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直接影响其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程、途径和贡献大小,探究沉积物中不同氮形态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对研究氮的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采用分级浸提法提取不同形态的可转化态氮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总氮(TN)质量分数在1 149.0~1 690.6 mg/kg之间,总可转化态氮(TTN)的质量分数在464.6~647.5 mg/kg之间,二者均呈现出从上游至入海口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种可转化态氮中强氧化剂浸取态氮(SOEF-N)与TTN呈显著正相关,也是最主要的氮形态存在形式。通过沉积物C/N比值分析可知,研究区有机质主要来自污染物的大量排入,东寨港红树林柱状沉积物中TN与含水率、T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氮与有机质具有相似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骨壤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对虾养殖废水的效果。【方法】通过室内构建白骨壤垂直流人工湿地和无植被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处理时间和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对虾养殖废水的影响,并分析人工湿地内部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人工湿地启动60d后的稳定运行阶段,白骨壤人工湿地总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在77.19%~84.66%,91.62%~98.48%,无植被人工湿地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在41.40%~61.69%,47.08%~79.79%,白骨壤人工湿地对总氮和氨氮去除率显著高于无植被人工湿地(P <0.05);在总磷、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去除率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白骨壤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废水3d后总氮、氨氮、总磷、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去除率分别为84.7%、94.1%、92.0%、64.1%和66.2%,出水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废水排放标准(GB3097-1997)。白骨壤人工湿地生物膜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nae)丰度显著高于无植被人工湿地(P <0.05);无植被人工湿地蓝细菌占细菌总量的5.36%。水力负荷对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影响显著(P<0.05);当水力负荷0.06m^3/(m^2·d-1)时,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6.6%、75.0%和41.8%;日去污量均值为51.6、73.5和10.4 mg/d。有机物和总有机碳在不同水力负荷下去除率变化不显著(P> 0.05)。【结论】白骨壤构建海水人工湿地是循环海水养殖废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最大程度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接种量。【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效果。【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的氮、磷有显著影响(P <0.05)。温度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0%和59.0%;照度为3000lx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40.9%和60.4%;接种量为(培养基的)5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接种量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最高,为62.7%。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2 500~3 000 lx、接种量20%为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最优组合条件。【结论】适宜的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可有效提高酒精废水中氮、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大规格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钙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料中钙、磷的适宜添加量。【方法】采用双因素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1%的条件下,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0.4%、0.8%、1.2%、1.6%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磷水平的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1.5±0.32)g的对虾8周。【结果】1)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存活率(SR)(P0.05)。饲料磷水平及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SR(P0.01)。2)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粗蛋白(CP)、粗脂肪(CL),肌肉CL和粗灰分(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的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CP,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全虾CL、CA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及肌肉CP、CL、CA的含量(P0.01)。3)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酚氧化酶(PO)的活性及无机磷(IP)的含量(P0.01)。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IP的含量(P0.05)。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AKP、PO的活性(P0.01);显著地影响对虾血清TG、Ca~(2+)的含量(P0.05)。4)饲料钙水平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钙含量、虾壳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肌肉磷含量、虾壳钙含量(P0.05)。饲料磷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磷含量(P0.01)。饲料钙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全虾钙磷含量,肌肉和虾壳的磷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和虾壳的钙含量(P0.05)。【结论】以SGR为判断依据,大规格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5%的钙(总钙质量分数2.15%)和1.08%的磷(总磷质量分数2.56%)时,SGR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以罗非鱼为主多品种混养池塘氮磷收支和氮磷利用。