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研究了新疆地区的二迭纪地层及其所含的植物化石后,发现对新疆二迭纪的古植物地理分区,以及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区系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新疆北部地区(即北疆的准格尔、吐鲁番二个盆地)二迭纪的植物基本上属“安加拉”型,即与苏联库兹涅茨盆地的库兹涅茨植物群(也称“安加拉”植物群)相类似,但其中也有不少与华夏植物混生的情况出现。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则是以华夏植物为主,在北缘亦有典型的安加拉型分子。总之,新疆地区在研究安加拉植物区系与华夏区系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及独特的地理上的价值。笔者于1977年3月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北方地槽地质会议期间,在会上粗略介绍了有关新疆二迭纪植物的区系问题,现整理成文,错误和不成熟之处难免,望批评指正。对提供资料和化石的新疆石油局、地质局、156煤田地质勘探队等单位和有关人士,笔者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2.
西藏二叠纪植物古地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孙克勤 《地质论评》2008,54(3):289-295
本文就西藏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在植物群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区古植物地理分区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它在植物古地理再造方面的意义。依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将西藏地区划分为藏南、藏中和藏北3个古植物地理分区,即藏南(喜马拉雅区)冈瓦纳北部边缘植物地理区、藏中(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华夏—冈瓦纳植物地理过渡区和藏北(唐古拉区)华夏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二叠纪植物群与地层分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二叠纪分布着安格拉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三个植物在地地层中的分布是受古地理模式控制的,安格拉植物群沿北部边缘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展布;冈瓦纳植物群仅见于喜马拉雅地层区;华夏植物物群分布在华北地层区和华南地层区。三个植物群常混生有欧美植物群的分子。在植物群与地层分区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二叠纪植物群古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点滴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内二叠纪植物地理区,据李星学先生的划分,可分为安加拉区(混合区)和华夏区。鉴于区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显示出的地质环境,各地质时期的生物群在不同生物地理区中,常有混生情况。一、二叠纪植物的发育与分布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基本上以辉发河——富尔河——古洞河深大断裂为界,吉林省二叠纪植物化石特征显示其明显的差异。深大断裂以北属天山——兴安岭大地槽,所产的植物基本上属安加拉植物群、混有华夏植物群及欧美式植物群,属安加拉植物区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6.
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克勤 《地学前缘》2002,9(3):73-84
文中研究的焦点是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 ,并论证了石炭纪和二叠纪的古植物地理再造。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华夏植物区和欧美植物区皆位于具热带气候的赤道区 ,在类似的气候条件下 ,这两个地区的一些植物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此外 ,华夏植物群含有一些与欧美植物群共有的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的关系比较密切。尽管华夏植物群具有相当数量的分子是与欧美植物群所共有的 ,但是在大羽羊齿类植物中 ,在种级上两者并没有相同的成分。华夏植物群是以热带雨林气候为特征。在二叠纪 ,华夏区的气候比欧美区的气候更为湿润。华夏植物群的分子不同于安加拉植物群的分子 ;此外 ,安加拉植物群代表了温带气候条件。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冈瓦纳植物群分布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不同于分布于北半球低纬度的华夏植物群的组成分子 ;因此 ,这两个植物群没有必然联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 ,在北半球华夏植物群与欧美植物群的一些植物在形态上的相似性以及在南半球 (西藏、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新几内亚和伊拉克 )一些华夏型分子的分布可以是起因于类似的气候条件、大陆位置、板块运动、洋流作用、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华夏植物群与其同期植物群的差异反映了植物群成分、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和陆地生态系在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安加拉植物群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黄本宏  丁秋红 《地球学报》1998,19(1):97-104
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移至对方地区形成混生现象,这与地质构造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华夏古陆沿天山、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导致古海洋闭合和山脉隆升,板块的碰撞为华夏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两者之间提供了"混生"的条件。来自这两个植物群的少数混生分子出现在本区的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于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与联合,从而使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对接,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分布模式可以归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板块运动、气候分异、环境变化、植物迁移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张泓 《地质论评》1988,34(4):343-350
