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马铃薯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实验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设置41%、47%、53%3个水平,能量设置12 561、14 655、16 748 kJ/kg 3个水平,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59 d后,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1.30、33.50、32.26 kJ/g时,点带石斑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62~35.54 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点带石斑鱼幼鱼配合饲料中合适的能量蛋白比为31.62~33.50 kJ/g。  相似文献   

2.
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基础饲料(铜质量分数2.03 mg/kg)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铜(hydroxy methionine copper,HMC),制成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4.04、6.20、10.67、13.96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6周后,探讨HMC对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组织铜沉积的影响,确定幼鱼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HMC,对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铜质量分数6.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高于或低于2.03和13.96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04和10.67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中添加HMC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鱼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CP)的含量、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以6.20 mg/kg组最高;饲料中铜的添加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MC均提高鱼体、肌肉和肝脏中铜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13.96 mg/kg组最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HMC可提高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据,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得,以HMC为铜源,斜带石斑鱼幼鱼铜需要量为7.09 mg/kg。  相似文献   

3.
在以豆粕、酪蛋白、鱼粉(质量分数分别为33%、17%、15%)为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5%和2.0%的胆固醇,制成6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初始体质量为(24.00±0.19)g的军曹鱼幼鱼(Rachycentron canadum)8周,研究胆固醇对其生长、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水平胆固醇对军曹鱼生长有改善作用,而高水平胆固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增重率(WGR)(P0.05)、成活率(SR)(P0.05)、饲料系数(FCR)(P0.05)在0.4%组较佳,随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幼鱼有增重率、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增大趋势。幼鱼肝体比、脏体比、肝脏病变率有增大趋势。添加胆固醇后,全鱼、肝脏和肌肉中粗脂肪0-0.4%组有上升趋势,0.4%-2.0%组有下降趋势;鱼体粗蛋白有上升趋势,肝脏中胆固醇有先降后升趋势,但水分和灰分的变化不大(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有上升趋势。肝脏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有先升后降趋势。在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添加少量胆固醇(0.4%组)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军曹鱼幼鱼生长,影响机体脂代谢,但过多添加会抑制生长,并造成肝脏病变。以SR为判据,饲料中军曹鱼对胆固醇最适需要量为0.566%。  相似文献   

4.
以全鱼粉饲料做对照(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研究3种替代蛋白源对褐点石斑鱼幼鱼(23.18±1.58g)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5组实验鱼的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系数、脏体系数、肥满度和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值>0.05)。饲料转化效率、蛋白质效率、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差异显著(p值<0.05),D2组最好而D5组最差。5组实验鱼全鱼和肌肉成分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全鱼水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其他指标则有显著差异(p值<0.05)。5组实验鱼的排泄能及呼吸能无显著差异(p值>0.05),摄食能、生长能和排粪能有显著差异(p值<0.05),D1、D2和D3组能量分配较好,而D4和D5组较差。与全鱼粉饲料相比,豆粕替代10%鱼粉显著提高了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而豆粕替代20%鱼粉亦未对幼鱼产生不良影响,豆粕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蛋白较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三个蛋白水平(22%、25%、28%)和五个L-肉碱水平(0、200、400、600、800mg/kg)下尼罗罗非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提高,罗非鱼幼鱼的终体重、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上升趋势,而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同等蛋白水平下,终体重、WGR和SGR均在L-肉碱添加量为200mg/kg时最高,不添加L-肉碱组最小;在添加400mg/kgL-肉碱时FCR最小,而PER最大,与不添加L-肉碱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饲料中蛋白含量和L-肉碱添加量能显著影响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而外源性L-肉碱可明显促进罗非鱼生长,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源引物从致病性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ZJ0603基因组中克隆GST的开放阅读框(ORF),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GST。大量抽提重组质粒后,于背鳍基部肌肉注射重组质粒免疫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分析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通过核酸水平检测重组质粒在鱼体肝、肌肉、头肾和脾脏组织的分布;用ELISA法检测鱼体血清的抗体水平,用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615 bp;免疫7 d后,鱼体中均有质粒分布;斜带石斑鱼血清中产生抗GST的高效抗体(1∶4 096);相应的目的蛋白也在鱼体中成功表达。攻毒后,疫苗免疫保护率达80%,表明GST可作为防治哈维氏弧菌病有效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等3生长性能参数的协同影响。【方法】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BBD)和响应曲面(RSM)方法分析。【结果】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幼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投喂频率与投喂水平对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响应面指标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3 0、0.943 6和0.991 0,拟合方程可信度较高。响应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81.24%条件下,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最佳,分别为1.291%/d、1.041%和154.322 U/mg,可靠性达94.6%,可信度较高。【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每天2次的81.24%饱食投喂条件下,幼鱼可健康生长,生产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8.
用添加质量分数0.00(对照组)、0.10%、0.30%、0.50%和0.70%壳寡糖的饲料饲喂初始体重(3.81±0.23)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0周,研究不同浓度壳寡糖的添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血脂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不同浓度添加组中,添加质量分数0.50%壳寡糖能显著提高幼鱼的增重率(P<0.05)、特定生长率(P<0.05),并降低饲料系数(P<0.05);添加质量分数0.3%和0.5%壳寡糖能显著提高幼鱼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P<0.01);添加质量分数0.10%、0.30%、0.50%壳寡糖能显著提高幼鱼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同时,各浓度的壳寡糖均能明显提高幼鱼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P<0.05),并降低幼鱼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壳寡糖可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调节血脂水平,添加量以质量分数0.30%~0.50%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蛋白棉粕(High-protein cottonseed meal,HPCM)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6.25%、9.375%、12.5%、18.75%的HPCM,分别替代饲料中质量分数0%、20%、30%、40%、50%和6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0.38±0.01)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HPCM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和40%替代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系数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代水平高于40%替代组时,蛋白质效率降低(P0.05);对凡纳滨对虾全虾体成分含量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替代水平的增加,全虾中的水分、粗脂肪含量有升高趋势,粗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粗灰分有降低趋势(P0.05);HPCM替代鱼粉对血清酚氧化酶(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表明,随着HPCM替代鱼粉比例及攻毒时间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存活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以对虾增重率为判据,在鱼粉质量分数为25%的凡纳滨对虾基础饲料中HPCM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为37.44%。  相似文献   

