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机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电磁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震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即电磁异常如何从岩石圈穿过大气层耦合到电离层及其以上空间,目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大量有关地震岩石圈异常的机制研究,力图从卫星地震电磁异常的源头—岩石圈地震来获得相关认识.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包括:地表变形、水位变化、悬浮薄雾、超低频(ULF)电磁异常、山脊或山顶发光闪电、卫星红外图片大范围数度温度异常、磁场高于地磁偶极场的0.5%、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动物奇异行为等.人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的假说,如热耦合假说、气泡运移假说、边界位错充电假说、离子空穴运移假说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各种假说提出的基础、物理机理以及异常现象解释的探讨,促进对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机理认识,从而为地震电磁异常的正确认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假定震群与主震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狭义前兆震群试验已经进行,考虑了地震丛集性的广义假说试验正在改进之中。自1977年试验启动以来,依赖于常用统计泊松模型简单假设的实施是顺利的,但由于1989年5月31日Doubtful Sound地震的发生,使得特征因子降至提出拒绝的水平,从而导致试验中断。在狭义假说试验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新西兰地震台修订后的地震震级标度,使得基本数据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由此造成以往的地震目录中震群似乎增加了许多,同时又识别出1968年至1972年间的地震丛,其中包括识别出1989年Doubtful Sound地震前的前兆地震丛。这些改动成为拒绝狭义假定的基本依据。据此,将以新西兰地震特点为标准的自1983年在日本进行的狭义假说试验,从1991年开始改为广义假说试验。  相似文献   

3.
《苏联科学院报告集》1979年第242卷3期刊载了凯列斯布洛克等人的题为《余震通量的增大是强地震的前兆》的文章,摘译如下(文中各图和文献均略):1.引起异常多余震的地震,是另一较强地震的前兆。这个假说产生于对一些地震目录进行研究之后。一般在分析地震序列时,余震作为平凡的现象而被排除。如果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则它们在预报强震时反而很重要。把这个假说格式化。我们将寻找 M≥Mo的地震前兆,这些地震在此被称为强震。余震  相似文献   

4.
日本《气象厅研究所报告》1972年第23卷1期刊载高木撰写的题为《地震的发生是应力的作用吗?》的文章,提出岩浆冲击是地震成因的假说,从而向地震学界一般公认的应力引起的地震假说提出挑战。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1.前言本文介绍最近引起人们关注的两种假说。如果它们是妥当的,则它们都将成为根据活断层地质学性质预测未来地震动性质的线索。这两种假说一个是金森和艾伦(1986)关于地震重视间隔与发震断层长度关系的讨论。另一个是维斯诺斯基(Wesnousky,1988)关于断层线内部形态与断层累积位移量关系的讨论。以上两种假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应根据我们的活断层资料进一步研讨。以下介绍这两种假说的内容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综合目前各地震成因假说而提出了地震立体网络多因复成学说,其包括2个基本点:地震时空分布具有立体网络性,地震是显隐立体网络力能结构上的一个纽结.  相似文献   

7.
从地震成因人手,总结得出地震成因理论——Y-地震成因假说.并基于此理论,研究出临震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地震成因入手,总结得出地震成因理论——Y一地震成因假说。并基于此理论,研究出临震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过去应变积累释放曲线或模型存在的不足,根据G-R关系以及能量震级经验关系, 推导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应变积累速率公式. 同时在活动地块假说基础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为典型的几个地块分区,在考虑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基础上,利用1970年以来的小震资料,计算了各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年均应变积累速率,从而给出各地震分区相对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将之用于改进后的模型,通过对各地震分区现今所处应变状态以及目前状态在其地震轮回活动中所处阶段的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分区的未来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10.
引言1976年,东海地震的假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地震防灾也成为静冈县重点关注的大事之一。此外,由于静冈县境内存在富士山和伊豆东部火山群,人们对火山防灾的关注也不亚于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11.
鉴别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随机性的广义Relek-Sacks检验a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忠良 《地震学报》1999,21(5):487-494
为鉴别强震活动究竟是否真正具有10年尺度的周期性,推广了Rydelek-Sacks检验方法.检验中对每一次地震使用发震时间与一个参考时间尺度的比值来构造一个单位长度的相位矢量,把所有地震的总相位矢量与布朗运动产生的总相位矢量进行比较,用来判断所看到的周期性究竟是真正的周期性,还是由于随机排列造成的假象.用这种方法考察了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研究中的两个假说:一个是Romanowicz提出的走滑型和逆冲型大地震以20~30年周期交替地占主导地位的假说;另一个是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具有10年左右的活跃期的假说.检验以95%的置信水平,对前一个假说给出否定的结论,而对后一个假说给出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在简述了四种均衡假说之后,着重介绍了我国和苏联、日本,印度开展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关系研究的情况及其取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第六篇文章着重论述了新灾变假说的重要内容及其对地震地质、地震成因方面研究可能起的作用,并指出了渐变现象的客观性,自然界是以渐变和灾变两种形式互相穿插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对保加利亚南部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构造进行评述和分析并对此区编辑了地震目录,根据保加利亚南部的地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和应力反演结果,我们给出:(1)证实了这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现在正呈N-S缶扩张的希腊北部和爱琴海的新构造运动相似的假说;(2)指出地震能量的释放主要与正断层活动有关,破裂可能是由于在斯特鲁马断层带上有一些小的粘滑单元;(3)得到该区的频率震级关系,并推得特征震级在Ms=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联合会汇刊》1983年6月4日最近一期的《甲烷与地震活动的联系》一文中,奥伦兰(R.S.Oremland)介绍了他认为与深部甲烷气体假说有矛盾的观测结果。其主要的事例以加利福尼亚的马默思湖火山地区附近的一次5.7级地震为依据,该地震并没有引起当地四口水泉中气体甲烷含量的任何增加。在我们发表的深部气体假说的讨论(Goldand Soter,1980,1982)中,我们提出:①火山区和非火山区都具有一个从地幔深部释放气  相似文献   

16.
地震改变邻近断层的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新的证据支持小应力变化导致大的地震活动速率变化的假说。地震活动速率(余震)在应力增加的地方增加,在应力降低的地方减少。地震活动速率的增加和降低之后均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恢复。将应力变化转换成发震概率变化时,可以看到地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危险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资料的积累,不断发现与板块假说相矛盾的事实:地震层析没有发现地幔对流的证据,却发现大陆克拉通具有400km深的“壳根”;海洋地质调查发现一系列否定板块假说的重要证据,尤其是大西洋中多处发现古岩石;使海底扩张模型受到严重挑战;跨越扩张脊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实际实际上否定了扩张假说。  相似文献   

18.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鲁德巴尔地震和拉钦地震期间用超长波法获得的地震活动区的无线电波监测资料。结果表明,夜间存在着相位周期损失效应,这可证明以往文献中阐述的临近强烈地震事件前电离层下部出现不均匀性的假说。首次用超长波监测法,沿着为监测格鲁吉亚境内事件而布设的无线电波测线,做出了关于地震发生时间的实测预报。在鲁德巴尔地震期间,对电离层进行了长波段倾斜探测法的试验,从而开辟了在观测时间段内测定地震孕育地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地震成因的核反应堆假说地震成因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自196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成立我国第一个震源物理组以来,我们已从力学、热学、电学、磁学诸方面讨论了震源物理问题,在该短文中我们简要讨论核物理在震源物理方面的应用。如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