本文讨论了安加拉古陆外围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特征。认为属性不同的混生植物群是由于中朝板块和东欧板块在晚古生代的不同时期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联合板块对接、拼合,其间的晚古生代海洋盆地封闭,古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使得处于较高纬度的安加拉植物群与热带、亚热带的欧美、华夏植物群相互交融、渗透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形成于晚石炭—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主要发育在东亚,范围是中国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以及印度支那等陆块。根据这些陆块的缝合时代以及陆块内石炭—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发育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陆块在石炭纪之前已聚合成一个大型陆块,本文将这个以华夏植物群为特征的大型陆块称为华夏大陆。该大陆位于安加拉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特提斯洋中,并将其分为南、北两支。二叠纪晚期,华夏大陆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末期,华夏大陆与安加拉大陆碰撞,形成天山—北山—内蒙古特提斯洋北支缝合带。早三叠世末期,由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的西藏和缅泰陆片向北漂移,与华夏大陆西南边缘碰撞,形成昆仑—三江古特提斯洋南支缝合带。至此,华夏大陆成为劳亚大陆东南边缘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克勤 《地学前缘》1997,4(3):129-13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和晚石炭世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恨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oepidodendron,Archaeosigil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新疆北部二叠纪植物化石的研究工作由来已久。1934年,斯行健研究“芨芨槽系”的台木属新种后认为,该化石年轮明显,可能和苏联的库兹涅茨克植物群有亲缘关系。随着生产的蓬勃发展,不少二叠纪植物化石经李星学、潘钟祥等鉴定,确定了安加拉区系晚二叠世植物群在新疆北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炭—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晚古生代气候演化趋向的分析,探讨了新疆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植物地理分区在早石炭世晚期末—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随着温带气候区的逐渐扩大,安加拉区植物在新疆自北向南逐渐推移,至晚二叠世中—晚期到达北塔里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南准噶尔、伊犁等地受欧洲东移的干旱气流的影响,有欧美型松柏类混生。塔里木为特提斯生物大区的一部分,植物主要为欧美-华夏区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范围内,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可以划分为五个植物群,即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的全球性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flora)和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威斯发期和斯蒂芬期)至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具有全球一致性,以Lepidodendropsis,Sub lepidodendron,Archaeosigilaria,Archaeocalamites,Cardiopteridium,Rhodeopteridium,Rha copteris,Adiantites,Triphylopteris等为特征。拟鳞木植物群逐渐从泥盆纪植物群分离出来,繁盛于早石炭世早期,绝灭于早石炭世末期。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转换期,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导致早石炭世拟鳞木植物群典型分子的绝灭和晚石炭世植物群先驱分子的出现。因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冈瓦纳植物群衍生于早石炭世全球一致性拟鳞木植物群,但它们各自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北缘晚二叠世外区植物入侵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里木北缘二叠纪植物可划分为Autunia-Conferta组合,CalliPteris-Comia—In-iopteris组合,Callipteris-Schizoneura组合。晚二叠世发生了准噶尔区安加拉植物入侵塔里木区事件。在我国北方这是一次普遍的植物事件。早二叠世在塔里木发育的欧美—华夏型植物绝灭。安加拉植物入侵的重要因素,除了陆表海闭合外,还有气候的变化。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暖流对塔里木已无直接影响,温带气候影响增加,同时气候转向干旱。大多数欧美—华夏型植物不能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而温带气候对安加拉区植物是适宜的。因此如有干旱转向潮湿的间隙,就有安加拉植物的繁衍,并占领了欧美—华夏植物原来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朱怀诚 《地球学报》2001,22(1):67-72
塔里木板块二叠纪的构造演化导致板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和古环境的演变(包括气候条件的改变),相应地塔里木板块的植物群在区系性质方面发生了重要变更。该板块二叠纪植物群演替历史分为3个演化阶段:①欧美植物群阶段(阿赛尔期-罗德期);②欧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阶段(沃德期-吴家坪期)早期;③安加拉植物群阶段(吴家坪期中晚期-长兴期)。  相似文献   

18.
西藏拉萨地块乐平统以海相与陆相沉积并存为特征。海相乐平统含复体珊瑚Waagenophyllum、■类Reichelina和有孔虫Colaniella。陆相乐平统含两类植物群,一类发育于措勤盆地中北部地区,为舌羊齿植物群分子Glossopteris、Noeggerathiopsis、Phyllotheca和华夏植物群分子Pecopteris、Sphenopteris共生的混生植物群;另一类主要发现于改则县下岗江和昂仁县贡久布地区,以Lepidophylloides、Paracalamites、Pecopteris等华夏植物群分子为主。根据沉积层序分析,拉萨地块乐平世时表现为整体上升。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带的乐平统以产有冈瓦纳型Glossopteris植物群、冷水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和腕足动物群为特征,并且从曲布组到曲布日嘎组表现为海进的沉积序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特提斯带乐平世在植物群、动物群以及沉积层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拉萨地块在晚二叠世已基本脱离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延边地区二叠纪的三类植物群与古陆缘再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玉鲸  刘爱 《吉林地质》1999,18(1):1-12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存在着开山屯、解放村、青沟子等二处不同类型的植物群、前者属华夏植物群,中间为华夏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后者则是安 拉植物群,反映出和龙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佳木斯地块东南部陆缘活带达三者鼎足而立的古地理展布格局。阐明这三类不同植物群的古植物地理区的属性,不仅藉以证明上三地块间各自陆缘活动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且将为解决延边地区争论至今的二  相似文献   

20.
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勤  刘俊  刘旭阳  李录 《地质论评》2010,56(3):305-311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