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查明理县滑坡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根据滑坡高易发的特征,选取坡度、坡向、构造、岩性、水系、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8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土地资源作为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模型,使用GIS技术开展理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符合理县滑坡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王守沛  高攀  咬登魁 《安徽地质》2023,(4):289-291+335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选取了坡度、地形起伏度、断层缓冲距离、工程地质岩组和斜坡结构5个评价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展了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叠加降雨量形成危险性进行评价;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叠加承载体易损性形成风险性评价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崩滑流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为68.68 km2,中风险区面积为15 117.72 km2,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评价分区结果合理,可为安徽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四川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康定城为例,提出了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的新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和易损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其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与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函中的划分标准一致,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监测报警和防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地质灾害区划与风险研究,进一步圈定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可节约防治成本并达到风险评价的效果。北川县开坪乡地质地貌复杂,发育各类地质灾害,本文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拟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价,以单个滑坡的体积、面积、高差、河流距离、岩性、变形迹象等因子作为分析单元,实现大比例尺范围内滑坡危险性区划;制作出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图件与易发性图件;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原有资料查询以及实际考察,制作开坪乡研究区域斜坡类型分布图;结合单个滑坡危险性及易损性,区域危险性及易损性,综合制作开坪乡区域风险性图件,完成对研究区进行有效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涉水新型城镇建设面临的地质灾害及其风险定量评价难问题,在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基础上,以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集镇区为例,通过分析计算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害性,构建了基于斜坡单元的危险性评价和基于危险源分析的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的城镇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框架。定量计算不同重现期降雨极值情景下的斜坡稳定性和不同灾害强度下承灾体易损性,实现了库区集镇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地质灾害风险现状分析,提出了大周镇集镇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对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评价方法对同类沿江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地质灾害体特征的基础上,判定其稳定状态和易发程度,并进行分级赋值,综合分析受灾体的损坏程度、受灾体价值损失率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并分级赋值。在地质灾害稳定性、易发性、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电,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并对防治工程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为实施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渭滨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分别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渭滨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3种,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123个,其中有16个点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分别统计了渭滨区各乡镇地质灾害的多少和危害程度,总结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的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共划分为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和极低风险区5个等级。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下堡镇内,属渝东盆缘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为了研究高陡峡谷区地质灾发育分布规律、风险区划,文章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距水系距离及距褶皱距离因子做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定量评价了巫溪宁桥片区高陡峡谷区高位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模型与地质灾害分布空间契合度较高,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再结合易损性评价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最终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同类高陡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位于海陆交互地带,其独特的地理、地质和环境条件导致其灾害地质现象发育,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高。考虑到海岸带的重要经济和社会属性,开展海岸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结合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条件概率,并简化了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图谱。在此基础上,以辽东半岛东部海岸带作为研究区,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等5个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作为评价对象,开展了基于ANP-模糊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并编制了综合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图;结果显示,区内高、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南部海岸带,面积为249km2,约占全区面积的9.1%。研究成果可为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经济建设规划、防灾减灾救灾等提供重要参考,对同类地区的海岸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澜沧江重大水电工程扰动灾害为例,在遥感解译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归一化指数、距库区距离、工程地质岩组、断裂带密度、年均降雨量、地震峰值加速度9个因素,并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进行危险性评价,然后以人口密度、水电站、道路、土地覆盖类型和GDP为承灾体进行易损性评价,最后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进行信息融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性矩阵,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极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乌弄龙及其上游水电站附近,以及下游库区两岸人类活动相对密集区域,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乌弄龙上游库区两岸以及乌弄龙—托巴水电站全域,在下游零散分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游高山峡谷段。