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泥沙输送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苗丰民  李淑媛 《沉积学报》1996,14(4):114-121
根据实测资料,本文定量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泥沙输送及其分布,并对辽河三角洲沉积区划作了初步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泥沙以纵向搬运为特征。双台子河以西来沙和辽河西水道入海泥沙是区域东部拦门沙体和浅滩发育的主导因素。汛季大潮期,泥沙自西向东运移落淤在河口及毗邻浅水域;小潮期,泥沙除向东扩散外,大部泥沙向海方搬运。调查区可划分六个现代沉积作用区,即潮坪沉积区、辽河水下三角洲细粒沉积区、河口沙洲沉积区、波浪潮流冲蚀沉积区、河口冲积沉积区以及潮汐水道沉积区。  相似文献   

2.
一、河口河流注入海洋,其汇合之处,是謂河口。在河流注入海洋的地方,經常有大量的泥沙沉积,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多(氵义)河的河口,因为它們在平面圖上很象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洲;如珠江河口。河流挾带的泥沙愈少三角洲的形状就愈不显著,强大的潮汐和海浪常破坏三角洲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河流往往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下中新早期的水下潮汐三角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平 《沉积学报》1989,7(1):135-142
珠江口盆地第一次大规模海侵,发生在晚渐新世末期的陆架沉降过程中,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陆相断陷湖盆,逐渐向半封闭的海盆转化.由于盆地与广海之间的通道较狭窄,造成了半封闭浅海内较强烈的潮汐作用,潮汐砂体十分发育,其中下中新统沉积早期(下珠江组)的水下潮汐三角洲砂体是在盆地水域不断扩大背景下.在涨潮流与退潮流的频繁作用下,于潮汐通道附近的三角区域内建造起来的.水下潮汐三角洲主要由潮汐砂坝(砂脊)构造,为多套向上变粗的韵律层,其结构、构造有别于河砂和海滩砂.本文论述了水下潮汐三角洲发生、发展与消亡的兴衰史,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三角洲体系是指河流携带着陆源碎屑注入海洋或海湾时。在河口处堆积形成的沉积体。它和成煤关系密切。三角洲沉积受河流影响,也受海洋中波浪、潮汐、岸流、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以河流作用为主时,自河流带入的沉积物不断堆积,使三角洲不断向海方向进积,这个时期形成的三角洲称为建设期三角洲。以波浪、潮汐等作用为主时,对已堆积的三角洲沙体进行改造,即为三角洲侵蚀期,形成破坏期三角洲。实际上,三角洲的成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800多口钻孔及文献资料,讨论了中国沿海滦河扇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钱塘江河口湾4个地区的下切河谷体系,这些皆为丰沙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些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为长形或扇形,长数十至数百千米,宽数十千米,深40~90 m。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下切河谷相序可分为4种类型,即FS-Ⅰ,FS-Ⅱ,FS-Ⅲ和FS-Ⅵ。可以将这4类相序自海向陆排成一个理想序列:FS-Ⅰ位于海岸线附近,FS-Ⅳ位于河口三角洲的顶部,显示海的影响逐渐减弱,陆相作用逐渐增强。下切河谷层序可分为海侵和海退序列。海侵序列的厚度占下切河谷层序的50%以上,体积占60%~70%。海侵序列是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溯源堆积依次叠置而成的,其下部的河床相是在溯源堆积能到达、而涨潮流未能到达的下游河段产生的,往往不含海相微体化石和潮汐沉积构造。在海侵序列中未见区域上可对比的侵蚀面,表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变化、甚至小幅下降也未留下统一的侵蚀记录。下切河谷中的海退序列由河口湾充填及三角洲进积而成,其进程是各不相同的:长江古河口湾先被强潮河口湾相、后由三角洲相所充填,河口湾也经历了由强潮型向中潮型的转变;滦河扇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古河口湾则被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所充填;钱塘江河口湾正被强潮河口湾相所充填。  相似文献   

