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 质 时 代窿 拉 晨 苏 河 地 区对 比 地 区 的 地 层冰 期地 层动物化石人 类 沮 存西北部低梁地1 东南部黄土丘陵$四$Q第$R全③世Q4晚 期 Q4’lD 滴D 哨D 沟 — —固定、半固定沙地及琅代流动沙匠现代草原植被现代草原动物现代人类活动固定、半固定沙地及现代流动沙匠目定、半固定沙地及现代流动沙丘冰后期现代气候新冰朋与小冰明历史时期(占城遣址、陶磁片等)风成沙风成沙或黄土次生黄土’粗风 成 沙糖暖期与气候最佳胡早期Q。1-‘ 大D 沟D 湾l& 沙黑沪土湖沼相沉积(中部昆融煽梧锨,沉积时踢距今5070士75年)禾本科、莎草科、水…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拉乌苏河地区是我国北方晚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命名点。但长期以来,对这套地层的看法多有分歧,特别是在地层的沉积相划分,地层时代以及该地层反映的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历史回顾、分歧焦点和新的进展三个方面,评述和总结了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萨拉乌苏河地区粘土矿物组合分析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卢小霞 《中国沙漠》1985,5(2):27-35
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中晚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中部,全新统中下部河湖沉积或黑垆土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但伴有少量的高岭石类矿物;而晚更新统上部的城川组上下部,全新统上部嘀哨沟湾组以风成沙为主的粘土矿物组合均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并有少量的蒙脱石。萨拉乌苏河雷家咀子、马达渠以北西北部梁地的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与萨拉乌苏河嘀哨沟湾剖面的结果基本吻合。这表明本区第四纪风成沙与黄土是在相对干冷气候下沉积的,而河湖相、湖沼相及古土壤是在相对暖湿的气候下形成的。由本区第四纪地层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反映自晚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曾经历暖湿→干冷→温湿→干冷→暖湿→干冷的多次更替,大体与北半球的玉木——里斯间冰期、前玉木冰期、玉木间冰阶、玉木主冰期、冰后转暖期和新冰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萨拉乌苏河地区上更新统地层作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本区晚更新世前期萨拉乌苏组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森林草原.后期城川组主要形成于干冷的荒漠草原-荒漠环境,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温凉湿润的灌丛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闻全新世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4C年龄数据为年代标尺,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元素分布与古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这里自11000年来经历了早期温凉略温、中期暖干多风和晚期相对寒冷湿润的气候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14C年龄数据为年代标尺,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地层中元素分布与古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这里自11000年来经历了早期温凉略温、中期暖干多风和晚期相对寒冷湿润的气候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邵亚军 《中国沙漠》1987,7(2):22-27
本文通过对萨拉马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46块地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共鉴定统计孢粉10390粒,其中木本植物花粉2759粒,草本及小灌木花粉7558粒,蕨类孢子73粒,分属于61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可划分五个孢粉组合带。反映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曾经历了针阔混交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有松、冷杉、云杉针叶林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草原多次演替,该区气候出现温暖湿润→于冷多风→温凉湿润→更干冷、多风→干冷→温凉偏湿→较干冷等→系列更替。  相似文献   

8.
