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对鲁32井水温变化、井孔条件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2014年以来该井周围300 km范围M_L4.0级以上地震、2008年以来500 km范围M 4.8级以上地震及日本本州M 7级以上大震及特大地震与该井水温异常的关系,给出了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概率水平及有异常响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概率水平,显示鲁32井水温异常对300 km范围M_L≥4.0级小震、 500 km范围M≥4.8级地震的前兆意义不明显,映震能力较弱;对东部远场区M≥7级地震,尤其是日本本州及近海的"大震"及"特大地震"前兆意义明显,映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系统分析和整理了安徽泾县凤村井水位在(超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及其特征。映震分析结果显示:该井对远大震响应较为灵敏,尤其是东南沿海、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的大震活动。希望研究结果有利于泾县凤村井后续水位异常的判别,增强其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清水李沟井与礼县石桥井汉量变化与邻近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在邻近地区发生的部分中强地震前半年左右2口井的流量开始出现上升或波动现象,异常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3.75mL/s,对震级较小,而且距离较远的地震无明显的异常反映。2口井流量异常对5级地震的映震范围为250km,6级地震为350km,7级地震为500km。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清水李沟井与礼县石桥井流量变化与邻近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在邻近地区发生的部分中强地震前半年左右2口井的流量开始出现上升或波动现象,异常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3.75mL/s,对震级较小,而且距离较远的地震无明显的异常反映.2口井流量异常对5级地震的映震范围为250km,6级地震为350km,7级地震为500km.  相似文献   

5.
6.
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斌 《高原地震》2005,17(1):25-31
清理了多年来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地震前兆监测网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油井动态地震前兆异常的机理和映震规律。油井地震前兆在异常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下水异常相似的特征,时间上以短临和临震异常为主,空间分布上以井震距在200-300km的油井为主,在异常幅度和强度上,油井具有异常变化幅度大、强度高和多为正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运用原始日测值曲线法及一阶差分法,对河北省怀来后郝窑地震台4号观测井逸出氦气含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几次震例发震前异常,认为怀4井氦气浓度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当地地震活动变化趋势,即该地区地震活动性高,则观测井氦气浓度测值升高;氦气异常一般出现在地震发生前15—30天。  相似文献   

8.
新46井水位、水温映震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新46井的观测概况,依据该井6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和总结了两个6级地震和5个5级地震前新46井水位和水温的映震特征.水位的映震特征为打破年变形态的年变畸变;水温的映震特征不明显,仅在个别地震前有临震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整理九塘井多年来观测资料,发现该井水位形态多次出现加速上升并溢出井口的突变异常,异常的出现与观测井周围200 km范围4.5级左右地震的发生有较好对应关系。结合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观测环境、气象因素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认为九塘水位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区域应力应变过程,其突变异常的出现对桂西地区地震活动性研判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莒县深井电阻率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承德  钟国芬 《地震研究》1998,21(3):277-281
本文以鲁南地区近几年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的震例为基础,总结出莒县深井电阻率震前异常特征,给出了由计算机进行异常识别和概率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万山井水温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探究井内深度215 m和241.58 m处的水温动态特征及其主要干扰因素和映震能力。通过水温梯度分析和水温正常动态对比研究,认为:在井深215 m处,水温动态为稳定型;在井深241.58 m处,水温长期动态为升温漂移型,月动态为上升—阶变型,日动态为随机起伏型,升温漂移是仪器自身的零漂现象,随机起伏反映了仪器自身噪音或者对应井水温的随机变化。对水温主要干扰因素的分析表明,井深241.58 m处的水温异常主要来自人为干扰引起的井水震荡和探头线扰动,异常形态均表现为单个台阶或突跳。在2018年9月8日湖北襄阳襄城ML 3.2地震前后,该深度处水温均呈高频V型阶变异常,此为地震发生前后区域应力积累与释放对井水温的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2月永清井观测温度急剧下降,采用该井水温、水位多年观测数据,从仪器测量原理及精细温度梯度测量出发,结合井孔资料,认为该变化为永清MS 4.3地震(井震距<30 km)发生前的异常信息。利用正弦累加模型计算温度异常持续时间和幅度,发现该异常变化存在2个周期:①周期42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42 12℃;②周期16.77天,温度变化幅度为0.018 62℃。分析认为,区域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使含水层渗透性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井下温度传感器安放处水温。地震发生后近距离观测到水温异常变化尚属首次,利用模型对变化时间与幅度进行量化提取,可为经验预报、统计预报提供经典震例。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台网主要观测手段,其数据集包含水位、水温测项的原始数据、预处理数据、产品数据和均值类数据,可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用于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区域应力变化特征、含水层参数反演、观测机理等研究。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数据集不仅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庐江县东汤池地热田热水井开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热水井开采对汤池1号井水位、井压、流量、气体总量、汞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2000年庐江地震台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以来,在多次大地震中水位、水温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起汤池1号井水位、水温的同震特征。动水位同震效应表现为脉冲变化,震后水位逐渐升高;水温表现为阶跃下降,震后水温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2008 年汶川8. 0 级和2011 年日本9. 0 级地震时甘肃境内台站井水位和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有明显差异:汶川8. 0 级地震时,绝大部分井水位和井水温都记录到同震效应,且变化幅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相比而言,日本9. 0 级地震虽然释放的能量更大,但因震中距和震源方位的影响,只有部分井水位记录到明显的同震变化,井水温没有明显变化;两次地震时古浪观测站井水位都记录到井水位变化,但日本9. 0 级地震时的变化幅度大于汶川8. 0 级地震,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析苏22井2008年观测以来11次水温数据下降变化异常,排除仪器故障、人为干扰及降雨等因素。与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发现,苏22井水温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变化幅度≥0.005℃的水温异常与井孔周围300 km 范围内 ML 4.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由于近年来水位普遍降低以及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造成河北怀4井水位严重下降,几近断流。为了延长该井的观测年限,2007年怀4井进行了降低取水口的改造。由于改造后出水口低于地面,必须将泄流出的水抽走,由此必须抽水进行控制。由于怀4井水温达到85℃以上,并且富含矿物质,对金属具有强腐蚀性,因此对排水控制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在怀4井的实践,给出了一种在高温和腐蚀性等条件下长期正常运行的抽水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9.
水温微动态形成的水热动力学 与地热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井-含水层热系统分析为基础, 结合井水温度(水温)动态观测到的实际结果, 提出了水温微动态形成的两类基本机制, 即水热动力学机制与地热动力学机制. 水热动力学机制指井水温度的动态是由于水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 地热动力学机制指井区岩土中大地热流作用或热传导引起的井水温度变化. 结果表明, 多数同震响应是水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 水温的震后效应或变化则多是热传导或深部热流变化引起的, 属于地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 少数水温微动态特征较为复杂, 多是源于井-含水层系统中包含有多个水文地质特征差异明显的含水层, 尚不能简单地用水热或地热动力学机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20.
以荣昌华江井为观测对象,开展详细的水温梯度测试。分析不同深度段水温潮汐响应和同震响应,统计该井不同深度处井水温微动态特征,认为:荣昌华江井特定深度段的水温能记录到微弱潮汐响应,可能是因为井水温梯度较小,水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较小,而高频噪声相对较大,影响该井记录潮汐现象;随着观测深度的增加,荣昌华江井水温记录同震响应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