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多具有高陡临空地形、“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岩层平缓、陡倾节理面发育、开采活动强烈等特点,往往发育与采空区边界对应的宽大裂缝,未见明显的移动盆地,形成机制复杂。本文以贵州都匀市接娘坪变形体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采动斜坡裂缝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受坡体内煤层采空及高陡临空地形影响,斜坡覆岩沿陡倾节理开裂并一直向上延伸到地表,随着重复采动的进行,裂缝开裂程度增大,有向临空面倾倒破坏的趋势,斜坡未形成明显的沉陷盆地。斜坡裂缝形成演化过程包括开采扰动-坡顶拉裂-裂缝加剧等3个阶段,斜坡在多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裂缝变形经历4个阶段,即初始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急剧变形阶段、稳定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3.
用GPS技术研究三峡工程万州库区滑坡的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三峡水库2003年建成蓄水后,库区水位将有大幅度的升高,可能引起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文章在概述了GPS相对定位技术的理论,应用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库区运用GPS相对定位技术开展滑坡稳定性监测与研究的有关问题。基于在重庆市万州库区建立GPS滑坡监测网的观测实践,总结了提高观测精度的几点措施,论述了GPS技术在滑坡稳定性研究中的有效性。最后,以吴家湾实验小学变形体为例,详细介绍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初步分析了近两年所获得的GPS观测成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成因类型煤的可选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煤的可选性受控于煤的聚积环境。通过对内蒙古乌达矿区主采煤层9、10、12、13和15煤中黄铁矿和粘土矿物的赋存特征与煤层成因关系的研究,发现河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中黄铁矿含量低,粘土矿物含量高,其可选性较好;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其硫分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较低,其可选性中等,而在潮坪沉积基础上形成的煤层中黄铁矿和粘土矿物的可选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刘羽  贺英侠 《矿物学报》1992,12(4):359-366
本文通过对某些磷灰石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及红外光谱特征的综合测试,发现这些磷灰石的晶体化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因而有可能作为标型特征。其中与基性岩浆有关的磷灰石含OH~-较高,而CO_2较少;热液型的含氯较高,这可能是其α、c值较大的原因;沉积型的则以含明显的结构CO_2和高c/α值为特征。在各种地质作用中,CO_2均有可能进入磷灰石结构。根据红外光谱对比,推测2000cm~(-1)附近的吸收是磷灰石的固有吸收,它可能为PO_4的v_2吸收的倍频,也可能由与F、OH~-离子有关的振动引起。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滑坡周界确定和滑坡体特征研究基础之上,从岩性条件、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滑坡成因。该滑坡发生在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缓倾角红层中,地层岩性为河湖相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灰绿色粉砂岩互层,软硬相间,该套地层的岩性内在差异构成了滑坡产生的岩性条件。加上边坡呈顺向坡结构,顺坡向节理发育,坡角临空,岩体沿着软弱层发生滑移-拉裂破坏。通过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蓄水或地震等不利条件下,整体仍处于稳定状态,只是在相对较陡的滑坡体前缘和库水位附近地形较陡的局部部位,蓄水后可能会产生小规模失稳,但其方量不会太大,加上离坝址较远,所以不会危及工程安全。因此,通过对滑坡成因分析和稳定性评价,为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某水电站库区堆积体边坡的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西南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堆积体边坡问题,结合现场踏勘在地表、平硐中看到的地质现象,以及钻孔岩芯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历史地震、降雨等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宏观工程地质定性分析和反分析的思想,对堆积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即目前其处于稳定状态。提出了堆积体边坡的成因机制:由于裂隙切割、风化作用等,上部倾向山里的基岩发生倾倒、崩塌破坏;破坏后的产物在重力作用下向坡体下部运动、堆积;由于持续的堆积,坡表雨水入渗以及地质环境的扰动,导致堆积体自后缘到前缘的推挤过程和由表及里的固结压密变形。由于堆积体边坡特殊的空间结构特征,采用定量方法对边坡在天然状态、蓄水状态以及蓄水遭遇暴雨和蓄水遭遇地震等工况下的整体、局部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评价,并分析了由空间结构特征决定的可能变形破坏模式:沿基-覆界面的整体滑动模式和堆积体内局部弧形滑动模式等两种。  相似文献   

8.
9.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地质分析,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总体系属相对较稳定一稳定状态,三斗坪坝址区属于相对稳定地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三斗坪坝址位于古老的花岗岩完整块体之上,属于相对稳定(Ⅰ)地块。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看,  相似文献   