对青海共和盆地东部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地层中第一过渡元素分布的研究表明, 该地自晚更新世以来交替经历了四次土壤发育的相对暖湿期和四次风沙堆积的干冷期。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太湖地区不仅因风景秀丽,成为人们休养、旅游的胜地,而且由于它的气候温暖湿润,成为华东地区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但是,历史上的太湖气候却经历过频繁的冷暖、干湿的交替,而这碧波浩瀚的淡水湖泊也曾遭海水的侵入。几年来,我们对太湖地区的和桥 YL—17井、丁山19—5井岩心和宜兴、无锡附近的第四纪沉积、唯亭遗址文化层进行孢粉研究,并分析了现代太湖湖泥、无锡南独山、宜兴铜官山山麓表土,皆获得丰富的孢粉,为研究太湖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宣城向阳剖面是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标准剖面,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信息,对其进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的研究,对深刻理解该区红土风化成壤强度与古气候演化、充实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高分辨率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野外地质地貌、岩性调查与加密采样,运用ZSX PrimusIV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该剖面进行常量元素测定,并采用地球化学风化参数指标CIA与BA、元素迁移率等分析方法,结合前人的年代数据,探讨了该剖面红土风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研究表明:(1)向阳剖面常量元素以Fe_2O_3、Al_2O_3、SiO_2为主,具有显著的富硅铝铁化特征,约916 ka以来红土堆积处于相对暖湿的古气候背景下,但是气候总体有向干凉方向变化的趋势;(2)约916 ka以来研究区古气候大致存在7次相对暖湿与相对干凉期的旋回变化;其中,阶段I至阶段II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较大,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阶段III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均有所降低,阶段IV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达到最大,是最稳定的时期,阶段V至阶段VII气候一直向干凉方向变化;(3)在6.2 m(约534 ka前)以下部分,红土成土沉积动力强度较大,干湿变化比较强烈,沉积环境不稳定,而此后红土成土沉积动力减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热带早更新世气候波动以高频率小幅度为特征。“中更新世革命”发生在MIS20/MIS21之交。中更新世气候波动一般为三大旋回。晚更新世为两大旋回,但有变暖事件D/01~21及变冷事件H1~H6的表现。可以识别末次间冰期MISS及其阶段5a~5e。末次亚间冰期有4~7次冷暖波动。末次冰期温度一般比今低1~2℃或3~5℃。终止点Ⅰ为15000~13670aB.P.。终止点Ⅱ为0.135~0.130MaB.P.。新冰期Ⅰ、Ⅱ、Ⅲ都有表现。历史时期出现南北朝冷期、北宋冷期、明清小冰期。近200a的气候,前百年升温,后百年降温。  相似文献   

12.
新疆车尔臣河平原深部第四系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TK17孔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气候地层学多项测试研究。对新疆车尔臣河流域进行第四纪划分。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及古地磁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孔深0~7.00m为全新统,底界时限0.011Ma;孔深7~46.6m为上更新统,底界时限0.128Ma;孔深46.6~124.1m为中更新统,底界时限0.78Ma;孔深124.1~368.7m为下更新统,底界时限2.6Ma;孔深368.7~400.22m为新近系上新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珊瑚礁的第四纪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剖面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造礁珊瑚生长带等分析结果表明,珊瑚礁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波动的基本轮廓.早更新世总体趋暖,但至少有4个旋回.中更新世总体趋冷,但至少有7个旋回.晚更新世气候剧烈波动,但总体变化为两个前暖后冷的旋回.全新世为回暖-升温-降温的波动.历史时期约1 700 a来有4个前冷后暖的旋回.近200 a的气候波动表现为前百年正距平,后百年以负距平为主,但总体趋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沙、株洲、湘潭3个气象站1951-2006年期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长株潭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雨和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极端高温、低温和干旱事件变化总体皆呈显著下降趋势;暴雨频次略有上升,但不显著;基于Morlet函数的小波分析显示,本区50年代以来的极端气候事件表现为较明显的3~6a周期和较弱的8~14a周期.  相似文献   

15.
