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河北省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最近试验成功磁带测井记录,即将各种测井参数直接录制在磁带上,一次成线。曲线的回放工作可在野外、也可在室内进行,回放时能任意选择合适的技术条件(如横向、纵向比例,时间常数等),从而提高了资料的记录质量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一、引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引进的各种型号浅层数字地震仪约300台,地矿部系统占48台。为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数据处理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各种型号仪器有不同的磁记录和记录格式,给处理工作造成麻烦。表1为国内常见浅层数字地震仪磁记录器及记录格式。本文论述国内常见的浅层数字地震仪磁带记录格式及数据解编。  相似文献   

5.
海洋氮稳定同位素信号包含了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是辨识海洋氮来源、了解海洋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该信号通过海洋沉降传递可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用以追溯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环境演变。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固氮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在海洋氮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海洋环境的时空多变、海洋氮循环过程和物质来源复杂,未来需要结合现代观测、地质记录,综合海洋、生物、地质多个学科,考虑水文环境、地质过程和气候演变等多种因素,才能深刻理解海洋氮循环和气候、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队于七九年开始用上海地质仪器厂的JGC-40感光记录测斜仪。截止七九年底,在两个矿区测量了二十八个钻孔(其中小口径钻孔二十一个,大口径钻孔七个),共233个测量点。所测钻孔均为直孔。测得顶角最大倾斜角为45°,测得顶角最小倾角0°10′。测量钻孔的平均孔深为803米,测量最大孔深1201.44米。一、仪器的优点1.重量轻,运输方便。该测斜仪包括所有附件总重65公斤。只需3人一次就可以把仪器运至工作现场。而JXK-2型小口径测斜仪,总重量达580公斤,  相似文献   

7.
8.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是由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来驱动的,包括氮固定、氮同化、硝化以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这些过程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氮氧同位素的分馏,直接影响着海洋硝酸盐中的氮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因此,通过检测海洋硝酸盐中的氮氧稳定同位素信号,就可以捕捉到海洋中发生的具体氮素循环过程.细菌反硝化法是这一研究最有力的手段,通过细菌的作用把硝酸盐中记录的氮氧稳定同位素信号转化到N2O中,再通过痕量N2O的同位素质谱测定和分析,准确地反映海洋中发生的氮素转化过程.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分馏过程为深入理解海洋氮循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有力推动了海洋氮素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在近1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张向萍  叶瑜  王辉 《古地理学报》2011,13(2):229-235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方志资料是研究历史灾害重要的数据源之一,在使用前人挖掘整理而成的不同整编方志资料时,需要对其由于不同研究目的和空间尺度而在原始灾害记录选入和信息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鉴别与分析.为在灾害重建研究中如何综合利用整编史料提供方法借鉴,作者以1849年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为例,对4套整编方志资料的灾害记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现代大洋活性磷循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大洋中活性磷主要来源于有CO2 参与的地表岩石的化学风化,输入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与构造等因素的控制;进入大洋之后的活性磷经光合作用而进入有机物,并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环节而最终埋藏下来;从而可以根据古海洋活性磷埋藏记录,推断地质历史中不同时间尺度的全球变化情况。对比160 Ma以来的古海洋总磷和100 Ma活性磷埋藏记录可以发现:(1)总磷和活性磷的埋藏速率与长期的海平面变化明显关联,在温室气候条件下,两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在冰室气候条件下则为反相关关系;(2)总磷和活性磷埋藏速率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古海洋营养条件的变化;(3)白垩纪中期大洋缺氧事件对应活性磷的埋藏峰值,表明大洋活性磷循环与大洋缺氧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还例举了古海洋活性磷埋藏记录在氧气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的运用,指出活性磷循环对大气氧含量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最后对古海洋活性磷埋藏记录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古地理学报》2007,9(4):378-378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古地震研究组乔秀夫和宋天锐等7位科学家编著的《地层中地震记录》已于2006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22个有关古地震的问题。22个题目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包括:古地震的识别,古地震形成机制的解释,不同岩性中和不同地质时期地震记录的特点;应用古地震记录解释一个地区构造及动力作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磷在海洋中的循环与沉积主要是靠生物作用进行的。海洋表层水中的溶解磷几乎全部被海洋植物摄取,海洋植物及动物死亡后最终以生物碎屑的形式沉入海底,在其沉降和到达深层水的过程中大部分被分解、破坏,变成可溶组分又重新返回海水,使深层水中磷浓度提高。含磷浓度高的深层水被上升洋流带到表层后又被生物吸收,重复循环。当上升洋流抵达大陆边缘,特别是遇有陆缘坻存在时,磷等营养物质滞留,导致磷质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后沉积,并经成岩作用,便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13.
湖泊中磷的循环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壳存在大量微溶性磷酸盐矿物,是湖泊中无限的磷源。中国云南省的滇池周围分布着大量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磷块岩,其可溶性大于内生磷灰石,因此滇池湖水中磷的浓度提高,达0.04~0.38mg/L,是一般湖水中磷浓度的4~10倍。藻类与细菌在滇池大量繁殖,摄取磷等营养物质,死亡后又被分解生成可溶性颗粒有机磷,磷质又返回湖水中,而那些分解后的水溶部分、不易分解的顽性组分或者不能为后来的生物所利用的组分,形成泥状沉积物或有机泥浆沉入湖底加入湖相沉积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T06岩心样品中木质素的测定,依据木质素参数对古环境、古气候的指示作用,探究了陆源有机碳在该区域的沉积记录,以及8.8 ka B.P.以来浙闽沿岸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有机物的输送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海域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水动力输送对沉积物中木质素酚类单体的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参数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在不考虑多次波及系数,其制作比较简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褶积模型的简化,其次是深时转换不准、测井曲线畸变、处理与解释脱节以及制作人员对地质资料掌握不够等,这些都影响了合成地震记录的质量.中石化所属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以寻找低幅度构造和岩性油气藏为主,故需要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以达到在对标致层标定的同时,对储层进行准确标定.笔在Z1、S1、ZH1、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相关规范、规程的基础上,经过1∶5万漕涧幅地质调查实践,对花岗岩类岩石矿产地质调查的野外观察记录形成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与体会。其野外观察记录的要求和内容是对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与次要矿物进行野外鉴定、岩石结构与类型的初步划分、岩体侵入体的接触关系判断、包体类型及其特征等地质现象的描述和记录。认真做好花岗岩类岩石地质调查的野外观察记录,可较大幅度地提高花岗岩类区矿产地质调查质量。  相似文献   

