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江苏近海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管水母类Siphonophorae为浮游动物组成的重要类群.虽然它们含水量高,经济意义小,常排于饵料生物之外,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会捕食浮游甲壳动物及某些经济鱼类的幼体,是渔业及养殖业中的敌害,但是它们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某些种类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良好指标.因此,开展对其深入地调查研究,在经济上和理论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淑珍  陈真然 《海洋学报》1982,4(3):357-366
针飞鱼属Oxyporhamphus Gill(1863)是飞鱼中形态最原始的种类.其地理分布集中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针飞鱼是大洋性小型上层鱼类,也是大洋鱼类区系营养相互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既可为人类食用,亦是大洋重要经济鱼类(如金枪鱼、旗鱼、枪鱼、鲯鳅等)的天然食饵,故能利用飞鱼类“集群”的习性和明显起飞的特征刘断大洋经济负类的踪迹.因此,对飞鱼类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西沙群岛蟹类的种类组成中,栖息于潮间带的种类与栖息于浅海区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梭子蟹科(Portunidae)是潮下带浅海区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大都生活在礁盘的浅水中,常潜伏于珊瑚礁缝隙中或礁块下。梭子蟹科中的大部份种类,特别是Portunus,Thalamita与Charybdis三个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但迄今在西沙群岛所采到的标本,多系Portunus与Thalamita两属中的中、小型种类,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食用种类尚未发现。本篇包括梭子蟹科15种,其中包括1新种,有5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体内寄生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斌  牟仁仆 《海洋科学》1984,8(2):47-48
微孢子虫(Microspridians)属原生动物,广泛地寄生于昆虫、鱼类及甲壳动物体内,种类繁多。在虾类中,已知野生的桃仁对虾(Penaeus duorarum)、褐对虾(Penaeus agtecus)、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等体内都发现过微孢子虫寄生,人工养殖的虾中也偶尔有发现。它们多通过捕食被微孢子虫寄生的其他动物后而被感染。微孢子虫在虾体肌  相似文献   

7.
东海北部陆架区浮游甲藻的分布及其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毛兴华  李瑞香 《海洋学报》1984,6(5):672-677
本文讨论的材料是1977年10月4日—11月5日在东海北部陆架区共23个站位上用周第浮游植物网(网口直径37厘米,国际标准20号筛绢)从底到表拖网采得的。根据甲藻样品的分析,我们得到下列结果:(1)按照不同种类的甲藻盛繁的温度范围,可将它们分成三个类群:冷水种类,暖—温种类和暖水种类,最后一类群占总种数的70%以上。(2)东海北部陆架区甲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调查区的西北部受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影响,不但有一些冷水种,也有一些由黄海暖流携带进来的暖水种。调查区的西部种数极少,多为暖温种类。暖水种类出现在黑潮暖流影响的区域,虽然甲藻种类很多,但其生态性质很简单,可作为对马暖流和黑潮暖流的指标种。  相似文献   

