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2010年8月10日12:00至8月12日12:00在呼兰地区连续48h观测得到的移动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数据,讨论了该移动雷达在两个方面的应用情况:一是根据移动雷达观测150km范围内得到的回波进行全方位跟踪、识别;二是对该移动雷达观测结果在强度场、速度场以及回波高度、回波位置与距离30km的C波段3...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TREC算法在奥帆赛测试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凡  孙贞  孙琪  徐芬  宋志龙 《气象科学》2009,29(3):408-413
基于青岛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计算TREC数据,并对TREC数据的质量控制进行设置,以剔出杂波引起的孤立TREC数据,根据TREC法得到的回波移动进行雷达回波移动外推。给青岛奥运会帆船赛测试赛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并详细分析了2006年8月26日的一次强天气过程,利用TREC法得到的回波移动产品对该过程从回波移动方向上进行了分析,并用PUP产品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TREC算法对于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移动趋势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它能大致反映出3km高度的水平流场运动方向和速度。通过分析还发现,该算法对于预报强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的移动,进行雷暴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明祥 《气象》1985,11(2):28-28
雷达回波移速快慢,对于某地区降水时间的预报以及估算降水量的大小,关系甚大,所以移速的测定要力求准确。 目前台站测定雷达回波移速的主要方法有:①根据经验估测,②由回波移动的距离和时间,根据公式V=S/t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杨松福  汪德  郑芬 《贵州气象》2006,30(1):18-20
通过对强对流天气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到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高,达6~8Km,而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强回波高度仅3~4Km;冰雹、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大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或停滞。冰雹、雷雨大风和暴雨天气的产生与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或辐合流场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傅立叶相位技术在雷达回波移动矢量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傅立叶相位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雷达体扫资料的回波移动矢量、移动路径计算和临近预报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对两个相邻时刻的雷达体扫回波资料分别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两个雷达回波的相位差,再计算出回波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速度。利用X波段多普勒多偏振雷达在吉林省获得的雷达资料对本算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给出雷达回波内更加精细的回波移动矢量结构,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不同类型回波的中小尺度系统移动特征,对雷达回波移动路径有较好的追踪和临近预报能力。对一次飑线过程的计算结果显示,飑线上的强回波区移速移向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6.
黔西南州冰雹与暴雨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兴义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两年来,观测到多次冰雹、暴雨天气过程,对其中几次典型个例作分析得出兴义地区冰雹与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冰雹回波强中心高度高,达8Km以上,暴雨回波强中心高度在7Km以下;通过对回波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马振骅  杨平  孙明忠 《大气科学》1981,5(3):332-339
在雷达观测强风暴移动的过程中,屏幕上看到的风暴回波的形态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的原因包含有风暴本身结构随时间的演变,以及雷达探测性能中与距离有关的因素。为了单独考察后者的影响,可以计算某些不同距离上固定云模式的回波图象。Atlas等曾给出了二维轴对称降水模式在近距离上的回波图象。他们的计算忽略了波束宽度的影响,但考虑了雨的衰减和距离衰减的影响,得到了蝴蝶形的回波图象模  相似文献   

8.
鄂东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家国  王平  吴涛 《气象科学》2010,30(2):239-244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网资料,计算了逐分钟地面散度场,并将散度场等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叠加形成综合分析场,对2007年7月27日鄂东地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形辐合线对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触发和加强起到重要作用。MCS发生发展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相继有两个弓状回波形成。第一个弓状回波在速度图上因弓状回波移动方向与雷达波束有较大夹角后部入流急流特征不明显,但强度图上有弱回波通道特征;第二个弓状回波沿雷达径向移动,后部入流急流特征明显。武汉地区灾害性雷雨大风是一个强盛的多单体风暴所产生的系列下击暴流造成的,它位于第二弓状回波向前突出的位置。系列下击暴流发生期间,地面附近强辐散峰值与多单体风暴强回波高度显著下降的时间和位置基本一致。除弓状回波特征、后部入流急流、中层速度辐合及回波重心高度下降等特征外,弱回波通道、风暴相对速度图上沿雷达波束方向的正负速度对等也是下击暴流发生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庆阳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新一代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基本数据产品和物理量产品,分析了庆阳市2005年5月30日强冰雹过程和7月1~2日连续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强度、速度、云顶高度、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特征,并将2次过程的雷达产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连续性暴雨回波反射率因子差异大,冰雹回波发展移动快,达50 km/h,中心强度超过50 dBZ;回波移动前沿梯度大,速度图上出现速度模糊,雷达探测出中气旋,云顶高度超过12 km;降雹前VIL出现跃增,中心超过20 kg/m2都有降雹。