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6年3月18-3月27日,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大陆14个单位的29位学者、25位台湾学者和2位海外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古地理学报》2005,7(1):33-33
第 3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将于 2 0 0 5年 9月在成都召开。大会将围绕“沉积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 ,重点讨论沉积作用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沉积体系有关的矿产资源、全球环境变化与沉积作用、超大陆重建与大地构造沉积学、理论沉积学与新技术应用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会议要求 2 0 0 5年 1月 31日前填报一号通知回执 ,2 0 0 5年 3月 30日前提交论文摘要。会后还有龙门山—九寨沟、峨眉山—乐山、拉萨—聂拉木地质考察。会议一号通知可向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索取。联系人及电话 :王 剑  0 2 8- 832 2 75 96王小龙 …  相似文献   

3.
《古地理学报》2005,7(2):156-156
第 3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将于 2 0 0 5年 9月在成都召开。大会将围绕“沉积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 ,重点讨论沉积作用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沉积体系有关的矿产资源、全球环境变化与沉积作用、超大陆重建与大地构造沉积学、理论沉积学与新技术应用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会议要求 2 0 0 5年 1月 31日前填报一号通知回执 ,2 0 0 5年 3月 30日前提交论文摘要。会后还有龙门山—九寨沟、峨眉山—乐山、拉萨—聂拉木地质考察。会议一号通知可向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索取。联系人及电话 :王 剑  0 2 8- 832 2 75 96王小龙 …  相似文献   

4.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和高屏斜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增生楔,后者是欧亚板块的增生楔,在增生楔体和火山弧之间是作为弧前盆地的北吕宋海槽。自中新世中期以来,南海洋壳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恒春海脊;与此同时菲律宾海板块开始向北西方向移动,前缘的吕宋岛弧距今6.5Ma以来朝着亚洲陆缘斜向汇聚,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增生部分——高屏斜坡。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斜向汇聚,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造山作用首先发生在台湾岛的北部,然后向南部及台南滨海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地质学会和合肥工业大学发起,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19日在合肥顺利召开。会议包括1天的会前野外地质考察、2天的室内学术交流和2天的会后考察。会议共收到了与会代表提交的109篇论文摘要。来自全国40个单位的135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地质科学》、《中国地质》、《地质通报》、…  相似文献   

6.
从亚洲大陆块体拼贴过程看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肖文交  杨振宇 《地质论评》2000,46(3):270-275
本文就亚洲大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进行详细评述,并据大地构造学和古地磁学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并总结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模式,即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演化可能涉及以下5个连续的过程: 碰撞旋转拼合陆内挤压反弹.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纪的超大陆旋回及其板块构造演化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太古代末早古生代存在4次超大陆或大陆聚合时期,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造成全球性的重大构造热事件,成为全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线,威尔逊旋回在早前寒武纪已明显起作用。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克拉通的增生与陆块的碰撞造山作用;超大型的裂解表现为非造山岩浆活动、大规模基性岩墙群侵位及大陆裂谷的爆发等。超大陆的裂解可能与地幔柱上涌或超大陆下放射性物质积聚造成的热能积累有关,或地外物质冲击的触发有关。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古陆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对比,及其在超大陆中的拼合模式成为我国大陆地质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性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地球学报》1995,16(3):329-330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微、小陆块组成的复合大陆;以陆块间的软碰撞,多旋回缝合和复合造山作用为特征;具多旋回分阶段演化、多层式镶叠和立桥式结构;其动力学过程是冈瓦纳裂解和亚洲的增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对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回答所研究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占据亚洲东部环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在过去4亿年期间由具有不同地壳结构、生物地理区系和演化历史的地质体镶嵌拼合而成,具有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中国的区域构造研究有可能在如下方面对全球构造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1)与北美、非洲等巨型克拉通相比,中国地台的规模小、刚性化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种相对高的构造活动性正好提供了有关大陆生长和演化规律的窗口;(2)复式大陆中并列的陆块来自不同源区,意味着中国区域构造的"世界性",因此开展大区域古地磁、古生物-地理区、古沉积、古构造与古成矿作用与环境复位的综合研究,厘清中国各陆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必然对完善全球构造演化做出贡献;(3)中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岸山脉是正在进行中的大陆碰撞和弧-陆碰撞场所,从极为丰富的实例中总结出古、新造山带的类型和基本演化规律,可以丰富全球大陆增生的理论;(4)古特提斯洋从古亚洲退却的过程与路径是迄今尚未解决而长期受人关注的科学问题;(5)中国广泛存在的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与盆山构造-地貌的形成,应该是大陆动力学深入研究的命题;(6)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了区域构造研究的领域。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学研究的促进,将迎来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形成地质作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作构造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2015,61(4):709-716
在综合评述前人关于大陆板块内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以大陆岩石圈地质作用序列对亚欧大陆板块内部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准则与方法。相邻单元之间地壳生成演化作用序列不同,造成地层和岩石圈构造属性不同。基于板块运动的规律,可以根据地层和构造属性不同特征推断构造单元演化作用序列,并依据岩石测年资料划分大陆岩石圈构造单元。据此,大陆板块可划分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大陆碰撞造山带、大陆俯冲增生带和叠复构造单元。中国大陆板块的克拉通包括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华夏四个;大陆碰撞造山带包括天山—西拉木伦河、昆仑—秦岭—大别、喜马拉雅、萍乡—江山—绍兴和台湾五个。大陆俯冲增生带包括吉黑、准噶尔、柴达木祁连、羌塘—拉萨—松潘和江南五个。这种分区同时把形成时代和区域构造形成地质作用作为区划的主要根据,体现了构造单元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8月在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召开。会期 5天 (含会间地质考察 1天 )。会后有地质考察。会议内容包括 :(1 )新世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展望 ;(2 )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 ;(3 )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学 ;(4 )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学 ;(5)地层、层序地层及地层古地理学 ;(6)自然地理古地理学 ;(7)第四纪古地理学以及人类文明与古今地理环境的关系 ;(8)古气候、古土壤、古水文、古岩溶、古大陆、古湖泊、古海洋 ;(9)盆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1 0 )油气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1 1 )中国西部沉…  相似文献   

