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诊断分析、逐时红外云图、单站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日影响鹰潭市的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过程是在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不同层次的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低空急流、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由几个小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成1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地区暴雨云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夏半年暴雨过程的环境云场特征,以及直接影响乌鲁木齐地区的对流云团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境云场之间的关系,并对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江西"98.6"连续大暴雨过程云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暴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云场变化情况.并结合中、小尺度系统分析部分云型与流场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暖式切变是江西汛期引起强降水、暴雨的中、低层天气系统之一,它比冷式切变、低槽等系统较难追踪,提前出现的时间短,带有快速、突发的特征.研究它的前24小时、前12小时云场及天气形势特征对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近年来积累的一些典型暖式切变暴雨云图,论述它前期云场若干特征及与天气形势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江西省区域性大雾中几种主要类型雾的前期云场特征,并介绍雾区已形成时的云场特征及多数连续性大雾天气的卫星云图云场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京一次突发性降雪的云场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晓滨  王舒畅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2):111-117
本文对利用三重嵌套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对北京一次突发性降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伴随降雪过程的云各微物理含量构成和云场三维图像的演变特征,初步分析表明:此次降雪过程中云中的主要成份是冰晶粒子,雪其它粒子的含量较少,冰晶粒子含量随时间呈由高空向低空增加的趋势,它在降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云的三维结构图也清楚地反映云顶有不断降低和向下伸展过程,这与冰晶粒子的增长和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云粒子测测量系统是开展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关键测量仪器。目前我国使用的这类仪器主要是由国外进口。不仅仪器的定标依赖于厂家使得用户在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很大,而且传统的玻璃珠定标方法也存在易粘连等缺陷。针对这个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定标方法。利用成熟的喷墨打印技术和视觉测量技术,产生可控、稳定的5种直径(10~50μm)连续微水滴,来定标云粒子测量仪器。本文详细描述了实现此定标方法的系统原型结构,分析了影响系统工作性能的因素,通过对同一CDP(Cloud Droplet Probe)探头定标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满足云粒子测量系统的定标需求,该定标方法较传统方法易于控制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卫星云图的云型在强降水、暴雨、强天气预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2002年2次相距很近的暴雨过程的前期云场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进行短期暴雨强度、落区预报时应注意云场中的一些特殊云型云系,注意它们的一些有价值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云系模式研究:云场的宏微观结构模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许焕斌 《气象学报》1995,53(3):349-357
用计算物理方法设计构造了一个云系模式,并用一个实例作为初始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的云场宏观特征与实况观测比较一致,微观结构比较合理,配套的模式输出数据处理和绘图程序包能给出云系的点(粒子谱)、线(垂直廓线)、面(结构剖面)、体(云场,云型,云量,云系形状)的多维宏微观结构的云场图象。  相似文献   

10.
