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75-1985年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长江河口河流和海洋水文泥沙等11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系统辨识和预报。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可以表述为三输入-三输出的CARMA一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预报,取得了与实测资料较一致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长江口南槽和北槽的地形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EOF)模型描述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的三个特征值所对应的三个特征函数说明了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大部分变化. 相似文献
3.
4.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的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交锋地带,除了涨,落急时段外,发现在转流时期泥沙也可能产生再悬浮,从而形成一个潮周期中出现3次或4次再悬浮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河口拦门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拦门沙常处在河流入海的咽喉部位 ,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也是河口水沙与河床作用最剧烈的地带 ,曾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河道突变 ,拦门沙因水浅给河流水运和海运事业的发展以及通海航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 ,由于拦门沙水域特殊的理化性质 ,使得其在河口地球化学过程和河口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对于河口拦门沙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对于国内在河口拦门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述。1拦门沙发育演变及形态特征拦门沙是河口中主要的地貌单元 ,从60年代以来 ,我国许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长江口南槽和北槽的地形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EOF)模型描述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的三个特征值所对应的三个特征函数说明了长江河口拦门沙的大部分变化。 相似文献
7.
8.
9.
椒江河口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0年洪季和1983年枯季对椒江河口两次9站同步大潮的水文泥沙观测,探讨盐淡水混合对口外拦门沙的作用,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表明,拦门沙年内洪淤枯冲的变化规律与河口“锋面”(全潮净流速为零的面)密切有关,而与近底层“滞流点”的关系不大。经拦门沙断面量测,证实了分析结果与实际量测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在长江河口北槽抛泥过程中,应用ASSM-Ⅰ型声学悬浮泥沙观测系统观测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走航式断面流速测量。研究发现:(1)泥沙浓度垂向分布形成至少三种结构类型,即上小下大的“L”型和指数型,上大下小的“漂浮”型;(2)受抛泥泥沙输移的影响,断面流场形成低流速区,或分布在水体表、中层,或贯穿整个水体,形成流速切变锋,它们的强度随抛泥泥沙输移扩散逐渐减弱;(3)在落潮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抛泥泥沙同时存在输移扩散和沉降过程。小潮型抛泥泥沙主要就近扩散和沉降,中潮和大潮型抛泥泥沙输移扩散范围较远。 相似文献
14.
15.
河口羽流是河口冲淡水在陆架中扩展的主要形式, 其扩展受到诸多动力与地形因素的影响, 口门拦门沙就是其中之一。以一个理想化的河口为例, 采用区域海洋模型(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 ROMS), 研究口门拦门沙对河口羽流扩展的影响, 具体包括拦门沙对羽流的出流状态、扩展范围以及远场区沿岸流淡水输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拦门沙增加了口门处的水体分层, 减小了羽流出流速度, 增大了羽流凸出体的半径, 减小了远场区沿岸流宽度, 并进而减少了沿岸流中的淡水输送。本项研究对地形因素对河口羽流的扩展研究以及陆源物质的向海输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休眠孢囊在甲藻生活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在沉积物中保留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能够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的综合记录。作者选择了长江口孢囊种类最多的一个站位 ( 1 2 2° 30 .64′E ,2 9° 0 .0 1′N) ,在 2 0 0 2年 1 1月、2 0 0 3年 2月和 5月采集了 3次样品 ,首次通过萌发试验对长江口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了研究 ,根据孢囊和藻类的形态学特征鉴定了其中的 2 8种。这 2 8种孢囊均出现在 2 0 0 2年 1 1月的样品中 ,2 0 0 3年 2月和 5月的样品中分别发现了 5种和 1 7种。 9种甲藻孢囊在中国沿海首次被记录 ,它们是Alexandriumsp .,Scrippsiellaramonii,S .sp .1 ,Protoperidiniumsp .1 ,P .sp .2 ,P .sp .3,Diplopsalopsisorbicu laris,Diplopsalislebourae,Gyrodiniumsp .,并发现了A .tamarense,A .catenella和Lingulo diniumpolyedra等 3种有毒甲藻的孢囊。Protoperidiniumspp .中除了P .americanum萌发孔都是六角形的 ,而作者记录的P .sp .3萌发孔是裂开状 ,是一个特殊的现象。S .trochoidea和A .tamarense是研究站位的优势种 ,在 2 0 0 2年 1 1月的样品中分别占到 2 9.5 %和 1 1 .4%。长江口A .tamarense孢囊的丰度由于萌发可能被低估。孢囊的密度与其它海区相比较大 ,部分反映了该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中控制吸附反应体系的pH,研究了长江河口现场悬浮颗粒物质对添加金属Cu、Pb、Zn和Cd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的增大使得金属在悬浮颗粒物质上的吸附百分率增大。在长江河口水体pH变化范围内,pH的变化对Cu和Pb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作用影响较小,而对Zn和Cd的影响则非常显著。根据固—液界面吸附模型,长江河口悬浮物质对Cu、Pb、Zn和Cd的吸附平衡常数(IgK)分别为—8.87、—6.51、—13.68和—13.65。长江河口特定的水化学环境和水、沙特征决定了金属Zn和Cd的环境行为显著受到pH变化的控制,而pH对Cu和Pb的影响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18.
河口拦门沙浅滩冲淤演变对于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辽河口拦门沙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实测地形资料缺乏的困境,对辽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演变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期辽河口拦门沙外缘整体呈侵蚀后退趋势,这主要与流域来沙减少有关;蛤蜊岗子滩和西滩都有向东淤涨的趋势,这与拦门沙外缘侵蚀的泥沙向上游搬运及局部河势变化产生的泥沙输移有关;辽河干流水道内江心洲不断向下游淤涨,对局部河势及拦门沙浅滩的演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南支河床质的运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口南支河床不同地貌单元上河床质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室内环形水槽试验和现场资料分析、验证,得出不同河床质的运动规律,然后在分析各家泥砂运动公式的基础上,得出适合于长江口南支河床质的运动表达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