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宝石能谱CT和GSI浏览器,研究肺癌患者结节大小与血含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肺癌的40例患者,46个结节。按结节大小分为三组:直径≤2cm的16例、>2cm~3cm的15例、>3cm的15例。行能谱CT、GSI模式双期扫描,获得能谱系列成像,在肿瘤最大层面测量不同大小结节之间的平均CT值、平均水密度值和平均碘密度值,分别对上述参数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能谱模式双期扫描中随着结节体积增大平均碘密度明显降低,直径为≤2cm、>2cm~3cm、>3cm结节平均碘密度在动脉期分别为(17.45±4.56)、(12.05±4.89)、(10.31±5.76)(100μg/cm3),在静脉期分别为(18.32±3.59)、(14.05±4.13)、(12.82±4.58)(100μg/cm3),直径≤2cm的结节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能谱模式双期扫描中三组之间的平均CT值和平均水密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水密度和平均CT值都受肿块里的气体含量影响,但是平均碘密度不受影响,GGN与实性结节在动脉期平均CT值与平均水密度分别为(-323.83±220.27)、(43.63±15.02)HU,(638.47±227.07)、(1017.27±15.23)(100μg/cm3)。GGN的平均CT值和平均水密度与实性结节相比明显降低,并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之间动脉期碘密度分别为(12.86±5.92)、(12.70±4.28)(100μg/cm3)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宝石能谱CT可对肺内结节血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随着结节体积增大,平均碘密度逐渐降低。平均水密度与平均CT值明显相关,而平均碘密度与平均CT值无明显相关性,运用平均碘密度表示肿块血含量比CT值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在肺鳞癌与腺癌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扫描的肺癌患者75例,其中鳞癌40例、腺癌35例.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例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能谱参数.结果:动脉期及静脉期腺癌的能谱曲线(λ40~65keV)、有效原子序数、碘(水)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均大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能谱CT资料,选取动脉期扫描参数,行能谱数据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分别为:0.07±0.03、0.12±0.06、0.05±0.03、0.05±0.02;钙含量(mg/mL)分别为9.59±5.29、5.83±3.84、2.65±1.47、4.08±1.55,水含量(mg/mL)分别为1060.63±34.87、1038.56±28.36、1040.88±17.83、1036.84±8.2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7±0.27、8.01±0.31、7.73±0.32、7.90±0.46;40~80Kev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7±0.49、1.28±0.68、0.29±0.14、0.44±0.28。各组动脉期的NIC和钙(水)基含量、有效原子序数、40~80keV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的水含量与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钙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的40~8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病灶的能谱CT特征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来源肺癌的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薄层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微细结构和改变,对肺内结节性病变大小、边缘、钙化、CT值及定位进行观察,分析了炎性纵隔淋已结肿大的特点。对肺内不肯定结节行CT 导引下活检,可明确诊断。切凹征、胸膜牵拉征、小泡征、小蜘蛛状改变、血管聚集等对肺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孤立肺结节(SPN)的形态学特征是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T成像的分辨率高低是提高SPN细微形态学特征显示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常规高分辨率薄层CT(512×512矩阵,HRCT)与超高分辨率薄层CT(1 024×1 024矩阵,ultra-HRCT)对直径≤2 cm肺小结节的几项细微形态学特征的显示是否存在差异,分析HRCT与ultra-HRCT成像在显示病变特征、图像质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分别对人活体内72枚直径在2 cm以下的肺小结节进行HRCT及ultra-HRCT扫描成像。比较SPN的形态学指标包括:结节边缘,分叶(深、浅),晕征(清晰、模糊),毛刺(细短毛刺、细长毛刺、棘征);内部征象(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空洞),结节密度(钙化、磨玻璃密度)等。对HRCT和ultra-HRCT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二者图像质量有无差异。同时对ultra-HRCT增加的X线辐射剂量进行分析。结果:对ultra-HRCT和HRCT成像对SPN的几项形态学指标的检出率比较后提示ultra-HRCT在显示边缘毛刺、空泡征等方面优于HRCT,但卡方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HRCT图像质量优于ultra-HRCT,ultra-HRCT运动伪影和噪声发生率较HRCT高,二者差异卡方检验P值>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时ultra-HRCT检查可增加X线辐射剂量,总体剂量在安全范围内。结论:ultra-HRCT对直径≤2 cm SPN的几项特征检出率均不低于HRCT,对边缘分叶、毛刺、晕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GGO检出率均高于HRCT,提示ultra-HRCT在显示边缘分叶、毛刺、晕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GGO等细微结构方面优于HRCT,但二者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主观评分HRCT高于ultra-HRCT;ultra-HRCT图像显示病变边缘及血管结构质量优于HRCT,运动伪影和噪声发生率较HRCT高,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的X线辐射剂量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 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在胰岛素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2例胰岛素瘤患者资料,通过能谱分析软件,选择70 ke V单能量值、最佳ke V能量图像和碘基图进行重建,观察能谱CT多参数联合诊断与常规CT图像、最佳keV能量图、70 keV单能量图像、碘基图的检出率。分析病例能谱CT进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动脉期和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分别为,69%(29)、71.4%(30/42)、90.5%(38/42)、90.5%(38/42)、92.9%(39/42)和47.6%(20)、47.6%(20)、64.3%(27)、69%(29)、76.2%(32)(表1)。