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5,27(4):409-413
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就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在某些城镇产生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问题, 寻找出在100deg;~120deg;E、 29deg;~42deg;N范围内, 50年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异常区的分布特征. 探讨了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引起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与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关联性以及异常区产生的原因. 研究表明, 在非均匀分布模型中, 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区内各场点危险性估计不确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 其与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有关, 尤其在8级以上潜在震源区及其附近, 往往会出现地震动参数不确定性最大变化值的异常区. 而在均匀分布模型中, 统计区内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各场点的影响是均衡的, 各场点危险性估计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场点的位置. 一般位于统计区中部的场点, 只与所在统计区的参数不确定性有关, 而位于或靠近不同统计区的交界处, 则可能同时受到几个统计区活动性参数不确定性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进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 潜在震源区范围和震级上限的确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采用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方法, 对潜在震源区范围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 用震级上限的单边正态分布模型代替固定的震级上限模型, 分析了这种改进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 结果表明, 用三级划分潜源的方法代替二级划分潜在震源方法可降低局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对于在潜在震源区附近选址和降低工程成本有重要意义。 震级上限的改进, 使得地震危险性降低, 这对百年使用年限的工程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汪梦甫 《地震工程学报》1993,15(1):72-74,88
本文将潜在震源的不确定性分为震源类型与震源几何尺度的不确定性两类,用逻辑树方法概括了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据此给出了考虑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步骤。用本文的方法对上海市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CPSHA)方法,对山东某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通过对该场地划分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基本确定对该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起主要贡献的几个潜在震源区及贡献值,并确定该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结果发现,CPSHA方法以具体的构造尺度和更加细致的构造标志来划分潜在震源区,使潜在震源区规模缩减,从而更能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5.
潜在震源区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潜在震源区的概念及其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地震危险区的差异,其次,阐述了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潜在震源区概念的发展,最后,讨论了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潜在震源区内部非均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胥广银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3):294-299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的震中集合体。我国目前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一般采用面源模型,潜在震源区面积平均约占3×103—4×103km2。假定地震危险性在潜在震源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地震均匀分布模型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过低。本文利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和地震数据,统计了历史地震震中在潜在震源区内的空间相对分布情况,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内强震非均匀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应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6,28(3):269-276
为进一步揭示地震统计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三者的关联性,在100deg;E~120deg;E和29deg;N~42deg;N范围内,寻找出21个位于不同位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场点,研究在非均匀分布与均匀分布两种模型下,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场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综合本次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会改变一个统计区所包含的地震资料,加上地震统计时段选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越大,均匀分布模型对场点危险性估计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大,也即地震统计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在一个地震统计区内,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空间分布函数的不等权分配,提高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计值. 在这些地方,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场点地震动参数(如烈度)绝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即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的影响仅对最高和次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内的场点及最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附近的场点起主要作用,而对那些处于低震级上限潜在震源中的场点,则还是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于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8.
概率分配模型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地震区(带)的地震发生概率确定潜在震源区发震概率的概率分配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区(带)的地震发生概率控制并确定了潜在震源区的发震概率,这一原则完全遵从概率论的基本原理;2.模型中用于描述地震发生过程的随机模型,对潜在震源区的发震概率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由此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概率分配模型与目前用于新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中的地震平均年发生率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对华北地区的应用结果相差不大。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当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时,后一方法可能会低估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本刚 《地震地质》2004,26(4):750-760
发震构造特性是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年发生率确定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除了反映“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的内涵外,还应反映高震级档地震具有相似复发特征的涵义。由于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单元内,有一些具有不同本底地震的活动构造块体,为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考虑潜在震源区的三级划分是有必要的。通过分析潜在震源区内高震级档地震的复发特征,计算预测时段内潜在震源区的高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预测时段内概率等效转换获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有助于在中国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内考虑潜在震源区的强震复发特性。另外,文中还对潜在震源区内特征地震次级震级档频度不足的特性和发震构造上强震非均匀性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1研究背景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中,不同方法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意义和判定的准确程度不同,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对多种类型异常进行综合判定。引入逻辑树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综合各类异常信息,可定量表达地震危险性的不确定性。逻辑树方法在工程场地的危险性分析中应用广泛,通常用以解决不同地震模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处理多个研究意见的综合结论等。相关研究有:汪梦甫(1993)对潜在震源区划分和震级上限不确定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应用逻辑树对地震危险性结果进行不确定性矫正;杨智娴等(1998)将逻辑树方法在震源区地震危险性划分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解决了实际工作中针对同一问题多种不同认识的不一致性;荆旭(2013)探讨了震源区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基于逻辑树模型,给出不同置信水平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和一致危险性反应谱。  相似文献   

12.
