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海洋沉积物中的主量元素和沉积物源区有密切关系,海洋沉积物中主量元素比值变化受古气候环境尤其是化学侵蚀强度的控制和影响,这些元素比值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化学侵蚀等因素的变化.南海ODP1144站位和MD01-2393站位柱样沉积物中相对较高的Al2O3/TiO2、K2O/TiO2、K2O/Na2O、Al2O3/Na2O比值代表了较强的化学侵蚀以及更为湿热的气候.南海沉积物主量元素比值的变化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可以作为化学侵蚀变化以及古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东北部STD235沉积柱状样品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及特征参数的分析,结合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探讨了STD235柱状样沉积物REE指示的物质来源及其纵向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 ka以来STD235站位的沉积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质来源,以陆源物质输入为主。通过与周边河流沉积物的对比分析发现,STD235柱状样沉积物REE上地壳标准化的配分模式及其特征参数分布与台湾东南部河流沉积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表明该站位陆源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东南部河流输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台西南河流沉积物对该站位也有所贡献,沉积物的搬运过程主要受到了北太平洋深海流及黑潮的影响。沉积物中REE和主量元素的纵向变化指示20 ka以来南海东北部下陆坡的沉积物源区在冰期时风化作用较弱,间冰期则相对增强。该变化与沉积物源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指示了20 ka以来台湾地区气候由相对冷干向暖湿转变,由此推测20 ka以来台湾岛和华南地区应该受相同环境因素的制约,东亚季风系统是控制该区域环境变化的主因。此外,在约16~13 ka BP的末次冰消期期间,STD235柱状样沉积物中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都指示了风化作用的逐渐增强,代表了该阶段沉积物源区逐渐向暖湿的气候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3.
岩心NEAP18K(52°46′N ,30°21′W,水深3275m)是从Charlie_Gibbs断裂带获得的。该断裂带位于向西流出冰岛盆地的北大西洋深水主体内部。岩心中浅成底栖有孔虫Cobicidoideswuellerstorfi和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的δ18O和δ13C组成变化已达到了1~2cm的分辨率。该岩心的冰携物历史是通过大于150μm沉积物组分中的大量有关冰携碎屑颗粒的变化重建的。作为CaCO3 百分比指标的沉积物亮度是用分光光度计在岩心下部以1cm为…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简要综述了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 3)气候—海平面变化特征及其沉积记录的研究进展.MIS3期间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时段的某些气候特征与现今十分类似.取自极地冰心、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在MIS3阶段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其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利用深海沉积物的氧同位素、珊瑚礁阶地、陆源碎屑沉积记录分析得出的MIS3古海平面高度偏差较大,主要认为在-50~-90 m之间波动,但也有研究表明MIS3海平面可达-15~-20 m.对MIS3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深入研究,有赖于全球范围内更多不同类型和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所提供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渤海南部调查的区域包括渤海湾南部沿岸和莱州湾。调查区沉积物的物质主要来源是黄河。这个区域,特别是黄河河口,历史资料很少。近来,黄薇文作了黄河口的一些重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及其在各地球化学相中的含量,但未测定重金属在该区域的堆积通量。本文主要讨论渤海南部沉积物中铜和锌的分布及它们在二个站的堆积通量。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岱海地区近千年气候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岱海湖泊岩心沉积物的有机碳及其同位素、碳酸盐含量、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介形类化石以及岩性特征,结合Pb-210测定的沉积速率,讨论了岱海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980~740aB.P.气候以暖湿为主,岱海为高湖面期;740~540ab.P.以冷湿气候为主;540~480aB.P.湖面急剧下降,以冷干气候为主;480~470aB.P.气候转温和,以温偏湿气候为主;370~220  相似文献   

7.
17940-2柱状样采自南海北部陆坡、东洋群岛东南水深1727m处,柱长1330cm。通过分析该柱4万年以来的介形虫化石群落,发现异地性浅水分子的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和气候转变期时明显呈现高值,而在相邻的两个转变期之间则偏低,尤其在冰后期气候平趋的整个全新世,异地性分子的堆积速率降到最低。这一变化与该孔中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与原地性介形虫堆积速率的变化截然不同。以上结果说明在古气候变化时期该海域陆坡表层沉积物的顺坡搬运作用明显增强,推测是因海平面变动激发所在站位上方浊流所至。本研究结果说明,异地性介形虫的堆积速率可能成为古气候变化的敏感信号。  相似文献   