10.
11.
以库区移民城市巴东县城黄家大沟拟建弃碴堆积体为例,针对该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回填堆积体岩土特性,推测出弃碴堆积体可能的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弃碴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借用水电堆石坝设计原则,采用明渠、挡墙、碾压以及格构等综合防护措施保证弃碴堆积体的稳定性。该弃碴堆积体物质来源为滑坡防治工程的废弃物,因此,弃碴堆积体的设计为库区移民城镇的规划和环保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途径,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袁从华  吴振君 《岩土力学》2012,33(3):805-811
以沪渝高速公路湖北段平缓反倾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平缓反倾红砂岩高陡边坡中岩体易软化崩解。自然冲侵蚀形成的高陡山体卸荷变形可达几十毫米至近百毫米,卸荷变形破裂方向与构造节理重叠,使节理裂隙变宽,贯通性提高,为高陡坡体提供了顺坡向陡直破裂面。加之公路切坡卸荷变形和坡体软化变形,岩体软化后的变形模量下降约80%,卸荷变形和软化变形各有数毫米的变形量,与自然坡体卸荷重叠,使坡体变形进一步加大,使红砂岩坡体潜在不稳定性增大。同时地下水作用使卸荷裂隙充填一定高度的静水压力,还使岩体产生软化,岩块软化系数一般在0.3~0.7,导致岩体强度显著下降,30~40 m高的静水压力可使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从开挖前的5.56降至1.96,开挖后从2.77降至1.07,这两方面的作用可使切坡后较稳定的反倾坡体变化到极限平衡状态,甚至失稳状态。因此,施工中要特别注意切坡后的即时加固,并采取措施防止卸荷裂隙中地下水聚积,减少地下水对坡体的软化。  相似文献   

13.
不同成因类型水晶晶体形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水晶品体的形貌特征的研究,表明水晶的晶体形貌差异主要与围岩的组成性质有关,而晶体上的大菱面体单形晶面上的微形貌特征则与品体生长时的温度及热动力环境条件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黄河上游某电站库区一个下部有软弱基座,上部为硬岩构成的双层结构型斜坡中发育的大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揭示了该类斜坡的形成多以软弱基座的压缩变形为先导,从而引起上部岩体拉裂、弯曲变形,并最终受坡体内最大剪应力带控制而形成蠕滑拉裂型滑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比较实用的角度对铀矿床的工业用成因类型进行了新的分类,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类。首次列出了各类矿床的规模,矿石质量,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实例不仅有国外的矿床,而且也包含了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所有重要的成矿床,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成矿作用出现的种种上具体环境并预见发现新的非传统工业成因类型的工业铀矿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NMR的库区滑坡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传统的勘探、测试手段, 难以获取可靠的滑坡岩土体水文参数, 直接影响滑坡研究的建模、评价工作.应用核磁共振找水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建立滑坡三维地质模型, 并提出基于NMR技术的库区滑坡稳定性研究思路.以赵树岭滑坡进行测试, 获取了岩土体的水文地质参数数据, 确定出该滑坡具有两层地下水, 上部潜水含水层, 下部微承压含水层; 具有两层滑面.该技术的分析结果与钻孔数据吻合较好, 可为建立符合实际的滑坡模型提供可靠依据.利用自编渗流-应力耦合有限元程序和ANSYS进行了145 m、175 m及175m降至145 m滑坡的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 145 m及175 m水位, 该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前缘随水位抬升局部破坏范围扩大; 175 m降到145 m时, 坡整体稳定性接近极限状态.且滑坡后缘局部位置出现小规模变形破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重晶石矿床的成因类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褚有龙 《矿床地质》1989,8(4):91-96
根据已知的矿床实例,依据矿床的成矿机理、产状、矿体与围岩的相互关系等,将中国重晶石矿床分为五个成因类型:①沉积型重晶石矿床;②层控脉状型重晶石矿床;③脉状热液型重晶石矿床;④火山沉积型重晶石矿床;⑤残坡积堆积型重晶石矿床。  相似文献   

18.
19.
西南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对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其属滑移-拉裂型滑坡。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经受诸如地震、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卸荷变形、降雨以及地下水等内外地质作用因素,斜坡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移变形,随着剪裂面上的拉应力集中而产生拉裂缝,一旦破坏面贯通,则导致滑坡破坏。变形发展可能具有间歇性。通过参数反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评价结果可见,在天然及暴雨情况下.滑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基本处于不稳状态。因此,对该大型滑坡进行合理的评价,科学的预测就显得非常必要。结合西南某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不利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