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李祥辉  曾允孕 《沉积学报》1999,17(3):339-344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个层序组、8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SS2 层序组的各层序( S4 ~ S7)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TST中,SS3 层序组的各层序( S8 ~ S11) 混积作用则集中于SMT/ LST及早期 TST, HST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SS2 到 SS3,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SS2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SS3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相似文献   

2.
扬子西缘龙门山山前带泥盆纪发育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的沉积体系,这套混积沉积体系中可识别出2个层序组、8个混积层序.研究表明,SS2层序组的各层序(S4~S7)混积作用主要产生于TST中,SS3层序组的各层序(S8~S11)混积作用则集中于SMT/LST及早期TST,HST普遍不发育混积作用;从SS2到SS3,混积类型由泥质陆棚背景的混积Ⅰ型向砂灰质混积Ⅱ型转变,混积作用从间断和原地混合到相的混合变化;SS2各层序具有持续缓慢海侵-相对快速海退特点,总体表现出较长期的构造活跃-较短期稳定样式,SS3各层序则具相对快速海侵-持续缓慢海退结构,总体构造活跃样式为四个活跃-稳定叠加的跳跃式.  相似文献   

3.
中扬子区中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扬子区中二叠统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特点,分析了层序样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中扬子区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PSQ2—PSQ7),平均延时约1.7myr。海侵体系域为向岸退积的复合体,颜色普遍较深;高位体系域为向海进积的复合体,颜色相对较浅。总体上以H型样式为主,T型样式和TH型样式数量相当,反映中二叠世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沉积特点,并且海侵海退幅度不大,水体中等。二级层序体系域和三级层序体系域南北向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混积相和混积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依据实测剖面资料和薄片鉴定结果,将龙门山下泥盆统甘溪组谢家湾段确定为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Ⅱ型混积层序,其Ⅰ型混积类型的形成机理包括间断式和原地式两种混积形式,以风暴流所致的间断式混积为主。相关的混积相可划分为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和碳酸盐混积陆棚三种混积相类型,以及①滨岸潮缘残积物+混积潮坪、②混积陆棚泥+远源风暴流、③混积陆棚泥+近源砂质风暴流、④混积陆棚泥+近源混积风暴流和生物滩与点礁四种混积微相类型的沉积组合。其Ⅱ型混积层序可划分出SMST、TST、EHST和LHST四个沉积体系域,各体系域由不同的混积类型、混积序列和混积强度的准层序叠置而成,以SMST和LHST的原地式混积作用最强,TST的间断式混积作用最弱,而EHST具有交替的间断式与原地式叠加混积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侏罗统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室内样品分析,本文对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及混积层系,混合层序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混积岩,宏观上则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相互叠加的混积层系,发育滨岸、碳酸盐岩缓坡、潮坪-溻湖、三角洲等沉积体系。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将中侏罗统划分为SQ1-SQ4四个三级层序,提高了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精度;探讨了混合沉积与层序地层的对应关系。总体上看,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沉积背景下,混合沉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灯影组三段混积现象较发育。以川中高科1井、川北杨坝剖面和宁强高家山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实测、岩芯观察及薄片鉴定,对四川盆地灯影组三段的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三段混积岩主要为纹层状泥晶白云岩、纹层状含砂白云岩、含砂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以及砂岩等,发育混积型碎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以及高度混积岩三类;混合沉积类型为复合式混合沉积Ⅱ类。四川盆地灯影组三段混积作用受控于气候条件、构造运动、水动力条件、海平面升降以及物源供给等众多因素,且它们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结合混积类型、混积强度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建立了灯影组三段的混积陆棚模式,指示其陆源碎屑系风暴流等从汉南古陆携带而来,侧面证明灯三段沉积时期,汉南古陆已发生隆起,为四川盆地提供陆源碎屑,这为恢复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构造格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侏罗纪、白垩纪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其沉积物蕴涵着新特提斯早期演变的丰富信息。通过实测浪卡子县多久乡卡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剖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晚侏罗世层序地层总体上表现为海退的进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持续收缩和海平面下降的过程;早白垩世层序地层总体表现为海进的退积序列,反映了特提斯洋壳的扩张阶段。早白垩世桑秀组可以分为2个层序,第一个层序为Ⅰ型层序,镜下观察表明,早白垩世桑秀组底部的砂岩为近源沉积,属滨浅海相沉积,为低水位体系域,颗粒的定向性指示该区后期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中部为次深海沉积,为海侵和高水位体系域;第二个层序为Ⅱ型层序,发育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由陆棚、火山陆隆和浊流沉积组成。甲不拉组的砾岩属于新层序的开始,为低水位体系域。该剖面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与同期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该区层序形成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降-火山活动、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供应。结合锆石SHR IM P年代学研究可以确定侏罗纪/白垩纪的界线位于前人认为的维美组上部砂岩之底。  相似文献   

