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配合饲料养殖九孔鲍稚鲍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沛  蔡惠农 《台湾海峡》1998,17(A12):125-128
本文报道了人工配合饲料养殖九孔鲍稚鲍的效果。在台湾式池子养殖试验中,鲍的生长速度达到197μm/d,放养密度为2800只/m^2。在日本式的平面流水式养殖中,生长速度为104μm/d,江蓠对照组为48μm/d,江蓠组的相对生长指数仅为人工配合饲料组的46%。实验证明人工配合饲料能够促进九孔鲍稚鲍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鲍的杂交育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鲍的人工育苗与养殖,在我国已有近20a的历史。由于多年来忽视种质改良,始终采用我国自繁自养的鲍做亲鲍,使亲缘关系越来越近,易造成种质退化,其后代抗逆性较差,剥离后大量死亡。结果,导致许多鲍育苗单位连年出现亏损或倒闭。为此,作者于1998年引进日本的虾夷盘鲍(Haliotisgiganteadiscus)与中国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discushanai)进行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材料1.1育苗主要设施山东寻山水产集团公司育苗场位于桑沟湾北畔。共有鲍育苗池200个,共1400m…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试验方法探讨了精子密度对皱纹盘鲍卵的受精率及受精卵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卵的密度为1—100个/毫升的条件下,精子密度在10万—100万个/毫升时受精率较高,低于1万个/毫升则受精率偏低,高于100万个/毫升部分卵脱膜畸形。精子密度在10万—100万个/毫升范围内受精率随精子密度的增大而稍有提高。精、卵密度较大时,采取及时、充分洗卵的方法有利于降低受精卵的脱膜畸形率及提高卵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皱纹盘鲍稚鲍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用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温度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稚鲍摄食与生长的影响,试验于1986年11月—1987年12月分两批四次进行。结果表明:稚鲍摄食与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22℃,最适水温为20℃左右;当水温高于20℃时,稚鲍的摄食量与生长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至26℃可减少约50%;当水温低于20℃时,稚鲍的摄食量与生长量随水温的下降而减少,10℃时可减少约50%,7℃时减少80—90%;至4℃时,稚鲍基本停止摄食与生长。与成鲍相比,稚鲍的摄食与生长适温范围稍狭窄些。  相似文献   

5.
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于1998~1999年在福建厦门和东山两地养殖场,对我国主要养殖鲍即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皱♂×杂♀的受精率为3.5%~15.0%,平均7.6%。皱♀×杂♂的受精率为1.5%~4.0%,平均2.8%。杂交成功的受精卵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均正常。杂色鲍×盘鲍杂交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杂色鲍×皱纹盘鲍,无论哪个组合杂色鲍作为雌性亲本的杂交受精率均比反交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稚鲍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纤毛虫类同双壳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Richard-son1938年在牡蛎中发现了寄生的纤毛虫[1],并定名为Ancistrocoma pelseneeri,它主要寄生在双壳类的鳃上皮和触角器官中。直到1993年,SusanM.Bower在牡蛎中又发现了一种寄生虫,并确定为一新种纤毛虫(Stegotricha enterikos gennov,spnov,),它广泛存在于加拿大哥伦比亚沿海的牡蛎的消化腺中,一年四季平均感染率达73%,春天感染率偏高。由于该寄生虫体外培养还未成功,其感染途径未知,预…  相似文献   

7.
不同蛋白源铒料对虹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潮间带网箱养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从1993年5月~1994年10月开展潮间带网箱鲍的试验,在选好的岩礁区筑坝建池,防止落潮后网箱干露,利于鲍鱼度夏和越冬,利用网箱养鲍,便于管理,并可防止鲍鱼外逃及敌害生物侵入,苗种壳高2厘米以上,以提高其成活率;放养密度;壳高4厘米以前,每平方米200~300只,壳高4厘米以后,每平方米50~100只,可利于鲍鱼生长;饵料以海带,裙带菜为主,水温低于8℃时,很少投铒,水温8~15℃,每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的化学诱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严正凛  江宏  李丕廉  方少华  张跃军 《台湾海峡》1999,18(3):337-341,T001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化学药物法(CB、咖啡因以及高PH高钙溶液)休克杂色鲍和九孔鲍受粗卵诱导产生三倍体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用CB诱导杂色鲍,三倍体诱导率高达59.0 ̄76.2%;用咖啡因诱导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导率低,分别为30 ̄20%。本就它们在诱导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的冷休克诱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严正凛  江宏 《海洋通报》1997,16(6):20-26
  相似文献   