而连续暴雨强度只有25~35 dBZ,移速慢,零速度线分布有规律,能反映低空急流和冷暖气团移动规律,云顶高度低,仅为5~8 km,降水过程中VIL变化小。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1.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沙尘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3830型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研究了2002年3月20日发生在从我国西部一直延伸至黑龙江省的沙尘暴、浮尘天气过程。初步分析了沙尘暴在PPI(平面位置显示器)和RHI(距离高度显示器)上的特征,如沙尘暴的高度、厚度、浓度、移动特点、速度场分布以及垂直风速分布等特点。为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沙尘暴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次强风暴天气闪电定位资料与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3年6月19日河南一次强风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和714CD雷达资料,利用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强度回波之间存在如下关系:闪电发生频数、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在时间序列上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雷达回波发展的不同阶段,闪电发生的位置与雷达强回波位置有时相同,有时偏离,有时甚至无闪电发生;雷达回波速度场分析表明:在低层存在不利于对流发展的环境风场特征时,雷达降水回波在向测站移动的过程中趋于消散,闪电频数也随着减少;在降水回波速度辐合区,对应闪电活动频繁,这对于雷暴天气闪电短时预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雷夕 《气象》1976,2(7):24-25
气象雷达是利用雨滴、云滴、冰晶和雪花等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来探测目标物方向和距离的一种工具。降雹云在雷达显示器上的特征,如雹云的回波形状、高度、强度和回波移动等,轮廓清晰、大而明亮、结构紧密、垂直发展较高并常带有孔洞或“V”形回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定量研究了气象雷达中频衰减对接收机实际灵敏度和回波功率绝对值的影响,指出气象雷达接收机实际灵敏度随背景噪声功率的大小而变。具体分析了在中频或视频部分进行距离归一化的精度及其实用范围,提出一种在中频或视频部分没置增益时间控制电路(STC)的新没想。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初期,就开始用雷达跟踪小降水区域的移动(例见Ligda和Mayhew,1954;Tatehira等,1976;Parsons和Hobbs,1983)。遗憾的是,雷达回波的移动可能与某些气层的风速有关。因此,必须仔细研究雷达回波移动与特定高度风速的关系。 Bond等(1981)研究了1979年法斯特尼(Fastnet)快艇赛时小阵性降水移动速度和其它强风事件。他们发现,在这种强风袭击的海岸地区,雷达回波很好地显示了地面阵风峰值。在讨论了这些测值的实用可能后,他们的结论是,欲从阵性降水求出可靠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夏季雷暴的雷达雷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付志康  徐芬  顾松山 《气象科学》2010,30(6):841-845
通过对2009年发生在南京的6次雷暴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VWP产品、垂直速度等雷达产品和探空资料等常规气象产品以及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VWP产品对雷暴过程中大气的湿度条件有较好的指示作用,ND区的初始破坏时间往往早于雷暴中闪电的发生时间。闪电主要发生在雷达最大回波顶高度突破9 km之后,并且最大回波顶高度较闪电峰值有约12 min的提前量。雷达平均垂直速度图中出现强上升中心后的短时间内闪电将会突然增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29  
通过近 2年的观测 ,收集了一些新的、不同类型的强天气个例的回波资料。对其中典型个例的分析可以得到北京地区的一些强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 ,达 1 2km ,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 7km ;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 ,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 ,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地形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强度、回波速度等产品来判断分析,得出牡丹江地区此次局部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具有移动速度缓慢、高度高、中心强度强、速度场上有明显的逆风区结构、垂直风切变明显等特征,利用这些回波特征是判断此次局地短时暴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济南市的S波段天气雷达与泰山山顶处的C波段雷达相距67 km。为了定量分析两部雷达扫描观测的回波强度在不同个例中的差异程度,从2007—2010年两部雷达观测中选出10次有明显回波的个例,对3个高度的CAPPI及相同观测区域的格点化回波强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次个例的整体对比中,两部雷达在3个高度(2、3、4 km)的CAPPI回波强度资料的概率密度有较好的相似性;两部雷达回波强度均值随着选取高度增加而增大,每个高度上S波段均值较C波段大2 dBz左右。其中,6次降雨个例3 km的CAPPI资料对比中,一次平均强度小于30 dBz的降水过程,且强回波所占比例较小,C波段雷达衰减小,两部雷达测量回波强度一致性最好;其余5次过程中,S波段雷达测量的平均回波强度值均在30 dBz以上,且强回波所占比例较多,C波段由于衰减等原因,两部雷达的测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对2005年7月13日镇赉县宝山村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及7月14日镇赉本站出现的暴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回波高度高,可达12km,暴雨过程回波高度仅9km;冰雹、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快,而局地暴雨的雷达回波移动速度缓慢。通过对多普勒径向速度图的分析,可以得出冰雹、雷雨大风与暴雨的动力结构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