8.
露齿螺科—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0,11(3):263-266
露齿螺科(Ringiculidae)是一群比较原始的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贝壳小形、坚固,在化石中保存较为完整,是中生代化石中常见的种类。在有些属中既有化石种又有现生种,这些种被称为“活化石”种类。至今,已发现的现生种类大多为暖水性种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在温带海域也有少数种类分布。它们生活在潮间带到深海底,如Ringiculoides是深水属,见于2000—5500米的泥砂底,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9.
笋螺科(Family Terebr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总共有300种左右,遍及世界各海洋,尤以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最为丰富。我国近海的笋螺科种类主要产于南海,有些种也出现在东海,仅个别种见于黄、渤海区。它们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200多米的海区,但多栖息于百米之内的浅海沙滩或沙泥质、泥质海底,通常白天潜居其下、夜晚爬出活动。据记载这一科种类的化石多发现于第三纪的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 本科动物和芋螺科同属芋螺超科,许多种类有同芋螺科动物相像的鱼叉形(标枪形)的齿并具毒腺;也有的种类只有齿舌,而无毒腺;还有的既无齿舌,也无毒腺。它们全为肉食性,以多毛类(Polychaetes)和半索动物(Hemichordat)等为捕食对象。虽然有许多种类齿舌的齿为鱼叉形,又有毒腺,但未见有伤害人的报道。 这个科的种类较多,壳形、雕刻、色彩图案各异。它们的形态变异和颜色花纹的变化也较大,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最混乱的类群之一,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早在二百多年前Linnaeus(1758)等对这一科就有不少记载。但大量的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是在近百年来,如Hinds(1844)报道了他认为的有效种109种;Deshayes(1859)报道了221种和许多可疑种;一年Reve''s monograph of the genus Terebra共记载了155种;Tryon(1885)将以前的学者以贝壳雕刻、颜色图案及壳形等的微小差异而误定的许多种进行了整理归并、减少到120种。随着潜水配套装置和多种采集方法的出现,比较容易到达从前隔离的区域,获取了较完整的标本资料。Bratcher and Cernohorsky(1987)的《Living Terebras of the World》一书,共报道了268个有效种和许多可疑种。这部专著对布在世界各海洋的此类动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属的划分和种的归属以及种的鉴别均有较为明确的界限范围;对相近种的比较,同物异名及相互间的演化关系等作了全面的记述;订正了错误命名,归并了许多误定的种类;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这类动物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的混乱。为世界各国研究这类动物提供了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资料,不足的是缺少研究和比较其内部形态,这对分类研究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缺欠。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早期和近期学者对本科动物也作了大量工作,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如Kiener(1839), Adams,H.和A.Adams(1858),Melvill和 Stenden(1917),Dautzenberg (1929, 1935),Kuroda(1941),Oyama(1961a,b),Bratcher(1977),Bratche等(1967)Cernohorsky(1969,1978),以及Bratcher和 Cernohorsky(1987)等。 本科在属和亚属的划分和使用上是较混乱的,各学者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近期Bratcher等(1987)等所划分和使用的属和亚属,虽然在其依据上有缺欠,但他们比较和综合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和使用的四属二亚属,作者认为界限范围较为明确,故在本文中我们采纳了这一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0.
蚶科Arcidae在软体动物中是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科。这个科的大部分种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食用贝类;蚶壳可入药,还可烧制建筑用灰。这个科的某些种类分布较广、蕴藏量颇为丰富,成为养殖和采捕的主要对象。泥蚶为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毛蚶、魁蚶等在我国近海(特别是渤海)藴藏量极丰富,近年来在我国出口水产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蚶科种类在全世界约有200种,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以热带海区的种类为最丰富。它们从潮间带至水深5000多米的深海底都有分布,但绝大多数的种类栖息在潮下带100米以内的浅海。它们的生活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在岩礁的缝隙中或石砾等外物上,用足丝营附着生活,如青蚶、布纹蚶等;另一类在软泥和泥砂底内埋栖,如泥蚶、毛蚶等。 蚶科的种类早在Linnaèus(1758)时已有记载,其后Lamarck(1819),Reve(1844),Adams(1858), Dunker(1858-1870), Martini und Chemnitz(1891)等人都有较系统的报道,但由于有些种的外部形态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异,他们往往将一些变异类型定为不同的种,因此,在分类上存在着混乱现象。后来的学者,如Lamy(1907), Lynge(1909),Prashad(1932), Kuroda(1930,1941),Habe(1977)等人对某些种进行了较合理的合并和更正。 中国沿海蚶科的种类过去记载不多,迄今只有一些零星报道,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沿海蚶类资源,促进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教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等基础材料,搞清我国近海蚶科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近海进行的多次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资料以及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到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研究结果拟按亚科陆续发表。本文为蚶亚科Subfamily Arcine Lamarck,1809的报告。 蚶亚科种类广泛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的种类较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到几十米水深的浅海为最多。 国内外学者,如张玺、齐钟彦、Reeve, Adams,Lamy, Lynge, Kuroda,Habe等记载产于中国沿海的蚶亚科种类,除同物异名外,共报道14种。 本文共报告25种,分隶于7属,其中有8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从浙江近海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到114株发光细菌,其中有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Vibrio harveyi,V.fischeri等。P.leiognathi多分布在水中(占86%)、V.harveyti是沉积物中的主要种类(占87%)。发光细菌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季节分布与种类组成有关,海区不同,种类组成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鳚亚目鱼类是鲈形目中较大的一个亚目,现知全世界有127属,700余种(Nelson,1994)。目前还不断有新种发现,多数为海洋鱼类,世界性分布。 鳚亚目鱼类大多体型较小,对它们的研究也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这一类群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其种类、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特点正逐渐为研究者所揭示。其中有些种类由于在海洋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渔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吸引着许多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注意和对其进行研究(Kotrschal,1992;Springer,1993;Stepien,1993)。 印度-西太平洋是鳚亚目鱼类种类最多的海区之一,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此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日本学者Masuda等(1984)总结了日本沿岸鳚亚目鱼类有86属212种,菲律宾已知有36属80余种(Herre,1953)。中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适合于鳚亚目鱼类栖息的生境相当广泛,种类也相当丰富。作者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标本和文献资料,经初步分析得出中国海区现有鳚亚目鱼类33属78种。  相似文献   

13.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有机物含量和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刘瑞玉等,1992;余日清,1995;李荣冠等,1995)。大型底栖动物有些种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如虾蟹类;有些种类是经济类动物的主要饵料,如多毛类的沙蚕;有些种类是环境的指示生物,如小头虫等。因此,研究底栖生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底栖生物生物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海洋水产增养殖和海洋环境学具有重要意义。一、基本原理与理论推导摆动差分模型是建立在邓聚龙(1985)静态GM(0,N)模型基础上的,GM(0,N)模型表达式为:X1(1)=b1X2(…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许多经济鱼类特别是幼鱼的主要饵料,同时,有些桡足类还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因此,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台湾海峡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国内、外学者曾有一些零星报道,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有Giesbrecht(1889)、Mori(1932,1937)、Yamada(1933)、Tan(1970)、郑重等(1955,1965,1978,1979)、陈清潮等(1965,1974)、厦门大学生物系等(1960),以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调查(1975—1978)和福建省科委海洋组等的福建中、南部凋查(1961—1964);最近,还有黄加祺等(1981)的九龙江河口区的调查。  相似文献   

