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地层,最早由乐森(王寻)研究,1959年发表了该地的剖面及一个珊瑚化石。1960年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在乌当黄花冲“宝塔组”中发现了一些扬子区同层位中的罕见的珊瑚化石,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林宝玉研究,属中奥陶统,其剖面和化石资科发表于1965年。在“宝塔组”之下是一套产Yangtzeella kweiyangensis的青灰色中至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和泥灰岩,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套地层命名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其上的地层称为黄花冲组,时代延续为整个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早期,赖才根等(1982)“中国的奥陶系”中黔南  相似文献   

2.
<正> “五家子组”是由郭彧等(1986)建立的。当时既无层型剖面又无任何古生物依据,并且松南13井尚未钻穿所谓的五家子组。在这种情况下,郭彧等建立“五家子组”一名。1987年发现“五家子组”内部有一个不整合,又将“五家子组”分别称为“上五家子组”和“下五家子组”。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岩石地层单位第六条E款规定:“岩石十分类似,但却包含着一个不整合的岩石序列,即便没有合适的明确界线的  相似文献   

3.
在不少论著里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及以后的沉积为纯陆相,有人以石盒子群的沉积作为该区“内陆盆地”或盆地阶段开始的标志。但近年来积累的某些新资料使研究者认识到:至少到早三叠世鄂尔多斯与海还有相当密切的连系,常受海泛波及;甚至到中侏罗世,鄂尔多斯也不宜称为“内陆盆地”。一、石盒子群和孙家沟组的海相层 1.上石盒子组的海相层近年来,在鄂尔多斯西缘(如贺兰山沙巴台、桌子山南端的公勿素等)上石盒子组内发现某些特殊的岩层——在野外定名的“硅质岩或硅质泥岩”中发现了生物碎屑岩。据黄  相似文献   

4.
<正> 安徽沿江和皖南地区白垩纪地层最初是叶良辅、李捷(1924)发现并命名为“祁山层”和“宣南层”,时代为第三纪。1930—1931年,李毓尧、李捷将石台、青阳一带的红层命名为“石台系”,时代笼统地归为中生代。1961年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和安徽省有关单位,先后在此工作,一般都将这个地区的红层统称为“浦口组”和“赤山组”。1971—1975年,安  相似文献   

5.
宁镇地区的中一下侏罗统象山群(J_(1-2)xn),1924年,由刘季辰、赵汝钩等发现于钟山地区,称为钟山层。1928年谢家荣等将钟山层下部的一套紫红色页岩定为上三叠统黄马青组。至1935年,李毓尧等在南、北象山发现较完整的剖面,将钟山层易名为象山层,时代定为早侏罗世。1962年王珏等改称为象山群,时代定为早一中侏罗世,沿用至今。紫金山一带,象山群(J_(1-2)xn)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以上为石英岩状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炭质页岩等,呈平行不整合上覆于上三迭统范家塘组(T_3f)之上。出露在紫金山山脊上的  相似文献   

6.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原称孤峰层,由“孤峰镇石灰岩”一名演变而来。叶良辅、李捷(1924)在安徽泾县孤峰镇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将相当于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的一套灰岩统称为“孤峰镇石灰岩”。孤峰层是朱森、李四光、李毓尧等(1930,1932,1935)重新厘订的,指出孤峰层“为黑色灰质页岩及硅质甚富之灰岩等,间于栖霞灰岩与龙潭煤系之  相似文献   

7.
1942年,S.凯勒雷(Caillere)曾报导过一个含铬的鳞镁铁矿,他当时把它称为“红鳞镁铁矿”(Brugnatellite)或“鳞镁铁矿”(pyroaurite)。 1958年,在我国西南某地的蛇纹岩中,发现了一种紫红矿物,丁毅等曾将它定名为“鳞镁铬矿”(Stichitite)。近年,四川某地质队在西南某地的另一蛇纹岩中,又找到这种紫  相似文献   

8.
<正> 湖北东部黄石一带,历年来被归为中石炭统底部的白云岩段,有时称为“大埔组”,常与广西大埔组或宁镇山脉的老虎洞组相对比。但迄今为止均未采到生物化石。1976年,盛金章等报道南京金丝岗地区老虎洞组白云岩中采到Diphyphyllum sp.及Lithostrotion sp.等珊瑚化石,而归于早石炭世;嗣后,陈敏娟等(1980)报道,江苏龙潭黄龙山及南京附  相似文献   

9.
一、序言(代研究简史) 有关福建栖霞组层位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1930年王绍文创立的“曹远石灰岩”及1935年侯德封等使用的“栖霞灰岩”其均指福建现今划为林地组与文笔山组之间的一套灰岩地层。当时不知其中尚包含有中、上石炭统的黄龙组和船山组层位。至1941年陈旭等在清流沙芜塘采获晚石炭世(竹蜓)类后方告分晓并予划出。到此福建“栖霞灰岩”才名符其实地  相似文献   

10.
<正> 广西钦州地区的志留纪地层早在1959年张捷芳即已报道,除新建立的上志留统防城组外,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均沿用广东西部的地层名称,分别称为连滩组和文头山组(穆恩之,1962)。钦州地区的泥盆纪地层是近年来发现的,汪啸风(1977)曾经作过报道。1977—1978年,广西区测队在玉林地区发现了泥盆纪含笔石及竹节石地层,部分标本送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笔者等于1980年4—5月在钦州县那丽公社及小董公社,和玉林县樟木公社及南江公社等地测制剖面,采集化石。现将几点地层上的看法,简报如  相似文献   