潜在震源区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根据洪华生(Der Kiureghian-Ang)断层破裂模型,对不同尺度的潜在震源区及各种震源参数进行了地震危险性数值计算。分析了潜在震源区划分范围,震级上限M_u及β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影响,其结果可供地震区划及工程地震等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强地震的重复性、中小地震活动图象与强震发生的时空关系、破裂空段、大地震的减震性及华北5—10年危险性估计入手,利用综合概率法,讨论描述潜在震源区时空不均匀性的途经与方法。并以河北省北部的部份潜在震源区为例,确定了描述这些潜在震源区时空不均匀性的加权系数,并结合由韦布尔分布确定的年发生率,得出了可应用于危险性分析的不同的年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冉洪流 《地震学报》2009,31(4):396-402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Mu)是指在该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震级.预期未来发生超过该震级地震的概率趋于0.本文运用误差分析及逻辑树等方法,并结合发震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到的大震合成目录等结果,系统分析并最终得到了不同途径给出的不同类型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不确定性.该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包括地震区划在内的工程地震以及活动断裂危险性评价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上海及邻近区域划分的46 个潜在震源区,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上海中心地区基岩地震动参数,分析对反应谱不同周期起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主要潜在震源区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概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周期反应谱,远距离高震级潜在震源区概率贡献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甚至超过场地所在潜在震源区的概率贡献;在上海地区进行长周期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充分考虑150 km以外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的影响;对于上海地区的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建筑物而言,长江口、南黄海等地区的地震影响风险较大,郯城地区的地震影响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鄢家全  贾素娟 《中国地震》1996,12(2):173-194
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对弱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正确二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区划加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本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大量基础资料,从众多典型震例分析结果中提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对长春,吉林等地区进行了实验划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了划分原则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还对本文取得的进展和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地震危险性估计中不确定性的统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聿贤  陈汉尧 《地震学报》1994,16(4):511-518
本文首先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现有地震危险性估计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 通过分析认为, 不确定性可以分为随机、模糊及知识不完备三类, 它们均与知识不完备性相关, 因而可以进行统一分析。由此, 基于随机标值点过程理论, 给出了地震危险性估计的一般表达式;基于全概率理论, 给出了地震危险性估计中不确定性的统一分析表达式;最后, 探讨了本文提出的地震危险性估计中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与国内外主要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关系。分析表明, 它们只是本文的特例。   相似文献   

19.
胥广银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7,29(3):275-285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 一般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源(潜在震源)简化为点源或者是线源. 但对于较大震级的地震,仍然采用点源或线源模型来描述潜在震源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此,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本文提出了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并以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为例,探讨了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结果表明:①采用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模拟地震破裂面与地震动影响场的三维展布特征,尤其适用于较大震级地震的近场区域; ②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的大小、产状,对近震源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有明显的控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方法有2种,即潜在震源区划分法和格点空间光滑法.本文针对格点空间光滑法,重点介绍了高斯空间光滑法及其改进后的方法,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然后以华中为研究区,分别采用高斯空间光滑法和潜在震源区法建立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并利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地震危险性,对比两种方法所得区划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空间光滑法适用于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或由背景地震引起的地震危险性的计算;潜在震源区划分法适用于考虑明确的发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将2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地震和已知构造信息是判断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