8.
过去几年中 ,我们在北大西洋东部边缘两处即加利福尼亚湾的瓜伊马斯盆地和南加利福尼亚边缘的圣巴巴拉盆地进行了沉积物捕获的实验 ,这些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ENSO(ElNino_SouthernOscilla tion)计算沉积物生产和通量的季节性和年间变化。为了重建这些地区的ENSO的长期历史 ,该项目包括辨别和标定适用于沉积物记录的气候指标。在该研究区 ,我们评价了浮游有孔虫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特征如何很好地记录海平面的快速变化。瓜伊马斯盆地一年内海平面温度(SSTs)的变化为15℃(17~32℃),圣…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REE水平及深度分布的变化特征,以特征金属元素为指标对3个站位进行了沉积区划分,同时对REE与10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站分别为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大陆坡深海沉积区和碳酸盐沉积区,各站REE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但分布模式相似,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和Eu负异常,每个站各层REE分布模式线几乎重合;3个站沉积物中REE都与Ti、Zr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它金属元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3个站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陆源上地壳物质。结合测年资料,认为该海域3个站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物源变化很小,沉积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粤东柘林湾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柘林湾代表性水区柱状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历史演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除湾西北三百门(S2站)和湾中央大规模网箱渔排养殖区中心(S6站)外,其余各测站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氮(TOM)、凯氏氮(TKN)及各形态磷含量基本呈现"沉降-降解-堆积"三阶段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成岩作用的结果。S2、S6测站柱状沉积物中的多项氮磷指标,在表层10 cm以深不降反升与这两测站的高污染压力和弱水体交换能力导致的污染物快速堆积有关。底栖动物对沉积物垂直方向的扰动可能是各氮磷指标在沉降和降解阶段产生波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生物扰动对NH4 的垂直变化影响最大。自生磷(Au-P)与有机磷(OP)在表层以下随深度呈一定的镜像关系,与Au-P和OP在成岩过程中的相互转化有关。Au-P随深度的变化幅度比OP的大,表明磷在Au-P和OP之间的转移并不是磷再分配的唯一途径,其它形态的磷也可能参与磷的再分配,而两者在表层不呈镜像关系主要与微生物对两者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1.
周立君 《海洋地质前沿》2001,17(9):F003-F003
从加利福尼亚边缘的圣巴巴拉盆地(ODP893站位)和其他地方的ODP站位获取的详细的晚第四纪沉积记录为东北太平洋边缘引人注目的海洋学、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了证据 ,东北太平洋在过去60~80ka与全球气候变化一致。在893站位 ,高沉积速率(MIS6以来>120cm/ka ;全新世为150cm/ka)为理解气候机制和近十年尺度的连续波动提供了可能。微体生物组合和18O表明海面温度在近70a中变暖达4~8°C。温盐循环的相应变化改变了沉积环境的中层水特征。在温暖时期 ,不考虑底栖动物扰动的影响 ,圣巴巴拉盆地…  相似文献   

12.
刘超  李超  孟莎  刘淑君  周斌 《海岸工程》2022,41(1):79-86
分析了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d和Cr)含量及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此5种元素含量均未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类标准.Cu、Pb、Cd、Cr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高值出现在站位4和站位11,Zn的分布特征不同,质量分数变化很大,存在明显的高值...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QC2孔磁化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南黄海QC2孔岩芯沉积物实测的磁化率数据的分析表明,磁化率的变化与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基本反映了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即气候处于暖温期时,磁化率相对增加,而气候处于寒冷期时,磁化率相对降低。磁化率的变化,不仅反映气候变化总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气候变化的许多细节,由此为分析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盆地典型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将剖面划分为四个沉积相:顶部马兰黄土堆积,上、下湖泊相和中部河流相。以15cm为间距,系统采集了1674块样品,进行质量磁化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沉积相,尤其是与沉积物的粒度相关。一般规律是滨浅湖相粉砂、粘土质粉砂的磁化率值大,而深湖相、半深湖相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的磁化率值较低。磁化率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的变化,磁化率高峰可能反映了干燥的气候环境,而低谷则可能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沉积相和磁化率变化曲线相结合,将剖面分为7个对比层,初步讨论了1MaB.P.以来,盆地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演化阶段:早期扩张期,中期收缩期,晚期扩张到收缩期。并通过剖面间的对比,初步认为剖面所含石器层的年龄大约在1Ma.B.P.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6.
以2011年6月和8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和间隙水中溶解硅(DSi)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生物硅的循环和保存。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较低,且均小于1%。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范围为0.34%~0.52%。C3、D1站位柱状沉积物中BSi的记录主要是由早期成岩过程控制,33#站位的分布特征主要是由水动力等变化控制。沉积物间隙水中DSi的浓度范围为101.6~263.9 μmol/L,低于纯BSi的溶解度;间隙水的pH值越大,沉积物的含水率越低,还原性越强,间隙水中DSi的含量越高。3站位生物硅的埋藏效率均较高,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潜在的硅的汇。沉积通量的分布与沉积速率和埋藏效率的分布一致,均有近岸高于远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青岛灵山湾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参数高光谱定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不仅是研究现代海岸动态和变迁的参照,也是评价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本文以灵山湾潮间带野外实地采集潮滩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实时光谱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光谱用于粒度参数识别的能力。针对高光谱信息提取的困难,对光谱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沉积物粒度参数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了利用表层沉积物反射光谱特性进行沉积物特征定量反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定量预测是可行的,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其快速、准确的优点为测定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潮间带变化监测和预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中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孢粉组合及全新世下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淑名 《海洋科学》1979,3(4):26-31
海洋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粉,而对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映的植被气候演替进行分析究,不仅可为海洋沉积物地的年代、划分、对此和恢复地理环境提供依据,而且还为海平面变化、陆绿侵蚀强、海盆物质来源及其搬运等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唐荣  冯秀丽  冯利  肖晓  刘爽 《海洋学报》2021,43(8):54-65
通过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南部海域TS6岩芯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黏土矿物组合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19 ka (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物物质来源、输运机制及物源变化特征。物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台湾河流是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源区,其中台湾西部河流较东部河流贡献更大,珠江也为研究区输送了部分沉积物。由于各源区物质主要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推测研究区沉积物黏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台湾河流提供,高岭石主要由珠江提供,含量较少的蒙脱石由东南部的吕宋岛提供。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量受控于海平面变化而逐渐减少,黏土矿物组合反映的物源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和洋流变化,还可能叠加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海洋四号"调查船,HY4-871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CC29站取得的短柱状样,研究了沉积物岸性变化特征,分析讨论了元素在沉积物固液两相间的迁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短暂的地史时期内,CC29站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都有变化.沉积物由过去的以陆源和火山源为主演变到现在的以陆源和生物源为主.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变化是引起CC29站沉积物主要化学组分变化的重要原因;间隙水元素浓度的变化除与沉积环境有关外,还主要受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