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泽西巴斯里弗白垩纪—第三纪界面喷发层(大洋钻探计划174AX航次)RKOlson等墨西哥湾海岸平原K—T界面地层剖面以两种沉积为特征:球粒层和含有异地碎屑的深水硅质碎屑层。球粒层被认为是火流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地区撞击时的喷射沉降物。硅质...  相似文献   

2.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 ,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 :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麦斯特里希特末期和丹麦早期 ,Laramide造出运动和SierraMadreOriental将细粒碎屑物质输送到墨西哥海盆东北部。坦皮科—米桑特拉海盆K—T界面碎屑沉积显示白垩系上统门德斯组近海泥灰岩和下第三系下统韦拉斯科组互层。此单元上方为年…  相似文献   

3.
契克苏卢博白垩纪末期陨石撞击对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K—T界面沉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陨击诱发的海啸和广泛的重力流作用使得K—T界面沉积物具有被侵蚀、化石及不同年代岩层互相混合等特征。Bralower等(1998)称之为K—T界面“鸡尾”,并且提出可以将其用于分辨界面单元。本文提出的美国东南部滨外布莱克构造鼻K—T界面层序岩心和地震反射资料表明,陨击诱发的滑塌体出现在距契克苏卢博撞击现场1600km以外的区域。大洋钻探计划171B航次在布莱克构造鼻5个钻位1344~2670m深处钻孔取样,其中1049…  相似文献   

4.
估计乌拉尔山以西 ,欧洲东北部的俄罗斯的水合物中含天然气100×109m3(3.5TCF)。从Komi共和国Virkuta市附近的Kosyu -Rogov凹陷和Korataika凹陷北部约50口井中获得的岩心资料表明 ,在永久冻土带下有一厚度达150~400m的气体水合物带。上覆的永冻带厚度通常不超过300m。这些水合物的形成通常与更新世—现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有关。气体水合物带的现今温度为1~2℃ ,我们推断来自泥盆系—二叠系岩石中的含油气流体沿断层和裂缝运移、最终圈闭在永冻层下。我们估计含气体水合物的…  相似文献   

5.
1990年在北冰洋喀拉海亚马尔半岛的博瓦涅科夫油田开始了工业试生产.当钻探赛诺曼和泥欧克姆建造的生产层对,在下第三系-上白垩统隔水层中发生了天然气井喷事故.最强烈的天然气喷发出现在钻探井群No.69钻井6907—6910井探100—450m区段.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的真实性是普遍接受的 ,然而 ,对于其古环境和古海洋影响仍存在争议。在发现契克苏卢博撞击坑以前 ,K—T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被作为支持撞击假说的依据 ,此后被用于推测撞击事件对大陆风化作用的影响。根据生物地层学 ,87Sr/86Sr结果用于讨论有争议的高纬度地区 ,K—T后出现的白垩纪有孔虫的最佳解释是再沉积 ,而不是残存。然而 ,多项研究表明 ,此边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模式明显不同。为了更好地证明K—T边界海水 87Sr/86Sr的演化和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界面热力学理论方面证明了海上溢油分散剂主要是通过降低溢油与海水之间的界面张力(IFT),减少分散过程所需要的自由能以使溢油的分散易于实现。实验中测定了含有不同种类溢油分散剂的原油与模拟海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旋转滴法)、界面粘度(IFV,深槽法)及分散效果(回旋振荡法),表明对于本研究工作中使用的体系,较好的分散效果必须使IFT降低到10~(-1)mN·m~(-1)以下,而界面粘度对分散效果的影响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西南部,为一轴向为SE—NW的鼻状构造倾伏端,其中438块核三段Ⅲ11的A油区是砂岩储层的鼻状构造油藏。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现该油藏油水界面深度不一,因此,从油气成藏力学的角度,结合研究区的储层研究资料,对油水界面差异分布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储层物性、地层倾角及原油密度等因素,而双河油田438块核三段Ⅲ11的A油区各区域由于地层倾角及油水密度差相同,油柱高度即油水界面差异性分布主要受物性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的主要产油区,本次研究选取该区79口井共计261个原油样品的密度分析数据,剖析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原油密度以轻质油(140样品)和中质油(57样品)为主,含有少量凝析油(13样品)和重质油(51样品)。其中,轻—中质油在区内各个油田分布广泛;凝析油仅在惠州凹陷惠州26油田珠江组上段油层中分布;重质油主要分布在恩平凹陷、西江凹陷、惠州凹陷流花油田珠江组上段及其上覆地层,油藏埋深以2 000m为主,且现今油藏温度低于85℃。珠一坳陷所发现的凝析油主要为凹陷内浅湖—沼泽相烃源岩成熟阶段产物,其密度偏轻主要受油源所控制;轻—中质油密度主要受油源和成熟度控制,与浅湖—半深湖相原油、混源油及浅湖—沼泽相原油相比,半深—深湖相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随着原油成熟度增加,其密度降低趋势明显;重质油密度主要受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控制,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导致原油轻组分丧失,原油密度变大。本研究成果可为珠一坳陷不同区域、不同层析原油类型、油品特征、资源量计算及产能预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5月28日,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与美国圣太菲中国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发布消息,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新油田──番禹4—2油田。新油田由番禹4-2—1探井发现,初步估算地质储量为2000万t。这—发现证实了地质学家提出的在富油生油坳陷附近寻找“小而肥”油田的勘探思路的正确性。专家预测,番禹地区仍有大量有利构造,继续加快勘探,有望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建成继惠州、西江、陆丰、流花之后的第五个油田群。番禹4—2油田位于香港东南160km的南海15/34石油合同区块,水深90m作业者是美国圣太菲中国能源有限公司。15/34区块是圣…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胜海古2潜山古生界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海古2潜山是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北部一个断块型潜山。为分析潜山油藏储层特征、实现潜山高效勘探开发,对胜海古2潜山地层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储层发育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胜海古2潜山古生界储层主要为次生储集空间,包括晶间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等类型,其中裂缝是储层最重要的储集和渗流空间;胜海古2潜山储层主要发育在冶里—亮甲山组和凤山组;潜山顶部地层和断层附近地层是良好的储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风化淋滤作用(风化壳)、岩性特征和断裂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程度的3个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对埕岛油田以及渤海湾盆地潜山勘探开发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来看石油工业的发展.1981年世界石油价格曾达到每桶34美元的高峰,使全世界石油勘探和开发迅猛的发展,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入海上勘探.在37个海上产油国中,产油量增长最快的是墨西哥和印度.墨西哥1979年日产原油58900吨,1981年日产原油151,500吨,增长157.2%.我国在80年代初期已利用外资在南海、渤海、南黄海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勘探.由于七十年代石油价格猛涨,而使石油工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造成石油生产过剩,到1985年石油每桶28美元下降到9.5美元,1986年为14美元,1987年升至18美元,由于油价下跌,影响一些国家石油产量,仍以墨西哥为例,1986年产油1,234亿吨,比1985下降9.7%,1987年产油1,2095亿吨,比1986年下降19%多.而苏联原油产量比1985年增长3.4%达6.15亿吨,1987年其原油产量为6.14亿吨,比1986年略下降.我国石油保持增产趋势1986年比1985年增长3.8%达到1.295亿吨,1987年产油14,302亿吨,使我国原油产量仅次于苏联、美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而居世界第五  相似文献   

