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国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与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1999,19(3):239-244
通过采用陈培善等深入研究地震震源谱特征得到的地震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地震矩Mo与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测算地震剪切应力强度值fo的方法,以及由中小地震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估算fo的方法,对1993年至1998年1月发生在全国(包括台湾地区)mb≥3.8,MS ≤5.9 地震计算得到地震震源处的相对剪切应力强度fo值,并确定出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区,对高剪应力值分布区与主要活动断裂、强震活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全国未来1~3年强震危险区及其危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绍晋  龙晓帆 《地震研究》2000,23(3):298-306
采用陈培善等从断裂力学观点研究地震破裂过程,提出的由地震波和地震基本参数等资料估算地震震源处剪切应力强度值的方法,对发生在武定震区及其附近的中小地震测算了剪切应力值,据此对武定6.5级地震前后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作了追踪分析。结果表明,武定地震发生在环境剪应力场具有高值分布背景的地区。强震孕育经历了环境应力场由低-高-低-高的多次起伏变化,反复增强的过程。震后环境剪应力场逐渐减弱,最终回复到正常状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时间变化作了分析研究,表明因高剪应力值地震在时间上的集中分布,而形成了环境剪应力场显著增强的时段。高剪应力值地震的发生是构造应力场增强的直接表征,环境剪应力场高值分布区和高剪应力值地震集中发生时段的出现,与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的时间变化,是地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环境剪应力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可能为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测提供相应的应力场前兆性变化判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震综合节面解资料,分析研究了云南近期6次中强震前多分区、多时段应力场方向动态变化,并以多个震例表明,强震前应力场方向存在时空变化,对强震危险性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强震危险区应力场环境动态分析与近期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采用地震学方法对云南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状态,以及应力场方向和强度的时空调整变化与强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据此对云南及邻区未来1-3年强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环境剪应力场动态变化在施甸地震中短期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环境应力场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时空动态调整变化,是强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年变化,2001年4月12日施甸5.9级地震的中期预测,以及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月变化对该地震的短期预测实践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8-1999年10月中国地震基本台网观测得到中国地区3103个体波震级mb≥3.8的地震资料,计算了它们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0,得到了中国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的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地震的应力值较低,只有110个地震的≥10 MPa.用这些高应力值地震资料,根据它们的矩震级值Mw计算出其破裂长度和影响半径Ri,并以此勾画出了中国高应力值地区.结果表明,高应力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和台湾省;中国东部地区应力值较低,华北地区目前应力水平也不高.从统计上看,应力场水平与地震活动性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结果可为确定地震危险区和潜在震源区提供地震学依据;还可在确定强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反应谱)的衰减关系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32年麻城6.0级强震的蕴育环境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2001年以来,21个台站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出了山西4个地震集中区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断陷盆地内或边缘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前,一些地震集中分布区显示存在一定的高环境应力,为我们震情的短期跟踪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云南强震活动的多层次动力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地区多层次动力过程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两大板块之间在边界上的相互作用为最高层次的动力作用,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动力作用过程:(1)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在喜马拉雅碰撞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对云南地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作用;还有菲律宾海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推挤,通过华南地区对云南东部的间接作用,构成了云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第一层次动力作用;(2)以康滇菱形断块为主体,包括川青断块、滇西南断块带等板内断块的整体向南南东—南东方向的相对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二层次的动力作用;(3)由于板内断块边界断裂运动速率的差异,主要是水平滑动速率差异造成的板内断块内部次级断块移动产生的动力作用,是第三层次的动力作用。对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地壳板块碰撞挤压带东部弧顶和东翼相互作用产生的边界动力源与云南及邻区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和强震活动关系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云南及邻区多层次动力作用过程,是强震活动时空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Cross-well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of the abso rption coefficient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before and after earthquakes for 5 years at Dahuichang fault since 1992.It has been found that 3 months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ML≥4.0,△<210 km),several special changes in tomogram appeared as follows:The mean-value of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dropped about 10% compared with the annually decreasing tendency; the mean difference of pixels suddenly decreased or increa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the entropy of the paragenic matrix in a tomogram de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low absorption pixels increased.It is inferred that such changes 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ms are attributed to the variation of micro-cracks and porosity in rocks.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can be studied as a new technique to detect earthquake precursors.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大量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断出大同盆地现代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仰角变化不定,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仰角很小的结论,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E—NEE向挤压作用的结果相符;分析研究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前于1997年2月出现的P轴趋于一致,同1989年大同-阳高6.1级主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很相似;在矛盾符号比低值的过程中,如果应力主轴取向也出现趋于一致的变化,这类异常往往与盆地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自皂、阳原单台初动向上、向下次数累计百分比在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具有准同步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震前应力场的一致增强。  相似文献   

14.
(1)强震活动趋势。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大面积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背景下,仅从平静看不到转折难以给出预测。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The data of pre-seismic subsurface fluid anomalies of such earthquakes as Datong-YanggaoM_s6.1 event on Oct.19,1989,western Baotou M_s6.4 event on May 3,1996 and Zhangbei-Shangyi M_s6.2 event on Jan.10,1998 a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arranged.Then thefeatures of patterns,spatial distribution,time variation and time-spatial evolution of theseanomalies are compared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Th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mechanism of medium-and short-term anomaly field of subsurface fluids in the northernNorth China area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dium-term anomaly field is causedby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which further strengthen the local tectonic activities and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eismic source body.The enhancement of loealtectonic activities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anomaly field of short-term subsurface fluids,andthe evolution of source body engenders the source-precursor anomalies of subsurface fluids inthe epicenters at imminent stage.  相似文献   

16.
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一个描述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参数——CV值.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值异常的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了显著变化,CV值有明显的升高过程.这说明,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与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有关.如果这个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不仅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还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并将为充分利用现有前兆资料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简称重叠异常)与两次强地震前重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次强震前都出现感应电流重叠异常,在异常后半年内,重叠段端部附近区域出现重力负异常,其后发生地震.感应电流的重叠段与上地幔和壳内高导带走向基本一致,线状集中分布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量级达数千安培,推测其孕震机理可能是某种因素导致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出现"裂纹",深部流体进入"裂纹"形成"短时间高导通道",当"短时间高导通道"持续多天,或短期内原地不同日期出现"短时间高导通道"后,出现重叠异常,感应电流在重叠段端部高阻区产生热量,介质的热膨胀导致其上方地面发生变形,引起重力下降,并导致地壳水平挤压高应力处断层间摩擦阻力变小,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8.
车用太  鱼金子 《中国地震》1999,15(2):139-150
通过系统地收集与整理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s6.1、1996年5月3日包头西Ms6.4与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资料,对比与综合分析了异常的形态特征、空间展布特征、时间变化特征与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提出华北北部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中期异常场是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化产生了地下流体的短期异常场,震源体发展到临震阶段时在震中区生  相似文献   

19.
Spatial scanning is done for two regions in Chinese Mainland,where displayed a denseprecursory network during 1994~1998.The two regions are the mid-southern segment of theNorth-south seismic belt(20°~35°N,95°~110°E)and North China(36°~42°N,110°~120°E).We took 0.5°×0.5°as a spatial window with a step of 0.25°and 4 months as atemporal window with a step of 1 month.For the two regions,the anomaly density is scannedfrom 1994 and 1995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regions.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re all fromthe Division of Seismic Trend in China and the Division of Seismic Trend in the Capital Area,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A seismogenic tectonicmodel is introduced to explain the scanning results.In the model,the frictional strength ofthe focal sources is distributed randomly.After the boundary plate motion rate and all othergeological parameters are given,the stress of the sources in the system changesinhomogenously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frictional stre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