围绕GRAPES_Meso的云初始场形成,以ARPS模式云分析方案为基础,优化诊断后应用我国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云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组网拼图产品等观测资料结合模式背景信息,根据云热力-动力学原理及观测试验经验关系等,对云初始场的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松弛逼近同化方法实现对云内微物理信息同化应用。GRAPES_Meso中采用优化后的云初始场方案,水平分辨率为0.03°×0.03°和0.1°×0.1°的1个月(2014年7月15日-8月14日)连续试验和个例分析结果显示:云初始场形成方案能够分析出飑线等天气系统的云系和云内微物理变量特征。从模拟云图看,包含云初始场信息的GRAPES_Meso的云系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短时临近预报结果更为准确。云初始场信息同化应用后,在1 h的时间尺度上,即可预报出与实况更为接近的降水;0~12 h时间范围内对降水均有积极的影响,可满足短时临近预报的需求,降水量级略偏大。批量连续试验(水平分辨率为0.03°×0.03°和0.1°×0.1°)的各个量级降水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喷气式飞机在对流层上层的航空活动形成的尾迹云能够影响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有正的贡献。飞机尾迹云的辐射强迫与飞机尾迹云的区域覆盖率、物理特性以及光学特性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线状尾迹云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线状尾迹云的不同识别方法。首先讨论了欧美主流的尾迹云检测算法(Contrail Detection Algorithm,CDA)及其延伸算法,并总结了线状尾迹云在西欧、北美等地区覆盖率的季节和昼夜变化特点;接着讨论了以往多种线状尾迹云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案及其计算不确定性;最后分析了线状尾迹云的辐射强迫与覆盖率、光学厚度的关系,并指出目前飞机尾迹云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中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探测反演的云水、雨水、云冰和降冰4种云参数产品及实况降水资料,对比检验该人工增雨云系业务模式对云微观场和地面降水场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对降水的预报能力要略优于现行业务运行的GRAPES模式;人工增雨云系模式系统能较好地预报云系系统云物理微观量的垂直结构特征,模式预报的微观场与卫星监测吻合较好;在播撒窗区的水平分布上,模式预报的各水凝物分布形势和强中心位置与卫星监测一致,其大小也接近监测值;人工增雨云系模式能较好地预报云的微观场和天气形势场,可作为云系人工增雨条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LAPS是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引进的中尺度分析系统,能融合区域内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提供高分辨率中尺度分析场。该文对探空资料和LAPS分析场两种初始场的大气层结和环境风场信息进行了比较,并应用探空资料和不同时次的降雹点的LAPS分析场作为三维对流云模式的初始场对2008年7月27日、28日湖北西部山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观测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7日降雹过程应用临近降雹时次的LAPS分析场作为云模式初始场模拟的回波、风场和垂直速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LAPS用于云数值模式的适用性、优越性以及冰雹云发生发展特点。结果表明: LAPS输出场用于云模式初始场进行冰雹云数值模拟具有时空上的优势,能更好地模拟出午后局地降雹,可以弥补探空资料作为云模式初始场的不足,应用临近时次的LAPS分析场作为云模式初始场的数值模拟能体现出冰雹云发展过程中多次增强等细节,有利于人工防雹作业预警和催化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变分同化方法中使用各向同性和均质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忽略了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天气系统依赖性,而在变分框架下引入集合流依赖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还需要额外的集合预报.为在变分同化中引入更合理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通过引入云指数构建云依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提出了一种云依赖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的同化方案,并应用于雷达等多源观测...  相似文献   

16.
人工防雹中冰雹云的识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滨州地区1988~1997年的711雷达回波、降雹资料及有关的高空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参数和环境场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雹与雷达回波顶温度、回波强度、0~-20℃之间云体的厚度、700hPa上的比温及云体的冷暖厚度之比等参数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冰雹的短时预报方程,并为人工防雹提供可作为依据的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17.
朱天征  腾岩 《贵州气象》1999,23(6):33-35
利用滨州地区1988-1997年的雷达回波,降雹资料及有关的高空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参数和环境场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雹与雷达回波顶温度,回波强度,0-20℃之间云体的厚度,700hPa上的比湿及云体的冷暖厚度之比等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云变量自由变化的方案,在国家气象中心全球业务模式T213L31的初始场中增加有关云变量的信息,通过2005年6—8月和2015年12月—2006年2月各3个月的连续滚动对比试验的统计分析和个例预报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模式初值中增加云变量对模式预报性能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由变化的方案在初值场中增加云的信息,使模式能够较为合理地描述出模式预报初期与云相关变量分布和变化特征,降低了spin-up现象对模式前期降水预报能力的影响,同时对500 hPa形势场预报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云和辐射 (I):云气候学和云的辐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宏七  赵高祥 《大气科学》1994,18(Z1):910-932
本文介绍与气候变化研究有密切关系的云的辐射作用的有关工作。这一部分从云微物理特性和云粒子光学性质入手,介绍了水云、冰云的太阳和红外辐射特性的理论和实测工作以及云的不均匀性对云辐射特性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云气候学及云对辐射收支影响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