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广阔的冲积扇上星罗棋布着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就是根据黄河下游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转变人的观念和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要点线结合地开辟我国新的旅游线—黄河水上游,举办各种具有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来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苗长虹  李谢辉 《地理研究》2010,29(11):2108-2108
2010年10月24~2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沿黄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成功举行。原科技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九林,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润田,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侯全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与会代表就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资源环境与信息化、大黄河经济带构建与沿黄经济区发展、黄河长治久安与防灾减灾、黄河流域重点经济区规划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热烈讨论。
开幕式上,刘燕华理事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会议的召开和黄河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具有无限的含义。黄河是山的文化,是龙的文明;是水的文化,是和谐与美好的象征。她润物无声,创造了中华的文明,养育了世世代代民族的子孙。黄河见证了华夏儿女兴衰的历史,她创造出的奇迹为人类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她的兴衰也让人世代难以忘怀。黄河曾经的辉煌是我们共同的骄傲,黄河今天的发展更让我们踌躇满志,使我们振奋不已,欣喜若狂。为此,刘燕华理事长建议:一请多关注黄河的流域生态。一则黄河母亲太劳累了,不能再让她不堪负重;二则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要为黄河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有所准备;三则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关注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二请多关注黄河流域的可能风险和管理问题,包含黄河河道的稳定和备用河道等等。三请多关注黄河流域的转型与调整,包括经济、文化、社会与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思考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大黄河三角洲的发展问题。
开幕式后,刘燕华理事长作了《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的主题报告。孙九林院士作了《加快沿黄经济区信息化建设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报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姚文艺、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张红武分别对黄河长治久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李殿魁、张占仓分别做了《建设和发展黄河经济带》、《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研究》的主题报告。苗长虹和秦耀辰提交了《大黄河经济带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主题研究报告。刘曙光、许学工、冯德显、沈正平、石培基、杨太保、杨永春、王应刚、王成新、钟艳霞等学者分别就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开发、淮海经济区发展、兰西经济区构建、宁夏沿黄经济带建设等进行了报告。
自2009 年10 月在河南大学召开第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后,经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同意,决定组建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10月24日下午,召开了黄河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会议。在召集人李小建教授主持下,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商议:①黄河分会的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等组织构架及成员建议;②黄河分会年会的组织方式和召开形式;③沿黄区域科研合作的协作模式;④研究基地信息平台建设;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咨询的热点问题。通过协商,决定黄河分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为了组织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科学考察,会议的召开地点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选定。初步确定2011年会于6~8月间由青海师范大学承办。同时,商议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争取建立一个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数据信息化共享平台。
闭幕式上,苗长虹、李殿魁、李润田做了总结发言,一致认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就大黄河概念、大黄河经济带构建、黄河流域重点经济区发展、黄河长治久安等问题达成了一定共识,而黄河分会的成立,更为大黄河研究和“黄河学”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从河南黄河下游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入手,在深入分析林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树种、湿地资源潜力以及木材、经济林产品和森林旅游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对策;对林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和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2000年来内蒙后套平原黄河河道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遥感影像、地貌沉积、历史文献与地图等相关资料分析集成研究,将后套平原分为西部冲积扇平原,东部是泛滥冲积平原,并详细探讨了近2000年来本区黄河河道的演变。公元前2世纪时,后套西部平原南 (上) 冲积扇停止发育, 北(下) 冲积扇河道发育,黄河主河道的位置与现代不同,它偏于泛滥平原北部的阴山山前东流;公元6世纪后套平原西部北 冲积扇上黄河河道向东移,在东部泛滥平原上黄河明显地分为南北两汊,而黄河主流仍位于河套平原北部山前;18世纪早期至末期,黄河主河道从河套平原的北部山前南移至平原南部;19世纪中叶‘北河’淤塞,现代黄河形成。  相似文献   