本次研究较为准确地评估了地质灾害风险性,可为澜沧江流域扰动地质灾害风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党杰  董吉  张旭  吴忠银  杨杰华 《贵州地质》2021,38(3):334-339, 34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目前已趋于成熟,从学术研究领域逐渐应用到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由于研究尺寸、数据精度、可量化程度等原因,其评价方法与区域评价略有不同。本文以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为例,总结前人单体地质灾害评价经验并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修正完善,在对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变形特征、破坏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单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评价,得到尖山营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可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时序InSAR技术在地表变形监测方面应用广泛,传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存在时效性较差、动态更新滞后等问题。本文基于信息量-AHP模型与SBAS-InSAR时序技术,首先以覆盖研究区高分影像与2019—2021年SLC级Sentinel-1A C波段雷达数据提取研究区灾害点与变形点,然后选取相对高差、坡度、坡向、NDVI、降雨、距断层距离、距采空区距离、地表形变等8个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估算研究区地灾危险性指数;选取GDP、POP、道路、林地、耕地以及工矿用地因子,选用AHP层次分析法赋权计算各个因子易损性指数,最后结合危险性指数、易损性指数构建区域地质灾害区风险评价体系并采取危险性、易损性、二维矩阵表方式对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本次基于信息量-AHP模型与SBAS-InSAR技术构建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较为合理,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合理性。此外,评价结果在矿区生产建设、防灾减灾等有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面沉降是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本文基于风险理论建立了适用于缓变性地质灾害地面沉降风险多向性评估体系,涵盖危险性和易损性两项评估内容。在评估指标选取时进行多方面多因素综合考量,将地面沉降发育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构建既包括地面沉降相关因素同时涵盖城市规划发展的多向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地面沉降孕灾地质条件,选取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发育程度、预测速率和地势高程作为危险性评估因子,根据承灾体遭受地面沉降灾害敏感程度及城市发展规划,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建设用地比重和重大线性工程密度等作为易损性评估因子。所建评估方法体系成功应用于上海市地面沉降风险性全量化评估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阐述地面沉降风险基本内涵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三大要素:易发性、危险性及易损性。详细说明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及过程。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北京市目前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与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主体相结合,提出了各个防治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以紫云县重点区域为例,通过划分斜坡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运用AHP-信息量模型,结合GIS分析建立了基于斜坡单元尺度的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选取符合区域孕灾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坡度、坡高、地层、斜坡结构、河流距离、构造距离、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评价因子对重点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最后通过叠加易损性评价结果形成不同降雨频率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基于斜坡单元尺度AHP-信息量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相较栅格法和传统信息量法,避免了夸大平坝区及无人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的不合理结果,其充分考虑了评价因子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及影响情况,且增加了相似孕灾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样本以确定信息量值,经验证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同时其成果能做到以斜坡为单元开展地质灾害精准防治。  相似文献   

16.
姜竹君 《甘肃地质》2013,22(1):86-89
县城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县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3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3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4个级别,榆中县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支撑与依据,对于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南京为研究区,选取历史灾害点密度等影响因子开展易发性评价,以降雨量作为诱发因素开展危险性评价,结合承灾体易损性,分析划定地质灾害高、中、低三类风险区。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沿江的老山、幕府山、紫金山、栖霞山以及青龙山等部分人员聚居的山前坡麓一带,面积51.3 km2,占比0.8%;中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中人员较集中的区域,面积371.9 km2,占比5.6%;低风险区分布较广,位于其余低山丘陵岗地,面积1 740.1 km2,占比26.4%。研究成果可有效支撑当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吴树仁  石菊松  张春山  王涛 《地质通报》2009,28(8):995-1005
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地质灾害风险,是指地质灾害活动及其以地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必然万籁 、随机性、模性、不均稀性等特点。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域范围,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基本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防治工程价,由此构成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20.
文中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分项测算,定性综合评估的方式实现我国县域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用因灾死亡人口比与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表征。基于以历史数据分析指导未来预测的思想,以国土资源部2001—2015年地质灾害灾情数据为样本,提出了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对我国2869个县域单元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共有216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单元、643个中风险单元和2010个低风险单元。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分布于乌蒙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以及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