8.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相似文献   

9.
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重复采集的高精度三维资料为基础,综合常规的三维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解释,针对寒武系台地-斜坡沉积体系的地震层序、样式、演化与控制因素,讨论台地的起源、不整合面形成环境和海相烃源岩。在塔河油田寒武系地层中识别出16个地震层序。其中,编号为SQ6、SQ7和SQ11的地震层序发育在低位体系域,其他层序由海进和高位体系域组成,具有快速海进、缓慢海退的不对称旋回特征。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总体表现出纵向加积、向东超覆、台地边缘依次向东迁移的大型进积型台地特征,台地边缘向东迁移的距离超过40km。塔河油田寒武系碳酸盐岩台地起源于塔中隆起的北斜坡,经历了缓坡、平顶陆棚、镶边陆棚等台地样式的演化。沉积底形、相对海平面变化、拉张活动、基底沉降和古气候在不同演化阶段起到不同的控制作用,古气候和风向对中—晚寒武世镶边陆棚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顶面和寒武系顶面发育区域不整合面,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和阿瓦塔格组顶面在陆棚边缘发育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形成于拉张环境。塔河油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尤其是玉尔吐斯组全区分布,吾松格尔组、阿瓦塔格组和上寒武统的斜坡-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在塔河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呼鲁斯太剖面上石炭统包括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发育有堡岛、堡岛—台地和潮控三角洲三种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16 个海进- 海退层序旋回,每个层序旋回的时限为1 .1 ~3 .3 Ma ,平均1 .9 Ma ,相当于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属高频层序旋回。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偶发育有强制海退体系域。晚石炭世早期海侵来自祁连海,太原晚期,祁连海与华北连通。研究区古海平面变化表现为先慢速后快速海侵和快速海退,少数为正常海退,并由此建立了古海岸平原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桩距、桩长、桩体模量以及垫层模量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得出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沉降的部分规律,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软土型水泥土掺砂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土性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在软土中掺砂以改进水泥土抗压强度性能的方法。选取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含有机质的淤泥,采用均匀设计法来考察水泥掺入比、砂的掺入比、龄期和水泥土抗压强度的关系;建立了其回归模型,研究了3个因素对强度的影响情况,给出了优化配比的方法;最后提出了改进机具以实现水泥土掺砂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河流中污染源垂向紊动混合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研究了河流中点源及线源污染物的垂向紊动混合过程.根据大江河中污染物在排放口近区范围内的垂向紊动混合过程,提出了部分均匀混合水深的新概念,建立了点源及线源的垂向紊动混合过程基本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部分均匀混合水深随纵向距离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全水深垂向均匀混合距离的理论公式,且用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将所建立的垂向紊动混合过程基本规律引入数值模型中,建立了部分均匀混合水深平均二维水质模型,并用现场罗丹明示踪实测资料进行验证,表明该模型较传统的全水深平均模型在近区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与三维模型相比则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4.
北秦岭花岗岩类形成的Sm-Nd 同位素分馏与混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岳龙  杨忠芳 《地球学报》1997,18(Z1):46-48
北秦岭从源岩到花岗岩类,花岗岩类的形成都以历了Sm-Nd分馏;花岗岩类的模式年龄不代表具体的壳-幔分异事件的年龄;S型花岗岩类是北秦岭地区变质陆源碎屑岩高程度(95%以上)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最高的 Sm-Nd 模式年龄;以灰池子为代表的Ⅰ型花岗岩类是由变质基性岩类(近30%)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变质源碎屑岩高程度熔融产生的熔浆以前者占大约70%的比例混合形成,应为Ⅰ-S型,其Sm-Nd模式年龄一般在1Ga左右,这一年龄既不代表北秦岭地区平均的壳-幔分离时间,又不代表具体的壳-幔分离事件。  相似文献   