动脉期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率(92.9%)大于最佳keV图像检出率(90.5%)等于碘基图病灶检出率(90.5%)大于70 ke V图像(71.4%)大于常规CT图像(69.0%),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χ2=14.191,P=0.004,认为动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能谱多参数图像检出效能最高,常规CT图像最低;静脉期常规CT图像、70 keV能量、最佳keV能量图像、碘基图、能谱多参数图像的检出率比较,Pearson卡方结果χ2=11.724,P=0.02,认为静脉期五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虽然动脉期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但部分胰岛素瘤仅在静脉期显影,因此能谱CT需要对动脉期和静脉期结合观察才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肺内孤立结节(SPN)的多种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从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SPN的CT图像加以分析,对比分析联合或单一高分辨CT征象判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结果:恶性病变中钙化发生率为4.26%,较良性病变中钙化率低。恶性病变中分叶征、血管集束征与毛刺征发生率分别为63.83%、40.43%与70.21%,均较良性病变中发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高分辨CT征象中,卫星灶、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血管集束征、毛刺征与分叶征中两种或者三种,联合诊断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均较单一征象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N的高分辨CT征象对其良、恶性的鉴别价值较高,联合多种CT征象较单一征象的价值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例小于1cm的肺内微小结节病灶的分析,比较了螺旋CT扫描,常规CT扫描,及胸部平片在临床应用的价值,认为螺旋CT扫描高分辨薄层重建可以提高肺内微小结节的检出率,并有利于研究结节的内部,边缘和结节的周围情况,从而对早期肺癌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双源CT不同管电压下对肺结节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的搜集行双源CT的门诊患者200例,经排除最终筛选得到198例符合标准的图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100kVp,融合120kVp和140kVp下的胸部CT图像;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及位置分组,比较在不同管电压下人工智能检测肺结节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个数。结果:AI在双源CT 100kVp下对于磨玻璃结节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在双源CT融合120kVp图像中,对肺结节的误诊率最高,但具有较低的漏诊率;然而,在双源CT 140kVp下对肺结节自动检出效能最差。结论:人工智能在融合120kVp下对肺结节的检测的假阴性率较低,可以降低医师诊断肺结节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是分析了肺部良好性肿块的CT表现,探讨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用10例病人中,硬化性血管瘤1例,孤立性肺囊肿2例,10例均行常规胸部CT扫描,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得到硬化性血管瘤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致密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特别明显,错构瘤呈爆花米样钙化或梅花瓣样钙化,呈浅分叶状,可有血管连接征,曲菌球,2例在空洞内呈游离状态,1例菌球占满空腔呈分叶状,形似肺癌,但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肺隔离症分别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图像纹理特征分析法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04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采用水平集模型自动分割、提取肺结节,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对肺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等图像纹理特征进行提取,将良、恶性结节的纹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肺良恶性结节的能量、相关、对比度、逆差距和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肺良性结节的能量、逆差距、相关性均大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对比度及熵的均值小于恶性结节。结论:肺良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均匀、纹理规则、局部灰度反差不大,而肺恶性结节纹理灰度分布不均匀、纹理杂乱、灰度反差明显,因此图像纹理特征对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EPI) 与肺动脉造影 (CTPA) 相结合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进行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 可以得到DEPI、CTPA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通过DEPI、CTPA及两者联合检测三种方法, 对肺叶、肺段及亚段水平肺栓塞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分析其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χ2检验发现, 在肺叶水平, DEPI、CTPA及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肺段及亚段水平, 三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在亚段水平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孤立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结论:通过将功能性的DEPI与解剖性的CTPA相结合应用既提高了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 又保留了较高的特异度, 对早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同轴定位针经皮穿刺活检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CT室发现孤立性肺结节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CT引导同轴定位活检针经皮肺穿刺)和对照组(在CT引导下采用巴氏切割针取材),每组20例,根据CT扫描图像选择最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活检成功率、诊断准确率及穿刺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穿刺活检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 <0.05);孤立性肺结节(SPN)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86%、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Kappa检验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与手术或随访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25,P=0.000)。