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渤海及邻近地区各主要断块近期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及邻近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因该区域主要处在郯庐断裂带和燕渤断裂带上,且这两大断裂带在渤海内交汇,故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频发.本文主要是分析了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3个方面,总结了地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征.为本地区地震灾害的防御,减灾等方面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地震活动图象的异常特征,本文选用了物理学中的速率概念,给出了地震空区、大震前中、小地震条带、地震活动迁移和地震危险地块的一个新的定量异常指标方法:大震前区域中、小地震的迁移速率变化.以华北和川滇地区发生的7次强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特征为例,通过计算,发现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出现低值异常,认为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大震震源区地震活动的离散性和相对集中性的过程.并讨论了大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吴忠—灵武地区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并结合该区域过去的几次中强震震例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梳理与总结了中强震前该区域地震活动乃至中国大陆大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而且基于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了1970—2019年该区域中小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点。综合认为,吴忠—灵武地区中强震的广义前震和中小地震的活动性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中强震发生前1—2年内该区域及邻区形成ML2.0以上地震集中区或其西北方向的阿左旗腰坝区域大都出现ML3.0以上信号震,而且一年前其主震的广义前震的确比较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震增强;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重共轭构造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多震型、双震型和震群型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另外,从大形势角度来看,过去大部分5级以上中强震发生的主导因素很可能由华北地块主导的强震活跃幕引起,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不仅仅和局部特殊构造特征、区域前震活动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华北—东北亚地块大震活动对其也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相比而言,青藏高原、龙门山断裂带及祁连山构造带等区域的大震活动对吴忠—灵武地区中强地震触发影响不显著,而且吴忠—灵武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和华北—东北亚地块的大震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美洲及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尺度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试图揭示地震空间活动的层次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和总体地震活动水平如何,总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地震活动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小区域;在把一个区域粗略划分成4个区域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最高与最低小区域的地震数目比值约为4-5;对于更小的区域,地震活动也都具有这种规律,表现出很好的层次性,并且这种层次性不依赖于时间和震级,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性是产生地震空间分布层次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许跃明 《地震》1997,17(4):357-363
1996年11月9日在南黄海海域发生了6.1级地震。该地震前自1993年直震中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小震群活跃,出现孕震空区及一些地震活动指标的中期异常。1995年8月后该区地震活动的出现明显平静。这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杜方  吴江 《地震研究》2003,26(Z1):101-110
采用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台网自1970年运行以来的地震记录资料,根据区域地震活动的分布信息并结合已有的活动断裂考察资料来进一步划分地震活动的区域,将四川及邻区地震活动区划分为9个小区域.在划分的9个区域中,除东部盆地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较弱外,其余区域均有历史强震记录,显示出整个区域的地震活动东弱西强的特点.从地震活动的频次指标也可以看出,呈现沿主干断裂的地震频次略高 ,总体也呈现出地震频次东部低西部高的特点.各个小区域的地震活动频次显示出波浪起伏的特点.在各小区域内强震发生前3个月左右的短、临阶段,小区域内地震能量均明显出现加速释放共性特征.同时,出现相邻区域的地震频度和强度相应减弱、地震空间分布的集中度同步减弱及能量释放趋于减弱的协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区域GPS资料,结合区域的地震构造以及中小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六盘山断裂带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探讨引起区域地壳形变的断裂带构造活动,并由此认识六盘山断裂带  相似文献   

8.
2012年6月底至7月初,在梓潼县交泰乡过去弱地震活动区连续发生多次小震,地震事件引起四川省地震局的高度重视,为此,四川省地震局组成异常落实工作组就地震事件开展现场落实.本文基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序列特征,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区域地震活动增强与汶川地震具有密切关系,地震可能是汶川地震的发生改变了紧邻龙门山断裂带的四川盆地及边缘地区的应力状态所致.因此,分析认为该地区近期小震活动性丛集可能与汶川地震震后区域应力场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鲁东-黄海活动地块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了该地块强震前中期阶段地震活动的演化图像,得到该区域强震前中等地震密度增长率能够较好反映强震前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根据该区域近百年来地震活动基本格局的演化总貌,结合当前应变积累水平,加深了对这一地区今后地震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杨志高 《中国地震》2016,32(4):729-737
2015年9月14日在河北昌黎发生了M_S4.2地震,这次地震位于唐山老震区,是2015年内首都圈地区最显著的地震。本文计算了这次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和2015年内发生在其附近小地震的震源物理参数,对比之前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小区域的应力状态。以往应力场研究侧重于最大应力主轴方向,本研究通过计算地震视应力参数估计了区域绝对应力水平下限,获得了有关应力状态的丰富信息。本文采用(1)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波形拟合法及(2)积分宽频带平均震源谱法2种方法计算出地震矩,得到的地震矩比较接近,说明本文计算流程和参数选择合理。综合分析得出下面两点认识:(1)区域应力场受到华北应力场控制,同时也表现出小区域特征;(2)地震视应力分布与1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可能意味着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会维持现状。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冬,广西陆川县乌石附近发生一起小震群。这次震群活动从77年12月开始,到78年7月结束,共发生小震和微震880余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3×10~(17)尔格。广西是少震区,地处桂东南的陆川县地震活动水平稍高一些。据史料记载,陆川周围八个县自明朝以来六百年间,共发生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五次。陆川近年的小震活动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12.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共和地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层次性与大震的跟踪预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震前前兆起伏加剧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本文研究了1990年共和Ms7.0地震前地震频次、小震调制比、地下水中氧含量及泉水流量等异常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结果表明,各台大多数前兆异常可分出3个层次。综合分析各台前兆异常的起伏加剧现象,可以发现,该次地震前异常群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4个层次,本文结合孕震过程对4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根据大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可以对大震进行跟踪预报。  相似文献   

14.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5.
董积平 《地震工程学报》1997,19(3):94-96,100
利用甘肃省地震台网1988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对计算对小震调制比的区域面积选取作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适用的最小面积,其大小约为6个平方度。  相似文献   

16.
大地震前地震信息熵的异常——以乌恰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地震酝育准备过程中,总是出现种种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如条带、空区,成丛、成串等。这些异常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地震(微破裂)活动随机性的降低、有序度的增加。本文引入信息熵的概念,定量地研究大震前小震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以1983年2月和1985年8月乌恰6.8和7.4级地震为例,表明震前地震信息熵确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北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北地震发生在通常认为稳定的、浅部构造不明显,历史上地震活动微弱的地区,但是根据小震活动条带推测可能在一条NW走向的深部断裂。张北地震的孕育可能与区域断层的长期活动,中小地震持续活跃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有关。震前存在地震活动空段、4级地震条带、区域小震群活跃以及平静-收缩-信号震-外围活动增强等特征。有比较丰富的中长趋势异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以上,而短临异常并不突出。对张北地震异常进行信度综合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短周期垂直向的直达 P 波数字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及其随后小地震的应力降和介质 Q 值。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中强地震在这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中强地震的应力降低,与随后发生的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比值也小时,有可能在震中附近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相反,中强地震的应力降高,与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的比值大时,随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同时还指出,中强地震发生前,往往介质 Q 值部较低。这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对及时估计地震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地震带(简称山西带,下同)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各D_q值均有降维异常出现,且D_(+q)(q>0,下同)的异常尤为突出,取不同层次的地震样本进行计算其异常形态基本一致,表明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布从无序向有序转变所显示的内在结构异常变化是真实可靠的,这对我们今后地震分析预报的研究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