【方法】应用营养盐收支法检测分析罗非鱼单养(T组)、罗非鱼-家鱼混养(TD组)、罗非鱼-家鱼-对虾混养(TDP组)池塘氮磷的输入与输出、氮磷利用率及产污系数。【结果】饲料是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饲料氮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2.63%),其次为T组(91.92%)、TDP组最低(89.22%);饲料磷输入以TD组占比最高(93.73%),其次为T组(92.31%),TDP组最低(90.94%);渔获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渔获物氮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45.45%),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42.34%),渔获物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高(28.61%),其次是TD组(43.94%),而T组最低(23.41%);底泥沉积氮输出占比则以TDP组最低(35.25%)、其次是TD组(37.00%),而T组最高(42.04%);底泥沉积磷输出占比以TDP组最低(59.29%),其次是TD组(61.13%),而T组最高(64.31%)。TDP组和TD组的氮磷利用率均显著高于T组(P<0.05),池塘和沉积物总氮产污系数也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以罗非鱼为主的多品种混养模式比罗非鱼单养模式优势突出,有效提高池塘氮磷利用率,降低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香港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中锌元素的分布及存在形态,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ICP-MS技术检测锌元素在全脏器、鳃、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及牡蛎提取组分中的含量,初步分析其存在形态。【结果】牡蛎全脏器锌质量分数达(1 267.51±2.85)μg/g(干基,下同),组织器官中鳃的锌质量分数最高,达(2 242.63±22.10)μg/g;内脏团中的锌占牡蛎全脏器总锌的占比达45.46%;牡蛎全脏器中无机态与有机态锌元素比例约为1.55∶1。从去内脏牡蛎中提取到一种富锌水溶性多糖组分,进一步分离的多糖组分CT1锌质量分数高达922.18μg/g,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存在多种可与锌配位的官能团。【结论】香港牡蛎富含锌元素,其分布存在组织差异,且无机态锌含量高于有机态锌,蛋白锌和多糖锌是有机态锌的两种重要存在形态,水溶性多糖结合锌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河道阻隔对滁河及其支流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2015年11月对滁河及2条支流共23个采样点的浮游生物及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与结论】调查河段水体未受到有机污染,氮磷含量适宜藻类生长,不同区段水体营养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7属10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占55.24%);共检出浮游动物52属88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占65.36%)。浮游生物种类数、密度空间分布呈现支流来安河段最高、清流河段最低的趋势,而滁河干流上游段和下游段则相差不大。浮游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干流高于支流的特征。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总氮、总磷、溶解氧、透明度、亚硝态氮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研究流沙湾网箱养鱼区水体氮、磷含量的月变化和水平分布,并运用质量平衡方程估算其氮、磷负荷。结果表明:总氮变化在0.212~0.892 mg/L之间,平均0.498 mg/L;总磷变化在0.009~0.036 mg/L之间,平均0.020mg/L;氮磷比变化在23.6~26.1之间,平均为25。在5-9月,氮、磷含量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到9月达到最大,10月又减少。网箱内部氮、磷的含量高于网箱外部,并随着与网箱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红鳍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紫红笛鲷(Trachinotus ovatus)和卵形鲳鲹(Lutjanus erythopterus)全鱼的氮质量分数平均为2.42%,磷质量分数平均为0.26%,饵料系数为6.67,流沙湾网箱养鱼养殖期产生的氮、磷负荷平均分别为135.8和19.4 kg/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池塘养殖废水自由沉降规律及其三态氮、总氮和总磷变化情况。【方法】以池塘养殖废水为实验材料,采用静止自由沉降的处理方法,分别于不同时间(0、30、60、90、120、150 min)和不同深度(20、50、80、110、140 cm)处取样,并对废水中总悬浮物(TSS)、总氨氮(TA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总氮(TN)和总磷(TP)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20 cm取样位置处总悬浮物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取样位置的深度越浅,总悬浮物含量变化越快,沉降率越大。同一取样位置的总悬浮物沉降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150min后,各处的总悬浮物浓度均显著低于初始浓度(P0.05)。30min内,20和50cm处的TAN和NO-2-N浓度略有升高,其他取样位置均降低。30min后,各取样位置处TAN含量逐渐降低,120 min后开始趋于稳定,并显著低于初始水样(P 0.05);NO-2-N浓度在20和50 cm取样位置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呈现逐渐下降趋势。120 min内,20 cm和50 cm处NO-3-N浓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其他取样位置随着沉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cm处的TN和TP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其他取样位置呈现下降趋势,TN于90min后趋于稳定,TP于120min后趋于稳定,均显著低于初始浓度(P 0.05)。【结论】自由沉降对养殖废水中TSS、TN、TP、TAN、NO-2-N、NO-3-N有较好的沉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刺参胶原蛋白含量及一般营养成分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霞口、旅顺、蚆蛸岛、瓦房店、黑石礁、营城子海域分别选取12只刺参,并测定其干物质中胶原蛋白、粗蛋白、灰分、粗脂肪、总糖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养殖刺参(营城子、黑石礁和瓦房店海域)的胶原蛋白、粗蛋白、灰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野生刺参(旅顺、蚆蛸岛和西霞口海域)(P0.05);养殖刺参的总脂肪酸T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DHA和EPA的平均质量分数(4 709.26、2 062.43、94.79 mg/kg)显著高于野生刺参(4 487.03、1 692.31、72.49 mg/kg)(P0.05)。养殖刺参中,营城子刺参(池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及DHA和EPA含量(1 522.87、2 180.94、148.60 mg/kg)显著高于瓦房店刺参(1 366.65、2 001.43、51.37mg/kg)及黑石礁刺参(1 335.37、2 001.92、84.39 mg/kg)(P0.05)。【结论】在一般营养成分组成上,养殖刺参略优于野生刺参,营城子池塘养殖刺参的优于瓦房店池塘养殖刺参及黑石礁室内养殖刺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