13.
运用族组分、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手段,总结了文昌13—1/2油田原油物性、母质类型及成熟度等地化特征,并分析了原油的来源。认为文昌13一1/2油田原油为典型的低硫、中高蜡陆相油源特征的正常成熟原油,推断原油主要来自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两次在水雷营、牛鼻嘴、船坞进行3昼夜的潮汐和海流观测,及在水雷营岸北进行了1a的波浪监测和对威海湾南部近岸水域水深、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威海湾内外的潮汐类型属不规则半日潮,潮差平均为1.35m,潮流流速偏小,最大流速在牛鼻嘴附近海域为37cm/s(流向94°),水雷营附近海域为18cm/s(流向78°),船坞附近海域为10cm/s(流向210°)。2.牛鼻嘴、水雷营和杨家湾3处附近海域50a一遇H1/10波高分别为4.6m,4.3m和3.9m,对应的周期均为T=8.6s。3.威海湾南部海底地形虽然坡度较陡,但变化趋势较平稳,近岸水域具有岩石浅滩,并有明暗礁石分布。基岩高度起伏比较大,最大相差30m左右。4.没有外部固定输沙源,局部海岸侵蚀后退系古老片麻岩,经风化侵蚀下来的物质其量甚微,对未来海港及航道不会构成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一油田又有新发现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勘探的我国南海北部湾涠12-1油田,最近在打油田生产井中又有新的发现。在3000多米地层处,发现了4层新油层,厚度约70m。据石油地质专家测算,该油田又可较大地增加原油地质储量。涠12-1油田在去年已被南海...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是我国原油、天然气重要产地。随着胜利油田陆上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主力油气构造区块逐步向滩海延伸的趋势。在滩海相继发现并投入开发了孤东、长堤、桩西、大王北和飞雁滩油田的同时,于1975年开始了海上地质勘探,1978年展开了海上钻井勘探。1989年发现了亿吨级的埕岛油田,1993年转入开发。目前滩海已形成接近年产800万吨原油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7.
海洋沉积物和上伏水的样品是在华盛顿州的三个航次和墨西哥西北海岸的两个航次中采集的。墨西哥边缘150~160m水深有一个明显的缺氧带。其溶解氘的浓度太低了,用常规方法检验不出来。相反,华盛顿边缘较低的缺氧带的氧浓度在800m降至20μm0l。海岸带彩色...  相似文献   

18.
大洋钻探计划165航次计划于1995年12月在加勒比海5个钻位进行钻探调查。这5个钻位是:开曼海岭、北尼加拉瓜高地的佩德罗海峡、尼加拉瓜高地低部、哥伦比亚海盆和卡里亚科海盆。20多年前,大洋钻探计划15航次调查证实,加勒比海海底沉积物保留了晚白垩纪低纬度大洋和气候变化的明显记录。近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契克苏卢博撞击坑和加勒比海范围k-T界面喷发沉积作用证据引起人们对该盆地沉积作用记录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9.
海洋对白垩纪—第三纪碰撞的振荡反应StevenD’Hondt等白垩纪—第三纪(K—T)碰撞对海洋和气候产生的长期影响鲜为人知,过去的研究往往用相隔很远的样品来估计海洋一气候系统碰撞前后的平均状态,其研究结果并未提供什么证据来说明长期的物理变化起因于K...  相似文献   

20.
海烧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83,7(5):47-47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东半岛沿岸海面经常发现漂浮的原油团块,其大小不等,小者如拳头,大者如桌面。1959年在威海—成山头间发现过上百斤的大油块,黑褐色、具可塑性、有油味,经取样鉴定为原油。这些油块多在刮偏北风时出现,风浪把它激荡在沿岸的沙滩或峭壁上,很引人注目。这些原油的来源一直受到地质工作者的关注。1975年国务院环保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