15.
贻贝科(Mytil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科。按其分布而论,有世界广分布种,有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暖水种。按其生活方式而论,有的固着于岩石上,有的穴居于泥沙或岩石中,也有的是与其他动物共生。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自潮间带上区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皆有发现),仅有少数种生活在淡水里。这一科动物出现很早,化石多发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 贻贝科的种类,在林奈时代就已有不少记载,但最早只有几个属,这些属包括的种类很多。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建立了许多新属,但对属的划分、种的归属均有不同意见。 在进行贻贝科的分类时,我们同意以外部形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性状的忽视。尤其在区分近似种和确定种上单元时,仅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贻贝科的许多种类,不仅量大,生长速度也快。其肉富有营养,可鲜食,其干制品称“淡菜”,是著名海昧。此外肉、壳、珠等,又可作药用原料,它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产资源。全国解放以来,贻贝的增殖和利用受到各地生产部门的重视,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对我国这一科动物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极不充分,仅有张玺、相里矩及Benson, Reeve,Lamy,Kuroda等的一些零星记录,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贝类资源,就需要搞清其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特别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对1950-1976年在全国(除台湾省)沿海潮间带及底栖生物拖网所采得的贻贝科材料(有1种材料采自淡水),进行了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46种,分隶于18属,其中有1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并在Crenella属中发现一新种。  相似文献   

16.
几种海洋浮游动物生化成份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物中,是属于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由于它们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整个海洋生物的生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各个食物网列中,他们的营养价值直接影响到上一食物层次经济动物产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在研究经济海区生产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在该范围内,作为具有饵料价值的浮游动物生化成份及其变化,并结合捕食者的营养动力学以及它们在该海区的经济效益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将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的研究工作步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正酸酱贝和海豆芽都属于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全系海生,从北极至南极,从低潮线下至5000米以上的深海海底,都有它们的代表。生活在潮间带的种类为数极少,纯粹深海种类也不多,绝大部分种类生活在大陆架浅海底。腕足类喜生活在冷水区域,纯热带性种类甚少。腕足类有两枚大小相  相似文献   

18.
对虾属(Penaeus)种类的个体比较大,经济价值也高,是渔获物重要组成之一。据报道,就世界对虾类资源利用来看,日本海周围利用率最高。对虾属种类的分布范围与地区的表层平均水温范围相一致,夏季水温在20℃或略高于20℃。 根据大西洋和太平洋对虾类资源研究表明,西部比东部海域分布广泛。大西洋分布的种类比较多,对虾属资源最丰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业统计年鉴报道,1981年全世界94个国家经济虾类产量为173.3万吨,比1980年少捕了1000吨。其中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泰国5个国家的虾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另外,从1981年世界各地区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区,环境因子变化很大,其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受海水温、盐度剧烈变化和沉积物颗粒组成及其沉积速率的影响很大。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不仅反映其本身繁殖、生长、死亡的规律,也受某些经济鱼、虾类捕食和人类采捕等因素所制约。 黄河是世界上平均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输送近12亿吨泥沙至河口区,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沉积于三角洲。洪汛期入海泥沙的较细部分在潮流和余流作用下,向东北可输送至河北省南部沿岸,向南可达小清河口一带。(张义丰、李凤新,1983)黄河口属于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堆积型陆相河口,平均每年造陆23.6k㎡,海岸线平均每年推进0.185km,最大年份可达1.8km(张义丰,1983)。 黄河口区水文条件复杂,冬季结冰,夏季高温期较长,加之随径流输入的营养盐类极为丰富,适于动、植物繁殖生长。所以,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许多经济鱼、虾类特别是对虾、毛虾、带鱼和小黄鱼的重要产卵、育幼和索饵场所,它们多以底栖动物为食。因此,调查研究这一水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变化程点,对海洋生物(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养殖等都有很大意义。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自1984年4月至11月逐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8个航次底栖生物调查,北起套尔河口南至小清河口水域共设44个观测取样站(图1),用海底表层取样器进行定量取样。根据定量资料,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河口港湾的重要生态类群,是其生态系中主要的次级生产者,成为其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中心环节之一。它们是一些经济鱼类和其他一些渔业动物的饵料供应者,有些种类,如厦门港的毛虾、糠虾、磷虾和莹虾甚至成为渔业的直接对象。另外,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状况对海水环境质量和水系的演替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因此,浮游动物的生态调查研究已成为水产资源和海洋环境调查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