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确定唐山地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一步研究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本文对穿过唐山地震区的宁河—涿鹿剖面的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新的解释。在资料分析中,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而做了高程校正和沉积层校正,明确指出,在横向非均匀性显著的地区,资料的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射线追踪方法对该剖面资料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整个测线的地壳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结构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和特征;唐山到北京之间的平原地区的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3公里左右,平原区的莫霍面整体隆起的宽度为150公里;唐山地震区附近没有发现较厚的壳内低速层。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处理的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是一条途经陕、甘、宁、青四省,由7个炮点和12个记录分支组成的、全长约970km的地壳折射资料。 本文通过走时反演、射线追踪和合成地震图等分析解释手段,给出各分支的结构参数和全测线的横向变化。整个地壳大体分四层,其参数为 H1=3.32±1.01 km,V1=4.35±0.79 km; H2=11.79±2.77 km,V2=6.06±0.24 km; H3=11.58±4.32 km,V3=6.35±0.26 km; H4=17.64±7.25 km,V4=6.52±0.57 km. 地壳总厚度为45.60±11.01km.莫氏面自西向东逐渐变浅,在西段较为平缓,在中段和东段起伏较大,似乎显示出一个上端略宽、下端略窄的“U”形构造.这种构造有助于说明该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和地震孕育的深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探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似文献   

4.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其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汕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东南沿海泉汕测深资料进行了分析解释。结果表明,本区地壳与地幔构造特征有三个特点:1.本区低速层位于中、下地壳中。2.地壳纵向、横向都不均匀,结晶基底被多条断裂切割,地壳底部形态受深大断裂控制。3.本区六级以上地震位于上地幔局部隆起区两侧的中层地壳上部。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处理的地震测深剖面资料,是一条途经陕、甘、宁、青四省,由7个炮点和12个记录分支组成的、全长约970km的地壳折射资料。 本文通过走时反演、射线追踪和合成地震图等分析解释手段,给出各分支的结构参数和全测线的横向变化。整个地壳大体分四层,其参数为 H1=3.32±1.01 km,V1=4.35±0.79 km; H2=11.79±2.77 km,V2=6.06±0.24 km; H3=11.58±4.32 km,V3=6.35±0.26 km; H4=17.64±7.25 km,V4=6.52±0.57 km. 地壳总厚度为45.60±11.01km.莫氏面自西向东逐渐变浅,在西段较为平缓,在中段和东段起伏较大,似乎显示出一个上端略宽、下端略窄的“U”形构造.这种构造有助于说明该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和地震孕育的深部条件.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1992年秋冬承担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西段满洲里—林甸人工深地震测深剖面野外施工设计;野外施工提取原始地震记录;室内A/D转换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已通过项目主持单位长春地质学院的验收。在此基础上,1993  相似文献   

8.
华北裂谷盆地南部菏泽—长治地震测深剖面结果解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菏泽一长治地震测深剖面探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菏泽地震区、东明坳陷、汤阴地堑、林县微震区、太行山和山西高原南部等构造的地壳结构特征及其与矿产资源、地震活动的关系。该剖面测深资料以往已作过分析处理,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文是在原解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沿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任意非均匀二维模型设计,运用动力学射线追踪原理编制的“SEIS83”程序进行走时和振幅计算,并对某些波组震相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计算,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总长570km,采用密集的多重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沉积层静校正,使解释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根据所得的界面和地层变化,以及断层位置的确定,对该区的地壳特征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下扬子地台区的地壳明显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它的各层与华北地台均有差别。 2.下扬子地区中地壳内存在一层强反射面,推测为高密度层或高速薄层所致。 3.郯庐断裂带处的莫氏面无明显落差,而是处在莫氏面隆起的斜坡部位,其间可能有一些张性破裂。 4.苏南的上古生代紧密褶皱、火山与岩浆活动以及二个地震活动带的存在,均与莫氏面的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闾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耿庄炮点的实测记录资料和其理论走时拟合下的三种地壳结构模型(均匀、一维、二维),通过对实测振幅数据的处理和理论振幅的计算,在定义夹角的基础上,作模糊相似选择,最后对理论振幅值与实测振幅值的相似程度,作了归一化的定量的综合评判,得出结果:二维模型居优,均匀模型其次,一维模型最次。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地区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资料解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离集-奉贤地震测深剖面总长570km,采用密集的多重观测系统。本文进行了沉积层静校正,使解释结果更为合理、准确。根据所得的界面和地层变化,以及断层位置的确定,对该区的地壳特征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 1.下扬子地台区的地壳明显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它的各层与华北地台均有差别。 2.下扬子地区中地壳内存在一层强反射面,推测为高密度层或高速薄层所致。 3.郯庐断裂带处的莫氏面无明显落差,而是处在莫氏面隆起的斜坡部位,其间可能有一些张性破裂。 4.苏南的上古生代紧密褶皱、火山与岩浆活动以及二个地震活动带的存在,均与莫氏面的起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解释 ,获得本区二维壳幔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该区的上、中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整体呈脆性 ,其速度比γ值为 1 72左右 ;下地壳的γ值一般为 1 78;上地幔顶部的γ值在 1 82左右 ,表明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根据波组及γ值横向变化特征 ,推断了该区的几条深大断裂 ,结合本地区的地震活动 ,推测地震的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相关 ,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和地震构造解释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我国华北地区航磁图像处理结果,它包括航磁数据的假彩色图、立体阴影图、卷积滤波、指数滤波及局部自适应增强(LAHE)等图像。本文在研究了这些图像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地质实体及其演化和各种构造形迹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建立了华北亚板块的地震构造立体格架,并运用走滑断裂带间块体转动模型,对本区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京-柏各庄剖面连续介质大地电磁反演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北地区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柏各庄剖面上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使用连续介质反演方法进行反演解释,获得了电性结构的最新结果。对构制的可接受地电模型的评价表明,本剖面内地壳中部普遍存在高导电带,上地幔内高导电带的深度变化较大,电阻率为1m的等值线深度,在沧县隆起为70多km,其西侧和东侧分别在60km和50km左右。上地幔高导电带的电阻率值由西而东有减小的趋势。这些结果与表层构造的对应关系说明,上地幔软流圈及地热场的横向不均一性,对地壳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嘉世旭  刘昌铨 《地震地质》1995,17(2):97-105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磁场时空变化的规律性为物理依据,以最小二乘法为数学工具,对我国1990年10月—1991年6月103个定点核旋观测每日北京时21点绝对值F_(21)、Z_(21)、H_(21),以及部分台站的基线值F_B、Z_B、H_B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利用区域台间地磁数据的空间线性相关和对基线值进行多项式拟合两种方法进行方差分析,以及用标准偏差作为判断观测数据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For helicopter-borne electromagnetic system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and the receiving coils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altitude above ground. For this case, a major simplification can be mad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model curves. Some two-layer curv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frequency measurements are presented. A very simple procedure is demonstrated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relative secondary field into apparent resistivity and apparent distance for the mapping of airborne electromagnetic data. Furthermore, an approximation is describ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hickness and the resistivity of a layer lying on a perfectly conducting half-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