穿刺病灶大小是影响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SPN的因素。结论:CT引导下同轴定位针经皮穿刺活检可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及诊断准确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对SPN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检查及其各种强化参数对肺内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期间行MR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55例,所有患者MRI检查包括常规MRI、DCE-MR。DCE-MR检查的主要测量参数包括,SIep、SImax...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在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观察证实的腹部多发病灶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多发病灶,包括肝脏、胃、肾上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CT能谱图像。多发病灶的感兴趣区按照直径5mm的圆形选取,用能谱后处理工具行多发病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散点图分析,将三个图像的吻合情况分成基本吻合,部分吻合,不吻合三种情况,比较多发病灶能谱图像的吻合情况,总结规律,对腹部多发病灶的同源性作出评价。结果:发现腹部恶性肿瘤原发灶与多发转移灶的能量衰减曲线、直方图图像基本吻合,散点图部分吻合,提示原发灶和转移灶同源。多发良性病灶如血管瘤、能谱图像也基本吻合,可帮助诊断病灶的同源性。结论:初步判断能谱CT可作为诊断腹部多发病灶同源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部肿块的CT血流灌注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7岁,年龄范围,24~83岁)进行CT灌注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先平扫有问题的结构区域,然后选定肿块扫描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50mL·300mg·100mL-1的优维显,速率为4mL·s-1,延迟5s后,以电影模式行多层灌注扫描,持续35~40s。使用Perfusion3灌注软件测量血容量及表面透过性乘积。3个独立样本(肺癌组、结核组及炎症组)两两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结果:恶性肿块20例(4例鳞癌,12例腺癌,1例未分化癌,3例转移癌),炎性肿块8例,结核灶7例。肺癌、结核灶及炎性肿块的灌注均值(BV和PS)分别为:(8.43±2.44)mL·100g-1,(24.30±5.80)mL·min-1·100g-1;(1.90±0.60)mL·min-1·100g-1,(1.19±0.37)mL·min-1·100g-1;(19.73±6.65)mL·100g-1,(30.01±9.06)mL·min-1·100g-1。肺癌组与结核灶组及炎性肿块组与结核灶组之间的灌注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炎性肿块组之间的BV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4,t=2.639),但二者PS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506,t=0.674)。结论:利用灌注值可以区分肺癌与结核灶、炎性肿块与结核灶,虽然单独依靠灌注值很难区分肺癌与炎性肿块,但是血流灌注仍间接反映了肺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肝门静脉、胃底静脉曲张及胃肾分流等的显示情况,评价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的参考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肝门静脉能谱CTA检查。比较最佳单能量、70keV及混合能量(QC)3组图像肝门静脉CT值、图像噪声(I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将图像质量最佳组用于影像诊断。结果:最佳单能量、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分别为273.12±25.48、168.70±20.16、164.92±20.74;IN分别为31.22±4.13、17.72±3.09、24.25±2.98;SNR分别为8.95±1.80、9.92±2.64、6.93±1.37;CNR分别为6.18±1.52、4.82±1.71、3.22±0.99;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63、3.10±0.98、2.47±0.93;除70keV、QC组肝门静脉平均CT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最佳单能量组图像质量最佳,并能清晰显示胃肾分流、胃底静脉曲张、肝门静脉血栓等征象。结论:肝门静脉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可优化图像质量,在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内镜术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应用能谱CT扫描成像,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的能谱定量多参数,探讨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参数特点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并均行胰腺能谱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的61例患者。记录胰腺癌病灶和胰腺实质的单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碘(水)基值、水(碘)基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或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比较胰腺癌和胰腺实质分别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间相应上述CT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并绘制相应能谱曲线。结果:动脉晚期胰腺导管腺癌单能量CT值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胰腺,胰腺导管腺癌门静脉期单能量CT值高于动脉期,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差异在低能量段相当显著;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能量段越高,差异越小;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的单能量CT值、配对基物质碘(水)基值、Effective-Z所对应均化浓度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水(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能谱参数具有一定特征。动静脉期胰腺癌单能量CT值、碘(水)基值、有效原子序数均低于相应胰腺实质,动脉晚期低于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综合应用多能量段和能谱多参数成像有助于提高能谱CT密度分辨力,具有为小胰腺癌早诊断提供影像信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