10.
复合酸化剂对鲤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鲤鱼(Cyprinus carpio)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梯度的复合酸化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3%),研究复合酸化剂对其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复合酸化剂显著(P<0.05)提高鲤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生长性能指标;2)添加质量分数0.3%的复合酸化剂时,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酸化剂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肥满度及内脏比等品质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鲤鱼饲料中添加以柠檬酸、乳酸、磷酸等为主的复合酸化剂,可显著提高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促进鲤鱼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大规格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钙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方法】采用双因素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的条件下,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6%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磷水平的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1.5±0.32)g的对虾8周。【结果】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存活率(SR)(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SR(P0.01)。2)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粗蛋白(CP)、粗脂肪(CL),肌肉CL和粗灰分(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的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CP,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CA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及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3)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的活性及无机磷(IP)的含量(P0.01)。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IP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TG、Ca~(2+)的含量(P0.05)。4)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钙含量、虾壳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磷含量、虾壳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和虾壳的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和虾壳的钙含量(P0.05)。【结论】以SGR为判断依据,大规格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5%的钙(总钙质量分数2.15%)和1.08%的磷(总磷质量分数2.56%)时,SGR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氨基酸转运吸收机制,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得斜带石斑鱼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SLC6A19)基因的c DNA部分序列,分析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该部分序列长度为610 bp,包括88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174个氨基酸、长度52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子进化聚类和同源性分析显示,斜带石斑鱼与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同源性较高,为93%。SLC6A19基因在斜带石斑鱼8个组织中分布广泛,其组织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脏、肌肉、脑、肾脏、前肠、中肠、后肠和心脏,肝脏和肌肉中SLC6A19 mRNA表达高于其余各组织(P0.05),心脏和后肠SLC6A19m RNA表达量低于其余各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珍珠龙胆石斑鱼背、腹部肌肉的营养成分与挥发性风味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用常规分析法检测鱼肉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结果】珍珠龙胆石斑鱼含肉率达到71.03%±3.88%,鱼鳞与皮质量分数高达9.60%±1.67%。背、腹部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干基)分别为85.19%和77.47%,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6.44%和12.0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均为0.45;背、腹部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86和81,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06和72.61,均为赖氨酸含量最高,氨基酸评分(AAS)分别为156和140;背部肌肉中5种鲜味氨基酸总量(7.26%)较腹部(7.09%)略高,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0.11%和45.54%,EPA+DHA的含量是腹部肌肉的11.5倍,质量分数达20.42%,ω-3/ω-6 PUFA为9.56;背、腹部肌肉分别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与52种,腹部肌肉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60.25%,其不饱和醇类与醛类对其肌肉的总体风味起重要贡献。【结论】珍珠龙胆石斑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赖氨酸、精氨酸、EPA和DHA的优质海产经济鱼种,其背部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于腹部,是优质的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丰富,腹部肌肉的鲜味优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中草药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A、B、C三种复方中草药分别按质量分数1.5%的比例添加到罗非鱼商品饲料中,喂养初始体重约16.58±0.48g的吉富罗非罗28d,通过测定罗非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肠道菌群等指标,研究三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对罗非鱼的增重率、成活率、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指标虽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的复方中草药制剂C可使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提高10.82%,饲料系数降低4.71%,蛋白质效率提高15.68%;三种复方中草药制剂均可显著促进罗非鱼肠道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P<0.05),C方中草药制剂还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生长(P<0.05)。结果表明,C方中草药制剂可显著促进罗非鱼肠道中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的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从而有效促进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15.
3种蛋白源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D1组),用豆粕替代10%、20%的鱼粉(D2、D3组),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D4组),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D5组),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研究不同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56 d后,D5组终末体质量显著小于D1组和D2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1组和D2组实验鱼体质量与D5组差异显著(p<0.05).D3组血红蛋白浓度、血栓细胞密度和平均血栓细胞体积显著低于D1组(p<0.05), D4组实验鱼嗜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巨大不成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D1组(p<0.05).D3组实验鱼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3组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3组白球蛋白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3组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D3、D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D1、D4组(p<0.05);D5组肌酐含量显著低于D1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酵母蛋白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对实验鱼的生长和生理状态均产生不良影响,不适于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鱼粉替代物;玉米蛋白粉和豆粕蛋白可以作为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但替代比例玉米蛋白粉不宜超过10%,而豆粕蛋白的替代比例应小于20%.  相似文献   