6.
彭旸  龚承林  李顺利 《沉积学报》2022,40(4):957-978
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作用过程是当前沉积学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三角洲与其他一些海(湖)陆过渡沉积体系中关于河流—波浪、河流—潮汐、波浪—潮汐和河流—波浪—潮汐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目前几种沉积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沉积特征。河流和波浪的相互作用一般发生在河口附近,两者的相对强度以及波浪入射方向共同控制三角洲的形态和沉积物分布。长期的河流和波浪共同作用能够形成非对称性三角洲以及浪控复合斜坡型三角洲。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强潮汐或中潮汐区域的三角洲或河口湾的河流—海洋过渡带;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潮汐和河流相互作用的三角洲和河口湾沉积体系经常反复叠加发育。潮汐和波浪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潮汐不仅直接控制沉积物的沉积过程,而且间接性地移动波浪带进而影响相应的沉积相带。尽管目前河流、波浪、潮汐混合作用过程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无论是短期小尺度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是长期受宏观因素(包括沉积物供给、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等)影响下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过程,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潮汐河口潮流涨、落特性的定量判定方法,给出了判定原则、数学公式和求解方法.并结合实际算例分析了该方法与常规判定方法之间的计算误差.得出结论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实用的,且避免了常规判定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计算过程更加合理,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尤其是该方法能通过计算机程序化,将大大提升潮汐河口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始新统平湖组可划分出潮坪沉积相和潮汐三角洲沉积相2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潮间带、潮下带、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4种主要的沉积亚相及微相.该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有潮道、潮坪砂坝、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微相.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叉角度近50 °,向湖盆方向宽度变窄(宽度降低0.72倍)、数量变多,呈发散叶脉状;单一的河口坝呈三角状和狭长心滩状,其中三角状河口坝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下部,狭长心滩状河口坝位于三角洲前缘中上部,并且河口坝长度与宽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相似地下储层的精细微相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苏北弶港现代潮坪沉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现代砂泥质潮坪研究,不仅有益于弄清潮汐沉积作用,而且为探讨古潮坪沉积,寻找有关矿产提供依据。近年来我们对弶港潮坪调查研究表明,该潮坪是以古长江和旧黄河组成的三角洲为基础,并在两股强潮流以弶港为顶点辐聚辐散控制下所形成的滩面宽阔,潮沟发育,向海开敞的潮坪。本文着重探讨潮坪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的特点和相标志。不妥之处,望祈指正。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地边缘地表剖面,以及元坝区岩芯的研究,发现须家河组并非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定的陆相沉积,而是海岸系统产物。须二段属潮控河口湾环境,包括冲积河道、潮汐—河流水道、UFR沙坪、潮汐沙坝、泥坪和盐沼等相。须四段属潮控三角洲环境,包括三角洲平原河道、分流河口潮汐沙坝、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泥坪与盐沼等相。这两种环境(沉积),都是海侵的产物,都是地史上的暂时现象。当其被充满时(海退),就变为潮坪—海岸平原环境,分别对应于须三段、须五段的细粒含煤序列。基于储层质量与原始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划分了5类储层相。根据我们研究安岳地区须家河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潮流界位置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宋兰兰 《水文》2002,22(5):25-26,34
长江是径流、潮流中等的潮汐河口,纳潮量十分巨大。长江口水流动力因素以径流和潮流为主。对潮流界位置进行了探讨,其位置随上游径流大小而变化,国内流行的一种长江潮流界在江阴的说法是不够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高抒 《地学前缘》2002,9(2):329-335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a量级。但目前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呈减小趋势 ,今后河口附近的堆积将会减缓 ,并在总体上转化为侵蚀状态。在过去的 7ka里 ,来自黄河、长江等河流的沉积物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潮流脊和潮汐汊道沉积体系 ,其演化方式是双重的 ,既有常态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下的演化 ,又有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发生变异时的演化。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变异的原因包括入海通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等。建议从中国海岸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郑矿区山西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郑矿区山西组形成于海退环境,自下而上由滨岸海退旋回和二个不完整的三角洲旋回组成、二_1煤是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河口纵向砂脊上的潮坪泥炭沼泽沉积,由于纵向砂脊呈南东向排列,厚煤带也呈南东向展布。二_1煤形成后,高建设性浅水三角洲继续快速向东南方向推进,在下三角洲平原顶部形成了二_3煤。  相似文献   

16.
河控三角洲是一类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的沉积体系,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的方法正演模拟了河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并精确分析了其分支河道的演化规律。利用Delft3D建立了河控三角洲的三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根据现代河流与三角洲的水动力特征,设计了其沉积过程的模拟条件。计算域长20.5km,宽10km,在地貌演化系数(Mor-Factor)为60倍的情况下模拟时长4个月,约120d。通过对河控三角洲的模拟分析了河口砂坝的形成与冲蚀,分支河道的延伸、迁移和分叉,通过垂向剖面观察到分支河道的多期次充填。用定量的手段结合分支河道演化特征表明河控三角洲在没有波浪和潮汐作用的静水体中分支河道极其发育,只要空间足够大即可发育无数条的分支河道。研究表明在河控三角洲发育的后期分支河道的交叉切割与改造可形成连片的沉积体,这与在波浪和潮汐改造作用下所形成的连片朵状三角洲在成因机理上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水动力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揭示河控三角洲分支河道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引言 Holmes(1965)最早把由冲积扇从相邻高地直接进积到稳定水体而形成的三角洲叫做扇三角州。他对扇三角洲地貌形态有很详细的描述,其中稳定水体可能为海或湖,扇三角洲很快在高地附近沉积,在稳定水体和高地之间占居相对较小的领域。扇三角洲由一个水上冲积扇和水下组分组成(包括改造的滨岸带)。水下组分特征主要决定于河口作用与盆地情况的相互关系,如波浪能、潮流、侧向流、盆地下陷、构造背景等。但现代和古代岩石纪录中也存在一些粗粒三角洲类型,而实际上它们不是Holmes原来定义的扇三角洲。许多文章中描述的古代扇三角洲层序中根本没有其所必须的水上冲积扇部分,相反,是由众多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潮汐汉道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潮汐汊道(tidalinlet)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本世纪70年代,在欧美等国成为研究热点。80年代,我国不少海岸学家加入这一研究行列。分析了潮汐汊道及其与其它潮汐海岸类型如潮汐河口、潮流冲刷槽等在学术概念上的差异与重合,评述了中国潮汐汊道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我国应优先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以东海陆架盆地某凹陷西部斜坡带P井区7口井的岩心详细观察与描述资料为基础,综合利用测井、分析化验数据及地震等资料,研究平湖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P井区平湖组发育一套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主要为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潮坪相沉积,沉积亚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潮间带.进一步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分流间湾、潮汐水道等7种沉积微相.同生断层对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影响明显.断距较小时,随着物源与断层走向夹角的增大,水下分流河道会出现改道等现象;断距较大时,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仅在同生断层上盘低部位沉积,向盆地中心推进有限.在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潮汐影响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些年水力充填堤坝结构在潮汐河口水库中的应用和发展,渗流控制技术也随之不断完善。本文以上海青草沙水库工程中的北堤工程为例,论述了水力充填堤坝应用在潮汐河口水库中,其渗流控制技术研究分析过程,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