11.
养鲍自污染水净化处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孔石变异lva pertusa、活性炭纤维(ACF)和二氯异氰尿酸钠(NaDDT)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产生的自污染水进行化,并用于饲养幼鲍。结果表明,孔石莼变异株能有效地吸收地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水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而活性炭纤维对污水中的CODMn和细菌的吸附率分别达82%和99.98%,经孔石莼变异株处理后的养鲍污水与未处理的养鲍污水对幼鲍生  相似文献   

12.
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间带进行垒石蒙网养鲍试验,4个岩礁区共设置136个石垛,放养壳长1.3 ̄3.0厘米的鲍55.1万只,经18个月养殖,共产商品鲍19.254吨,平均亩产1397.8公斤,平均壳长6.81厘米,成活率89.6%,实现产值693.144万元,利润352.81万元。该成果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13.
鲍人工饲料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鲍人工饲料研究与生产应用的水平与现状,对配合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要求、添加剂与粘合剂等亦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4.
鲍人工饮料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纱平  聂宗庆 《台湾海峡》1996,15(A00):16-2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鲍人工饲料研究与生产应用与现状,对配合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要求、添加剂与粘合剂等亦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5.
刺松藻(Codium fragile)喂养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利用大型底栖绿藻刺松藻在夏、秋季高水温期进行了鲍的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刺松藻的饵料效果优于海带和裙带菜,是鲍的一种优质天然饵料。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夏、秋季高水温期鲍缺优质饵料的困难,对加速鲍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温 2 0℃条件下 ,选用 6种方式进行稚鲍剥离对比实验。电剥离方式在剥离效率、稚鲍存活率 (长、短期 )及生长速度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混合气体处理与升温刺激的剥离效果最差 ,其余 3种方式 (酒精、氨基甲酸乙酯、乙基氨基香酸麻醉 )没有显著差异。对不同规格稚鲍剥离实验结果表明 ,8mm以下稚鲍选用高强度电剥离 ( 0 .5~ 0 .7V/ cm)方式为最佳 ;8~ 10 mm稚鲍选用中强度 ( 0 .3~ 0 .4 V/ cm) ;12 mm以上稚鲍可使用低强度电剥离 ( 0 .1~ 0 .2 V/ cm)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E对皱纹盘鲍幼鲍生长、存活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于1997年5月在山东荣成石岛鲍珍品养殖场采集幼鲍,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幼鲍维生素E(VE)营养需要的研究。以酷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通过用不同浓度VE的饲料(E1-E7七个实验组),即在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50、100、200mgVE来饲喂幼鲍(平均体重为220-240mg)103天。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的VE具有促进幼鲍生长的作用;幼鲍软体部水分和脂肪含量不受饲料中VE添加水平的影响,然而饲料中VE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软体部蛋白质含量;贝壳中灰分和钙、磷含量不受VE添加水平的影响。以增重和蛋白质增量为指标,皱纹盘鲍幼鲍饲料中VE的适宜含量为5-10mg/100g饲料。  相似文献   

18.
鲍育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I.福尔马林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育苗期间,幼鲍用福尔马林药浴,对原生动物、线虫、桡足类等引起的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当浓度为5 ̄20g/m^3,浸浴6 ̄12h能杀死附着板上的原生动物、线虫和部分桡足类,同时也有强的杀菌作用,而对幼鲍及饵料硅藻的发育和活力均没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鲍类微生物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类微生物性病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及真菌性疾病。本文就鲍类微生物病害的病原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的诊断防治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鲍类的病害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