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夕阳西下以后,暮色迟迟不愿褪去;而曙光渐渐升起,两者逐渐相互融合,白茫茫,亮堂堂,这就是天文学上的“白夜”现象。这种夜晚,人们可以不必借助灯光而跟白天一样从事各种活动。白夜是由于地轴偏斜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太阳光经大气光学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  相似文献   

2.
陈继革 《地理教学》2011,(3):51-53,21
图1为某时刻全球部分经纬网图,图中相邻两条经线间距相等,AC为部分晨昏线,A是晨昏线纬度最高点,图示时刻地球公转速度在加速,回答1~3题。  相似文献   

3.
王瑞林 《地理教学》2013,(16):48-49,39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过程揭示了其意义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地球公转内容的描述来演示并说明其公转过程,对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学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地球公转过程相关特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其铺垫,若对本部分概念、特点了解和掌握不够,则无法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分析其地理意义。学生演示活动与现代多媒体工具展示比较:不如多媒体形象、直观、准确,但参与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进而通过亲自操作、参与的过程体验升华为求知探究的行为。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实体展示辅以引证说明可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科学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升综合思维素养水平是非常适合的。本文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理解为例,借助天球坐标的知识,多角度切入,对地球公转运动进行解析,有助于学习者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晨昏线是地表昼与夜的分界线,它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和公转在地表不停地移动,它和各纬线、经线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它们的交点在某一时间段内的轨迹有着相当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地理空间思维是中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素养。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在“地球公转运动”的学习中,由于空间尺度大、动态性强,教师可以通过营造适合学生操作实践的具身空间,认识地球公转现象,再通过空间转化,搭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构建地理空间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地理练习中,常见到这样的题目:“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一天比24小时长还是短?”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许多内容,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理解和弄清的。但实际上只需依据课本两幅插图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李琳 《地理教学》2011,(7):31-32
课例之一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一节课的课尾,我引导学生回顾了快要结束的这一节课。最后时刻,我在黑板上再次画上地球公转轨道,我画好椭圆,标明了近日点、一月初和远日点、七月初。  相似文献   

9.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4,(22):59-61
一、太阳周日运动轨迹特征及变化范围《地理教学》2014年第7期《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图的绘制方法》一文中在讲到太阳周日运动时认为: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相应的太阳在地心天球中绕天轴做自西向东的运动,其周日运动轨迹恰与其所在赤纬圈重合[1]。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阳周日运动轨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的结果,本人在《从太阳视运动入手正确认识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中曾涉及到这一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陆才稳 《地理教学》2014,(12):26-28
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在六种版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内容编写比较,进行归因推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均密切相关。并提出基于结构图的课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知识点的记忆量也相当大。在加强知识结构分析、图文并茂以求提高课堂效果的同时,如何通过新颖途径加强知识的形象性记忆是实施高中地理目标教学后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就本人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利用正弦曲线图进行知识的显示与归纳,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内容中,关键是讲明白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我主要采用启发提问的教学方法配合讲述法讲授。边讲述“开普勒定律”,边在黑板上速绘“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并说明“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就位于—个焦点上”。启发提问: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小雪  王彦超 《地理教学》2023,(4):25-27+31
本文通过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太阳直射点与五带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中介—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践”过程探索出基本关系形式,从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移动位置的教学,从时间与空间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李功爱 《地理教学》2010,(23):19-19
2010年上海市高中地理水平考试试卷的第八大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段关于登封观星台的文字描述、两幅图(观星台布局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四个关于地球运动的小问题,共10分。该题取材视角宽阔,将历史、天文、地理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在做试题的同时又接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对此题议论纷纷,互相讨论本题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相似文献   

15.
姜艳 《地理教学》2013,(14):43-44
正案例一从连黑三日谈极昼极夜章节内容:地球公转的意义之极昼极夜播放flash动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地球公转,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交界线,也就是晨昏线是怎样移动的?学生:有时候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有时候北极圈内全是白天,南极圈全是黑夜;有时候南极圈内全是白天,北极圈内全是黑夜。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编写了“地球的公转”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  相似文献   

17.
徐丰 《地理教学》2010,(18):42-43
一、把握实质,化繁为简进行记忆。 在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高度角的分析计算为教学的难点、要点,为了解决此问题,有的辅导书上提供了一些计算方法,比如:  相似文献   

18.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科中有一些概念和现象,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或内涵十分丰富,学生难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若能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试举例如下。 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关键在于理解恒星离地球极遥远,即使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移动,该恒星也大致还在地球的同一方向;而太阳距离地球很近,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移动,日地间的方位变化则不可忽略。可用以下比喻说明问题:假设我与北京在同一条经线上,现在我面向北方,则北京在我的正北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标准要求 1、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