16.
在罗非鱼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1%、3%、5%的复方中草药,连续投喂30 d,测定罗非鱼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其肝脏、脾脏、头肾、体肾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罗非鱼养殖中该复方中草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实验组罗非鱼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个添加剂量下,中草药对罗非鱼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5%复方中草药组的罗非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的罗非鱼肝、脾、头肾、体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在养殖生产中,罗非鱼饲料添加质量分数1%~3%的复方中草药制剂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鯻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水平(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3.1%、5.8%、9.4%、11.9%和15.1%的5种等氮饲料,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初始体重为(4.05±0.11)g的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含量提高,实验用鱼脏体比、肥满度及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着提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从3.1%增加到9.4%,厚唇弱棘鯻的饲料效率呈升高趋势,相对增重率值由76.42%±5.88%升至102.09%±5.31%;而当饲料脂肪水平从9.4%提高至15.1%,饲料效率呈降低趋势(P<0.05),相对增重率值降为70.54%±2.06%。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厚唇弱棘鯻肝体比、肌肉粗脂肪含量、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脂肪含量超过9.4%可导致厚唇弱棘鯻生长和饲料利用下降,对其形体特征、肌肉粗脂肪含量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研究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F_1与亲本的形态学特征。【方法】运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杂交F_1与亲本3个群体幼鱼的形态学指标,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杂种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杂交F_1鱼体呈棕褐色,体侧具有6条深棕色横带,头部和体表密布白色点状和块状斑纹,各鳍呈灰褐色;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5项性状偏向云纹石斑鱼,6项性状偏向鞍带石斑鱼,1项与两者相同;聚类分析表明,杂交F_1与鞍带石斑鱼聚为一类。【结论】杂交F_1的外部形态较接近于鞍带石斑鱼,体色和条纹较接近于云纹石斑鱼。  相似文献   

19.
水温28±1℃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摄食水平1%、2%、3%、4%、5%(每日投喂量占初始实验鱼湿重的质量百分比)及饱食对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77±0.45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摄食率随着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摄食水平达4%时干重特定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湿重、蛋白质和能量生长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值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5%时,干重、蛋白质转化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2%时干重、蛋白质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摄食水平达4%时,能量表观效率与饱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能分配率随摄食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代谢能、排粪能及排泄能分配率的变化则相反。建立了6种摄食水平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水平配合饲料对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稚虫生长及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9.46%/20.67%(EG1组)、34.97%/24.02%(EG2组)、30.48%/27.37%(EG3组)、25.99%/30.72%(EG4组)和21.50%/34.07%(EG5组)的饲料,饲喂体质量为(2.45±0.40)g的光裸星虫稚虫12周,测定稚虫的生长指标及体壁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随着碳水化合物水平降低、蛋白质水平升高,各饲料组光裸星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EG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性高于其余4组(P<0.05);EG2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EG3组、EG5组(P<0.05),但与EG1组、EG4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水平饲料会影响光裸星虫稚虫体壁的水分及其干物质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P<0.05),而各组的其他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当饲料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4.97%/24.02%时,光裸星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不会影响其体壁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