何小芊  龚胜生 《热带地理》2013,33(4):407-413
以历代地理总志、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以及类书等所记载的温泉为数据来源,统计秦至南北朝、隋唐宋和明清时期温泉资源的数量,运用ArcGIS软件对温泉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秦至南北朝时期的温泉共有47处,集中分布在黄河中游、晋东北与冀西交界区、长江中游、湘南粤北地区;隋唐宋时期的温泉有108处,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区域,且分布重心南移;明清时期的温泉有419处,遍布全国,已基本与温泉客观分布地重合,且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古代温泉资源的空间演化规律为:分布地由中原向四周扩展,分布重心东移南迁,南北、东西差异逐渐扩大。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区域发展过程等是影响温泉资源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与华北地区末次冰期黄土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一萌  曾宪光 《中国沙漠》2009,29(6):1075-1080
选用末次冰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西部区临夏塬堡黄土剖面和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北京西山东斋堂黄土剖面,通过对这两个剖面岩性、质量磁化率、粒度中值的变化幅度、频率、量值和所反映的气候环境状况及产生这种气候状况的原因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均记录了末次冰期可与反映全球冰量变化的SPECMAP曲线对比的MIS2、MIS3和MIS4 3个阶段,尽管其反映的气候状况并不相同。如末次冰期西北和华北地区风力强度基本接近(粒度中值值基本接近),华北地区气候更为温湿,土壤的成壤强度更高,降水量更大,而西北地区就弱很多。这可能与两个地区地处不同的气候带有关,即西北地区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华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尽管两剖面同处中纬度,但西北地区的塬堡剖面深居内陆,四周多高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能够到达,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的缘故。同时还表明:就磁化率指标和粒度指标而言,磁化率指标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更敏感,更能准确记录反映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山西省303个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历史文献分析方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与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古村落的形成与区域开发进程密切相关,宋代以前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晋南,宋元时期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晋中,明清时期形成的仍以晋中为主但晋北比重明显上升,整个历史时期总体上有由南向北推进的时序。山西古村落具有“聚盆、近水、沿边、偏中南”的空间分布特征,63.70%分布于盆地地区,67.66%分布于距河流10 km的地域,50.50%分布于省界四边的县域,晋中、晋南又分别集中了41.58%和43.89%。山西古村落主要有农耕、商贸、军事、工矿4种类型,农耕型和商贸型的分布由晋南向晋北递减,军事型的分布由晋北向晋南递减,工矿型集中分布于晋南。303个古村落中,46.53%在历史时期发生过转型,转型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转型方式主要是农耕型转商贸型、军事型、工矿型以及军事型转商贸型、农耕型。总之,山西古村落的时空演化揭示了其由晋南向晋北、由平原向山区、由中原向塞外的区域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潜在蒸散量计算的气候干燥度指数表征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提出蒸发量修正系数,根据相关研究和研究区实际情况给出其量值,并对河北省气候干燥度进行分级。选取河北省内均匀分布的68个气象观测站1952年(或建站)至2000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和信息化资料,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字化、图形叠加和空间分析,讨论近50年河北省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气候干旱处于缓慢加重状态;全省的气候干湿状况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1960s—1990s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大部、张家口的桑洋盆地和承德部分山区干燥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冀北高原、太行山山区及山前平原、燕山山区大部干燥度减小。  相似文献   

19.
Himalayan regio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nd most diverse treeline over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boundaries between montane forests and alpine vegetation, the alpine timberline attracted the interest of researchers for many decades. However, timberline in the Himalayas is understudied compared with European counterparts due to remoteness. Here we review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mberline and its climatic condition, the carbon and nutrient supply mechanism for treeline formation, and treeline shift and treeline tree recruitm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Growth limitation, rather than carbon source limitation is the physiological cause of timberline under th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water stress are not the direct cause of timberline formation. However, more clear local limitation factors are need to integrate in order to enable us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impacts and change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and related global change in this sensitive region.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危害自然与社会经济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宏观调查了中国北方以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的荒漠土地,建立了以沙漠为代表的荒漠土地数据库.荒漠土地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直接影响荒漠土地发展的降水量和风力的气候背景的分析,发现荒漠土地分布地区少雨多风是其普遍特征,大部分荒漠土地处于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降水条件下,同时中低风场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受降水量的分布影响,沙地呈现由东到西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而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多的分布,戈壁和盐碱地则更集中于西北内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