5.
从防灾观点出发, 从河道的水动力学特性入手, 研究决定黄河下游河道水动力学特性的因素, 找到河道水 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从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之间的关系出发, 分析黄河下游河道的泥 沙运动特性, 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化特性作了探讨, 对于治理黄河提出了建议。和黄河下游河道紧密联系的下游 滩区问题, 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而且是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本文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给出了解决滩区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水资源日益减少,断流频仍,给两岸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诸方面带来了种种影响。文章分析了黄河下游水资源减少的原因,并对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它哺育着在这里劳动生息的亿万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摇蓝,对祖国的繁荣有过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停滞不前,从而使黄河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的害河。华北经济的兴衰与黄河的治理开发密切相关,几经起伏。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经过40年来的努力,黄河已从一条被称为“中国之忧患”的害河,开始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利河,这一历史性转变也使得华北平原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天然林保护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两个主要部分。我国在这些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旨在使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 5年初见成效 ,10年大见成效 ,使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 10年初见成效 ,2 0年大见成效 ,使东北内蒙古林区 ,海南、新疆的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天然林禁伐不仅有利于对天然林的保护 ,而且有利于生态保护 ;从长远来看 ,天然林保护工程必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天保工程区大部分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经济比较落后 ,发展速度缓慢 ,当前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长期以来 ,当地农民依赖…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数字黄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计算机三维虚拟空间的映射,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通过概述“数字黄河”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黄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中“原型黄河”各有机组成部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表达及行为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对黄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表达。以“数字河道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字河道模型”、“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水库模型”和“数字河口模型”在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上游下端,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三大沙漠边缘,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建市30多年来,为国家、自治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资源锐减、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1有利条件1.1水资源较丰富黄河自南向北纵贯全市105km,流量1018m3/S,水量充足,水资源相当丰富。如果海勃湾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得以建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后套以南地区,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为内蒙古金三角地区,是国家能源、化工、建材基地之一。一、农用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一)农用地现状2004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全市农用地面积为7221057.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87%。全市农用地及其内部地类情况如表1。(二)农用地分布及其质量受周边地区种植业经济和水热条件、地形、土壤、植被等综合影响,本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环状分布:高原腹地基本上是牧业用地;依次向外是沙漠、沙地和丘陵等农牧林交错带;再向四周边界扩…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分析了1990年、2000年和2014年该保护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农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以上;2斑块密度增加,而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显著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严重;3景观多样性不断降低,景观格局向均衡化、单一化方向发展;4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河径流量、降水量、气温、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勇 《地理学报》2005,60(3):361-370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国现行三大地带的划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全面介绍了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和美国4层次区域经济体系划分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 提出了未来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中部及近西部和远西部等新的三大地带和东北、京津冀鲁沿海、沪苏浙沿海、粤闽琼沿海、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珠江上中游、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等10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萌生、发育、流变、演化成型皆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有关。黄河、黄土、黄种人发育时空相伴,为孕育、壮大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曾从河口、下游、中游、上游至河源区做过分段考察,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后提出"大黄河说"。此乃把6 000年来黄河流变区皆纳入大黄河体系。并以动态黄河、生命黄河、生态黄河、数字黄河、创新黄河来谋划未来,造福民生,故而提出创建"新黄河学"。在继承历代治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黄河特征,作者提出水沙分离,分入渤海与黄海,目的在于保卫渤海,使海域不再缩小,维护华北海陆空间生态系统,防治环境劣变。而泥沙人工输送废黄河口造陆,扩大国土陆地空间,延伸海洋经济专属经济区,这种环境变化的大格局,以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施雅风四位地学大师之名命名为"黄吴陈施地学效应",纪念四大家对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郑州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省郑州黄河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众多,湿地围垦现象严重,亟需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根据郑州黄河自然保护区的地形特征、水文状况、受威胁状况和和湿地植物的适宜性特点,郑州黄河湿地的恢复模式可分为自然湿地恢复模式和主动湿地恢复模式,其中主动湿地恢复恢复模式又可分为蓄水型、溪流型和多塘型湿地恢复模式。针对嫩滩、河心洲、岛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可以利用黄河自身的水文周期、植物种质资源、自然肥力,采用自然湿地恢复模式进行恢复。在地势平坦、宽度较大、坡度较小且距平水位1~2m之间地形平顺无突变的二滩区,可采用蓄水型湿地恢复模式;在地势低洼,具有自然沟渠雏形,并与黄河河道相连的嫩滩区和靠近嫩滩的二滩区,可采用溪流型湿地恢复模式;在现状地形起伏较大,或现有及废弃的鱼塘分布区,可采用多塘型湿地恢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南河渡黄河大桥西侧、嘉应观黄河铁路大桥西侧、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东侧等区域,总面积为5086hm2;主动湿地恢复区域主要集中在伊洛河东侧、嘉应观黄河铁路大桥东侧、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东侧和中牟太平庄村东北侧区域以及现有鱼塘集中分布区域,总面积为965hm2。  相似文献   

16.
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开发治理综合研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渗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资源、经济和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分别完成了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能源工业、农村经济、分区发展模式、投入产出分析、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区域发展动态等13个子课题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综合研究报告,形成了研究区域较为完整的开发治理方案。 该项研究把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的区域发展放在全省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根据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深刻理解,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和有说明力的论据,提出了河  相似文献   

17.
黄河泛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泛淮,一则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二则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历史时期,黄河下游自东北向西南变迁的过程,是以黄河泛淮作为先导。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黄河泥沙的堆积,打乱了黄淮海水系,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地理面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南移。“初探”整理黄河泛淮的历史演变,以期有益于治河方略与区域开发战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引黄灌溉与黄河断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黄灌溉平均每年为黄河下游地区增产粮食49.1×108kg;山东省引黄灌区粮食产量年增长速率为6.5%。黄河断流,若以两年一次的洛口—利津河段同时断流统计,则每年至少损失粮食17.21×108kg;平均每断流一天,直接经济损失达3930×104元。因此,研究、缓解黄河断流,保证、发展引黄灌溉,是黄河下游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4月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古都开封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聚集一堂,共享盛会。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经济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盟、自治州)三级空间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二阶分解和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 2000年以后经济差异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且省内差异经济区间差异省间差异;2相比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大西北、大西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内的省间差异相对较大;3省内差异减小的省份呈现增多趋势;4地级单元经济差异以空间正关联为主,HH类型有扩大趋势,LL类型较为稳定,HL和LH类型则较少且分布零散。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资产投资和行政分割等角度探讨了经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