11.
问:希望能谈谈蛇绿岩的有关问题。首先,请解释一下什么叫蛇绿岩? 答:蛇绿岩是英文“Ophiolite”的译名,“Ophi”是希腊词根,意思是“蛇”。1827年,布朗尼特(Brongniart)最先用“Ophiolite”来描述蛇纹岩,因为蛇纹岩外表呈浅绿色,油脂光泽,特别是两组剪切裂隙构成菱形格子,看起来很象蛇皮纹状。本世纪初,施泰因曼(Steinmann)研究了阿尔卑斯造山带,发现那里蛇纹石化超镁铁岩、细碧岩和燧石岩往往相伴产出,于是他把这一套岩石称为“蛇绿岩套”(Ophiolite suite)。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吉中地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一拉溪组”为原长春地质学院吉林区测队在1960年创立。《吉林省岩石地层》(1997)等明确为不采用之单位,《中国地层典二叠系》(2000)等标明为采用地层单位。已有的实际材料证明:在“一拉溪组”建组剖面——九台市波泥河子“一拉溪组”剖面的灰、黑色粉砂岩中发现Neocalamites、Eguisetites、Citenis、Ginkgoites及Cladophlebis为主的早侏罗世植物群;原认为在范家屯组建组剖面,该组假整合于范家屯组之上,现又在该剖面上部(10层以上)发现4个产植物化石的层位,15层除产植物Pecopterissp.(P.cf.anthriscifolia)、Phyllothecacf.deliguescens、Paracalamitestenuicostata、Noeggerathhiopsissp.等外,还见有淡水叶肢介Cyclotoguzitessp.,确证“一拉溪组”系不整合于杨家沟组之上。因此,作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的“一拉溪组”已不可能为了优先权而加以保留。但在统一研究该区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时,一拉溪组和其他单位一样,可按优先权法则参与竞选。  相似文献   

13.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桑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 西秦岭北带主要指甘肃省西和一成县及其邻区。先后有葛利普(1931)、赵亚曾等(1931)、叶连俊等(1944)、黄振辉(1959)、王钰、俞昌民(1962)、兰州大学(1962)、李星学(1963)及西秦岭地质队(1964)均在该区进行过地层工作。1967—1970年陕西地质局区测队正式肯定“西汉水群”为西秦岭北带中泥盆世的代表沉积地层,并划分为雷家坝组与榆树坪组两个沉积旋迴及七个岩性段。1970年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甘肃地质勘查局研究所及有关单位在该区首次发现了上泥盆统地层的存在,并划分出了部份下泥盆统地层,推动了西秦岭北带泥盆纪地层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湛江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5年,李树勋将广东湛江一套灰白色砂砾与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互层的地层称为“湛江系”,时代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1964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地质处称之为“湛江群”,时代为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定为“湛江组”,时代为早更新世。由于湛江组的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区域差异较大,露头多未见底,上覆下伏地层多为松散物,加之各家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及研究程度不同,30多年来对湛江组的沉积相问题仍众说纷坛,例如广东省地质局(1972)认为湛江组的沉积相为海积、冲积;南海海洋  相似文献   

16.
许德佑(1939~1944年)将贵州省西部三叠系“法郎组”称为“海燕蛤层”,定其时代为拉丁期。王义刚(1983)研究黔西南菊石时,把“法郎组”三分(竹杆坡段、赖石科段、龙场段),其龙场段的Trachyceras multitubertulatum菊石带被归入下卡尼阶。本文研究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贞丰县三叠系“法郎组”上部(本文称瓦窑组,相当王氏的赖石科段)的菊石4属9种和鹦鹉螺类1属1种。研究结果表明,从这些菊石在国内外的地质地理分布和与其伴生的牙形石看,产出上述头足类的瓦窑组的时代确定为早卡尼期晚期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7.
湘中地区中上石炭统划分及其(虫筳)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上石炭统在湖南省中部比较发育,(蜓)类化石相当丰富,但岩性单调,为一套灰岩和白云岩,以前统称“壶天(群)灰岩”。该名来自田奇■等(1932)的著作,标准地点在湘乡县壶天镇。1964年,“湖南区域地层表”(湖南区调队)首次引用黄龙组和船山组,分别代表中、  相似文献   

18.
四川南部筠连地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划分对比的新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筠连地区的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分布很广,上二叠统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层位。过去以“宣威煤系”称之,或划入龙组潭。四川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称“宣威组”,与龙潭组及长兴组对比。1977至1978年,笔者之一(李正积)参加了筠连、珙县及云南盐津一带  相似文献   

19.
在著名的“锑都”——湖南锡矿山锑矿,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锑矿、锑华和少量黄铁矿。笔者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9473186)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中,在辉锑矿光片电子探针分析时发现其中存在锑钙石,但未能见到锑钙石单矿物。该样品采自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硅化灰岩中,产于该矿床的氧化带。 锑钙石是极其少见的锑的氧化矿物,首次于1841年发现于黎巴嫩的Damour。在中国,范良明等(1983)首次发现于贵州张家湾汞矿。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经过 5个多月的野外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承担的西藏地区 1∶2 5万江孜县幅、亚东县 (中国部分 )幅区调项目 ,在完成填图面积、实测剖面等大量实际工作的基础上 ,又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进展。(1)分布在亚东及帕里一带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可划分为两部分 :上部主要为变质表壳岩组合 ,相当于聂拉木地区的“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 ;下部以各类混合岩、片麻岩为主 (作者称之为“亚东岩群”) ,其中含有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变质变形侵入体。值得特别指出的是 ,在亚东地区首次发现了高压麻粒岩 ,这对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