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各区域进行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建设投入。但科技投入只有真正转化为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国立、地方、企业三方面综合评价了各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各省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正相关趋势,但具体到各省份,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增加,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升有降。为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配置关系仍需优化调整。探索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驱动与响应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型,实现国家用于宏观调控的国立科技创新资源、各地区自主决策的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市场驱动的企业科技创新资源三者有机结合、高效配置,以更大程度地实现科技产出,促进经济发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实现由依靠传统资源要素进入到依靠科技资源支撑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联立方程及情景模拟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城市化、技术创新、环境污染的双向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比例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存在较强的耦合性;环境污染物排放与GDP、人力资本存量存在较强的关联;对于科技创新水平,中部、西部是与物质资本存量及GDP存在较强关联度,东部是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有较强的关联。(2)联立方程表明,城市化与科技创新有双向反馈作用,科技创新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提高2.07%,城市化提高1百分点,科技创新水平提高0.14%。西部省份城市化与科技创新出现非匹配,城市化对科技创新助推作用不明显。经济不发达区域物质资本存量对城市化的助推作用比经济发达区域作用更明显。特定区域的污染物而言,EKC曲线不一定成为必然。城市化率提高,环境污染物先增长后降低对特定污染物而言不一定存在,转折点高低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必然联系。(3)情景分析的冲击模拟表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对东部、中部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对中部科技创新产出提升作用显著,对中部的城市化促进作用最明显。当前我国在技术创新同时更加关注绿色技术。针对区域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的城市化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科技部日前正式发布了《“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 ,提出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 ,力争到“十五”末期 ,使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攻克一批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为西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西部科技人才队伍 ,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该规划作为国家“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分析、正确把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科技需求 ,结合省情、市情、区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场世界范围的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林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步伐明显加快,给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林业科技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归  相似文献   

5.
孙曼  宋涛 《中国沙漠》2021,41(4):140-151
在中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对于甘肃省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9—2019年甘肃省黄河流域9个地级市州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两系统的评价指数值,然后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判别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结果表明:2009—2019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两系统的耦合度也不断上升,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关系;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失调和初级协调是主要类型,两系统之间尚未形成互为支撑带动的良好协调关系;区域内9个地级市州按协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创新产业和谐区、创新产业磨合区和创新产业拮抗区3个类型区;目前区域内只有兰州市和武威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水平相差不大,基本实现了两系统的均衡发展,而其余7个地级市州的科技创新发展明显滞后,尚未形成两系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余慧  贺清云 《热带地理》2007,27(6):543-547
以我国东、中、西部有典型代表的10省市与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设定有代表性的区位因素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对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区位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相关因素的横向分析和对比来探讨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条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区域的全球化水平和外贸依存度、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状况、地理区位和区位惯性基本上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选择;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成本、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湖南省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优势,劣势则表现在外贸依存度、融资能力、工业化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33-1239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相似文献   

8.
<正>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否继续保持一个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1世纪初叶这段时间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更加关键,正确把握科技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将是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戴彬  金刚  韩明芳 《地理研究》2015,34(2):328-340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重点发展海洋科技。为厘清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度了2006-2011年沿海11个省份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区域增长极由多个变成单一,海洋经济后发地区保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值水平,区域间海洋科技差距不断缩小。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对海洋科技发展有负向作用,而从业人员科技素养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等能有效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发展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科技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主要是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获奖成果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发展的规模与水平。  相似文献   

11.
综合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体系建设及其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尽管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不同,但就其环境体系模式而言,不外乎3种。其一是美国模式,即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完成技术创新,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二是日本模式,即政府直接介入技术创新活动,并制定专门的科技发展政策,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三是以英、法、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其科技发展政策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管理。最后,在分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省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增长、资源承载利用、减排环保、科技创新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方法测算了云南省2011~2015年各区域绿色发展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万人专利申请数、万人专利授权数,万人独立研究和开发机构人员数和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5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是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昆明市绿色发展水平一直居首位,西双版纳州、德宏州、迪庆州、玉溪市、怒江州的绿色发展水平居前列。红河州、临沧市、文山州、普洱市和保山市相对绿色发展水平较低。云南省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正> 2002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我们继续推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出奇制胜在科技。根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精神及要求,今年林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六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中心,突出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和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这两个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把林业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 陕西林业科技事业同全国一样,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有了很大提高,林业科技正以勃勃生机为林业改革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自己。在科研方向上如何转轨,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15.
王云才 《地理科学》2000,20(4):342-349
以鲁西北平原东昌府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动态分析和典型调查,揭示东昌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市场机制、科技应用、经营管理和决策调控机制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基地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人力资本建设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必须切实进行林业新科技革命,大幅度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科技水平,才能实现林业跨越式的发展,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据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专家预测: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的核心。发达国家对  相似文献   

17.
<正> 对黑龙江省林业科技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的评价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才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重点分析评价林业科技人员的总量、素质、年龄和职称指标的配置水平;二是资金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主要分析评价林业科研经常费收入与支出指标的配置水平;三是资产设备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主要分析评价林  相似文献   

18.
试论广州高新区的发展与布局区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静 《热带地理》1999,19(1):1-10
讨论了广州高新区发展现状、性质、空间布局、管理体制以及目前国内外宏观环境等问题,指出由于其它城市高新区的挑战,改变了广州高新区发展的外部条件,使其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空间布局不利,本地科技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畅等综合原因,导致广州高新区发展滞缓。文中在分析广州科技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4点建议,以求尽快改善广州高新区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新兴驱动力,对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规模,更应该注重提升科技综合效率。本文立足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阿尔蒙法分布滞后模型引入科技创新的滞后效应,并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评估中国30个省域单元的科技创新有效的累计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揭示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划分出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极大差距,区域间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已经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效率单元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科技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上总体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规律。(3)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创新效率依次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渐降低。(4)中国省域单元可划分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突破区、科技创新提升区、科技创新赶超区4种科技创新发展的类型区,并根据当前各类型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是各地区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工作的核心问题。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结构,利用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资源的基础数据,在构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各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并利用基尼系数与锡尔指数研究了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然后进一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直观的反映各个省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类型和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科技资源整体配置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其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内部差异、区间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