13.
第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8月在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召开。会期 5天 (含会间地质考察 1天 )。会后有地质考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会议内容包括 :(1 )新世纪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展望 ;(2 )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学 ;(3 )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学 ;(4 )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学 ;(5)地层、层序地层及地层古地理学 ;(6)自然地理古地理学 ;(7)第四纪古地理学以及人类文明与古今地理环境的关系 ;(8)古气候、古土壤、古水文、古岩溶、古大陆、古湖泊、古海洋 ;(9)盆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1 0 )油气田沉积学及古地…  相似文献   

14.
正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的起点。采用不同的初始碰撞时间对重塑喜马拉雅造山过程、理解新生代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隆升、亚洲气候-环境变化和大陆变形等至关重要。因此,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时间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从多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却得出了不同结果,例如古地磁研究提出了约65Ma、55~50Ma、45~40Ma甚至34Ma、20Ma等不同观点,沉积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提出  相似文献   

15.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相似文献   

16.
通讯     
应“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环境与保育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的邀请 ,成都理工大学许模教授、许强副教授以及杨武年教授共一行三人于 2 0 0 1年 5月 13日至 2 1日赴台湾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环境与保育研讨会”。该会议是由台湾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以及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共同主办 ,在台湾大学召开。大陆方面共派出了包括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 19位专家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台湾方面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包括台湾…  相似文献   

17.
“造山带研究”笔谈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学前缘》1999,6(3):1-19
《地学前缘》编辑部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笔谈会形式邀请10多位地质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造山带研究的意义、理论和方法等。文中主要论述了下列内容:(1)关于造山带的涵义。对造山带的涵义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把造山带与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强调只有会聚板块边缘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体,才能称为造山带;另一种意见认为板内造山带是客观存在的,对大陆造山带的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的关键。(2)关于中国造山带的特点。中国地处3大体系──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处,是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3大洋盆体系和其间诸多地块开裂、演化、增生、碰撞和消亡的结果。它们通常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形成了许多多期复合型造山带,而不完全与地球上一些典型的造山带相同。另一个特点是老造山带和已稳定地块在后期可再次卷入构造运动而活化。因此,中国是研究大陆开裂、增生、碰撞和拼贴作用的理想场所。(3)我们应当在总结中国各类造山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东亚以至全球构造研究,创建大陆造山带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25日在武汉召开。会后对大别山造山带进行了路线地质考察。会议由73个单位195名代表组成,会议期间100多位同志做了报告,介绍了28届国际地质大会概况,支流了造山带构造研究动向、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大家很关注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造山带复式增生楔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西昆仑古生代主剪切带和早中生代增生楔杂岩剖面中的组成与构造等特征,西昆仑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两次向南的增生造山作用及其增生楔的组成与构造演化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增生楔杂岩在大陆造山带及其对大陆侧向增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新生代太平洋陆缘带的构造格局和构造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森楠 《地学前缘》1997,4(4):247-255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同和于环太平洋的构造带,但具有不同的构造属性。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前者以构造扩张为背景,由此引起陆缘裂解,陆块漂移以及岛弧,边缘海的形成;后者以构造收缩为基础,导致陆缘增生,陆块拼贴和陆缘造山带的出现。然而,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亚洲东部是以构造封闭型的陆缘带为特点,北美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开放的陆缘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