracle对象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及其组件中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及对象关系数据模型,结合专题军事地理数据集成系统课题,提出了一种运用Oracle对象关系数据库中的组件Oracle Spatial来管理专题军事地理数据的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征元的符号库数据结构及算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蔡先华  武利 《测绘学报》2004,33(3):269-273
空间数据符号化是GIS中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手段,是目前GIS实现过程中计算机时间开销最大的工作之一.提高空间数据符号化效率,是提高GIS软件性能的重要方面,本文提出考虑全局优化、面向符号对象整体、基于特征元的算法设计思想.据此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元的符号库的数据结构及实现算法.实验表明,运用该算法及相关数据结构的空间数据符号化软件不仅效率优于传统算法,而且扩展了符号库法实现空间数据符号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服务于PDA的矢量数据分块存储数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数据结构、数据模型是GIS领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GIS中较成熟的数据结构均是针对个人PC机或工作站硬件环境,并不适合以掌上电脑为平台的移动GIS系统。针对以掌上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提出了一种矢量数据分块数据结构模型。该数据结构适用于以PDA智能终端为硬件平台的移动GIS系统,是实现矢量图形数据存储与快速显示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矢量一体化全局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矢量地理信息快速制作出版地图问题,始终是数字成图生产的瓶颈。文中提出一种面向矢量一体化处理的全局模型,该模型采用具有亚拓扑特征的超Spaghetti数据结构进行矢量空间数据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面向一体化任务所执行的行业标准,进行属性资源模型重构,建立由具有隐含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和属性参数组成的拓扑信息模型,为实现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一体化矢量数据处理过程奠定了完备的底层数据基础。基于该矢量一体化全局模型的矢量数字成图方法,可快速获取具有出版效能的矢量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地测量数据接口技术与接口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由接口文件、接口文件处理器和共享信息模型组成的大地测量数据接口体系结构,划分了大地测量数据服务的3类不同接口类型。在建立了面向对象的接口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面向传统用户的控制点数字化成果格式、面向生产过程的大地控制网统一数据结构和面向GIS的大地测量数据交换格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SeaBat系列多波束.XTF数据结构和EM系列多波束.ALL数据结构进行剖析,对两种数据结构编码特点、数据记录特点、数据存储方式等进行了比较,明确了这两种多波束系统原始数据的编码规则以及各参数的含义,并成功利用Visual C++编程平台实现了对这两种原始数据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面向GIS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空间数据结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彬 《测绘通报》2003,(7):34-35,64
阐述面向GIS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数据结构原理、特点、要求,并对其空间数据结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效处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基础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数据结构。介绍三种数据结构的原理,研究建立数据结构的关键技术。以解决扫描数据处理中常见的KNN问题为例,比较三种结构的优缺点。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八叉树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种矢量GIS数据模型及其关系数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晏民 《测绘工程》1996,5(2):20-26
提出一种适合于多值矢量图的GIS数据模型(包括图形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该模型既适合于关系数据库结构,也适合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结构。根据该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模型珠图形与属性一体化数据结构。该模型和结构既适用于二维图,也适用于数字地面模型(DTM)。该数据结构已应用于GIS软件(GISID)中,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存储管理和时空语义表现角度给出了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设计思想。同时,从时空对象类型及其数据结构、时空操作方面定义了一个面向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各种地图要素转换成计算机的可读形式称为地图数据,地图数据结构指构成地图内容诸要素的数据集之间相互关系和数据记录的编排组织方式;它也是电脑制图的核心内容,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本文简要介绍地图数据结构的主要类型,即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字矿山建设中非结构化与结构化数据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融合是数字矿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结构化数据本身的数据特点,使得它与结构化数据的融合面临极大的困难。融合了多种数据模型构造了一种扩充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非结构化数据快速显示和更新的问题,同时又能满足数据融合的各种需要,并结合实例实现了该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数字图数据到MAPGIS数据的格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数字图和MAPGIS两种数据格式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数字图数据到MAPGIS数据格式转换的实现方法。在数据转换时,首先将数字图数据转换为MAPGIS明码文件同时进行拓扑重建,然后通过MAP—GIS提供的接口函数转换为MAPGIS标准格式文件并进行写属性操作。  相似文献   

16.
对二维GIS数据结构的缺陷及建立三维GIS数据结构的紧迫性进行了简单阐述,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三维GIS数据结构,并探讨了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构建三维GIS数据结构,针对三维GIS数据结构研究的大体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提出了有关三维GIS数据结构设计与数据存储方法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面向Web服务的非结构化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法。在五面体模型的基础上,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基于语义的表达,阐明模型数据结构与数据解析方法,并以树形结构方式描绘数据的关键节点,利用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数据并论述了存储结构树的描述方法,确保了数据在网络中能被充分查找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LIDAR数据与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LIDAR数据特点,并结合各种典型多源数据,论述如何在保持各数据源精度的前提下,实现多源数据融合的集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地形约束条件下的点云DEM生产方法,并采用金字塔模型及线性四叉数瓦片式索引对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快速浏览。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data structure for a variable scale representation of an area partitioning without redundancy of geometry.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detail, the areas are represented using a topological structure based on faces and edges; there is no redundancy of geometry in this structure as the shared boundaries (edges) between neighbor areas are stored only once. Each edge is represented by a Binary Line Generalization (BLG)-tree, which enables selection of the proper representation for a given scale. Further, there is also no geometry redundancy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detail. An edge at a higher importance level (less detail) does not contain copies of the lower-level edges or coordinates (more detail), but it is represented by efficiently combining their corresponding BLG trees. Which edges have to be combined follows from the generalization computation, and this is stored in a data structure. This data structure turns out to be a set of trees, which will be called the (Generalized Area Partitioning) GAP-edge forest. With regard to faces, the generalization result can be captured in a single tree structure for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the GAP face-tree. At the client side there are no geometric computations necessary to compute the polygon representations of the faces, merely following the topological references is sufficient. Finally, the presented data structure is also suitable for progressive transfer of vector maps, assuming that the client maintains a local copy of the GAP-face tree and the GAP-edge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