17.
蛇绿岩型金刚石产在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是新建立的金刚石产出类型,不同于产在金伯利岩和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金刚石。全球已在21个蛇绿岩中发现了该类金刚石,含金刚石的蛇绿岩主要分布在特提斯造山带、乌拉尔-中亚造山带、日高变质岩带和北美克拉马斯-阿卡特兰造山带。本文梳理了含金刚石蛇绿岩的全球分布和地质背景以及蛇绿岩中超高压-强还原矿物与其它壳幔矿物组合的特征,讨论了已有的含金刚石铬铁矿和地幔橄榄岩的四种成因机制。金刚石和伴生的超高压-强还原矿物组合产在不同时代的造山带蛇绿岩中,不仅仅揭示了金刚石在蛇绿岩中普遍存在,需要重新思考蛇绿岩和铬铁矿的成因以及它们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还证实了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是地球深部矿物重要的储存库,为认识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环境,以及深部物质运移的轨迹和动力学过程等提供了天然样品。  相似文献   

18.
桥基钻孔灌注桩射流反循环钻进工艺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公司柳州公司韦兴标1993年我公司承担了南宁市南湖大桥38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任务,桩径1500mm。其地层上伏为第四系淤积相粘性土、粉土、砂土和碎石土,下伏为第三系的粘上层,坚硬、泥质结构,具有...  相似文献   

19.
沉积岩(物)是地球表层分布最广的岩石类型,是一定时间尺度内地球表层圈系统不同层圈内、层圈间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协同)作用的产物和记录者.但这些记录并不经常是直观的,特别是对后两者.这就需要一些有别于直观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结构、构造)的化学(代用)指标来恢复沉积期的地球表层系统各层圈复杂的化学、生物(或生物化学)过程.海洋化学和同位素成分的长期变化是陆源物质输入通量、火山/海底热液活动、海洋环境(海平面变化、海洋循环、氧化还原状况)、生命(特别是微生物)活动、沉积物沉积一相互作用和板块俯冲等相互作用的反映,而这些作用过程又最终受到全球大地构造和气候变化的控制.对于未受后期改造的海水化学(或生物化学)沉淀物的同位素和元素成分很好地记录了地球表生系统复杂的环境一生物协同演化的过程,是回溯这些复杂过程及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黄恩清 《第四纪研究》2015,35(6):1331-1341
东亚季风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强劲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气候区。由于东亚冬季风与北半球冰盖体积大小强烈相关, 可以提供北半球冰盖在第四纪冰期旋回过程中的变化信息, 因此研究东亚冬季风演化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通过现代观测数据, 发现在多年际时间尺度上, 南海南部和北部的年均表层水温差值与南海上空冬季风风速存在相关性。因此, 利用南海南北表层水温梯度重建记录, 可能可以反演地质历史时期冬季风的强度变化。然而, 过去80万年以来, 重建的南海表层水温梯度记录与全球冰盖体积、黄土粒度记录不存在相似性。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全球冰盖体积和黄土粒度变化均有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 且在这些周期上具有显著相关性。南海表层水温差值变化却只有强烈的斜率和岁差周期。斜率周期与全球冰盖体积变化相关, 岁差周期与全球冰盖体积和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都不存在相关性且没有稳定的相位差。分析表明, 认为有两个原因可能引起冬季风海洋记录和黄土记录的差异:一是两类记录分别反映的是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冬季风风速变化, 而冬季风在两个区域里的演化历史可能并不一致; 二是存在别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南海的温度梯度变化。冰期时台湾海峡和巽它陆架的出露, 会引起南海表层环流的改向, 继而导致表层温度场分布的变化。因此,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南海南北温度梯度不能单纯反映东亚冬季风变化。这两个推测都需要后续高精度海洋数值模拟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