15.
李旭庆 《探矿工程》2009,36(9):56-58
通过对搅拌头叶片的动力特性和切削搅拌机理分析,阐明影响桩体搅拌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叶片的水平旋转速度和垂直运动速度,分析了搅拌头结构形式对搅拌均匀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搅拌均匀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然岩石及简单和复杂体系中实验合成或经重新平衡的尖晶石化学成分显示,在中-低压条件下,与橄榄石共存的尖晶石可含一定量的Si,其含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用最小二乘法对简单体系中 实验数据的热力学模拟发现,Si在铬尖晶石中以硅酸盐尖晶石(Mg2SiO4)形式存在,Mg2SiO4组份在铬尖晶石中的活度aSDMG2SiO4=(NSPMG/2)2*(NSPSi)2(NSPSi代表以4个氧为基础的单位尖  相似文献   

17.
以粉煤灰浸出液与自来水混合为例,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了在混合作用下,pH值对单相混合溶液中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混合作用,溶液pH值发生改变引起CO3^2-活度变化,从而影响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随着混合比例从0.1到0.9的增加,实验和模拟单相混合溶液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饱和指数呈现不同规律的下降;在混合溶液pH值的影响下,玉髓饱和指数随混合比例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深层搅拌法在真空预压后地基工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惠中 《世界地质》2005,24(3):304-307
为使经真空预压首期加固后的地基承载力从80 kPa提高到230kPa,设计采用深层搅拌法-水泥搅拌桩二次加固软弱地基.经现场成桩工艺试验和检测表明,桩身水泥土强度在90 d龄期时>1.80 MPa,单桩承载力标准值>150kN;以φ600桩径、桩长13.5 m、置换率为0.308和φ500桩径、桩长13.5m、置换率为0.267两种方案布置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超过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The Huize Pb-Zn deposits of Yunnan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south-central part of the Sichuan-Yunnan-Guizhou (SYG) Pb-Zn multimetal mineralization district (MMD),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fault zones. The sources of ore-forming fluid in the deposits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Calcite, a gangue mineral, has uniform C and O isotopes. The δ13CPDB and δ18OSMOW values vary respectively from -2.1×10-3 to -3.5×10-3 (mean -2.8×10-3) and 16.7×10-3-18.6×10-3 (mean 17.7×10-3). No obvious difference can be found in C and O isotopes among occurrences and elevations and even ore-bodies. Types of inclusions include those of pure liquid (L), liquid-rich gas-liquid (L V), and three-phase ones containing a daughter mineral (S L V) and immiscible CO2 with three-phases (VCO2 LCO2 LH2O). Thei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vary from 110 to 400 ℃, and two peaks are shown. (87Sr/86Sr)0 ratios of calcite in the deposi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antle and Emeishan basalts, and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Baizuo Formation, which the Huize lead-zinc deposits are found in. All of the (87Sr/86Sr)0 are low relative to those in the basement rocks. Fractionation of Sr isotope did not occur in the ore-forming fluid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minera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homogeneous and derived from the mixing of different fluids. Gas-liquid inclusions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in 300-400 ℃ with a salinity of 5 %-6 % and 12 %-16 % NaCl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alinities of inclusions vary from 7 % to 23 % NaCl in 100-300 ℃, especially in 150-250 ℃. The formation pressures of faulted zones are (50-320)×105 Pa. The estimated pressures of the overlying rocks on the ore bodies are 574×105-640×105 Pa. The pressures of ore-forming processes would be 145×105 to 754×105 Pa. Therefore, pressure sharply reduced and boiling occurred when the ore-forming fluid flew into the fault zones. As a resul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metallic minerals began to precipitate from the fluid on a great scale. The high-grade lead-zinc deposits were formed when the fluid was under saturation or over-satura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通过SMW工法在上海某基坑围护的应用,介绍了SMW工法工艺流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异常情况处理。SMW工法在城市建设中的成功运用说明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