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作为构造背景反演指示针的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较为匮乏,使得该成矿带区域背景-构造-岩浆-成矿活动系列研究步履维艰,利用LA-ICP-MS(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锆石U-Pb测年、辉钼矿Re-Os定年及Lu-Hf同位素技术,首次全面厘定了区内侵入岩侵位时序、探讨了岩石成因并确定了成矿时代.结果表明,成矿前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55.8±2.3 Ma,侵位于晚侏罗世初期,εHf(t)值分布于-14.68~-8.34,平均值-11.74,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为矿区成矿母岩,其成岩年龄为88±1 Ma(MSWD=0.56,n=21),εHf(t)值分布于5.84~9.20,平均值7.72,成矿后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84.67±0.80 Ma(MSWD=1.9,n=18),εHf(t)值分布于6.32~9.78,平均值8.40,二者均为晚白垩世侵位,为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汇聚的产物;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88.55±0.60 Ma(MSWD=0.60,n=8),与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一致.研究表明,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至碰撞过程中在矿区内均有相应的岩浆活动响应,嘎拉勒铜金矿床则为典型的碰撞期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3.
4.
文章在AMS~14C定年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海北部MD05-2905钻孔(20°08.17′N,117°21.61′E)末次冰期以来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时间序列,利用其中的正构烷烃、甾醇和烯酮等有机分子标志物对南海北坡25ka以来沉积物物源、气候环境变化进行探讨。长链正构烷烃总含量和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表明25.0~14.5kaB.P.时段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陆源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输入均较高,14.5~8.5kaB.P.时段迅速降低,全新世8.5kaB.P.之后稳定在较低水平。末次冰期海平面低,陆架出露面积大,陆源物质搬运至沉积地点的距离短,强盛的冬季风及其驱动的洋流有利于大量的陆源物质搬运至该沉积地点;14.5kaB.P.,对应于MWPIa时期,陆源物质输入迅速减少,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迅速降低,印证了此时海平面的快速上升。C31/C17物源参数表明陆源物质输入和海洋内生源输入在25.0~14.5kaB.P.时段和14.5~8.5kaB.P.时段分别占据了主要地位,这表明海平面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影响可能更大;全新世8.5ka之后,陆源、海洋内生源输入交替占据主要地位,这可能与东亚季风增强有关。从有机分子标志物研究来看,海平面的变化对陆源物质输入及总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均有重要控制作用,但海洋初级生产力中某些藻类如硅藻可能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因素。C28甾醇含量指示硅藻在MWPIa和MWPIb时期大量增多,这可能是14.5~8.5kaB.P.海洋内生源输入相对较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对11.0~8.5kaB.P.时段的碳酸钙低值事件可能有一定贡献,但其对海陆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在最温暖期大约比现在温度高出 1~ 2℃。许多钻孔揭示 ,在大约4 0 0 0~ 30 0 0aB .P .以来 ,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包括气温下降、季节性降雨增强等 ,这些变化与中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对比 ,发现很可能与全球性的南方涛动增强有关。文章根据华南沿海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特点 ,分析了自然环境变迁与沿海一带渔猎文化的兴衰 ,探讨了华南沿海地区农业活动的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破环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华南沿海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气候在最温暖期大约比现在温度高出1~2℃。许多钻孔揭示,在大约4000~3000aB.P.以来,华南沿海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气温下降、季节性降雨增强等,这些变化与中美洲的研究结果相对比,发现很可能与全球性的南方涛动增强有关。文章根据华南沿海新石器时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特点,分析了自然环境变迁与沿海一带渔猎文化的兴衰,探讨了华南沿海地区农业活动的发展及其与生态环境破环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8.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南海4个碳酸盐台地及其淹没事件的分析来阐明南海海底扩张的演化史.南海碳酸盐台地出现在最大海底扩张期,淹没事件出现在海底扩张和地壳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快时期,因而它记录了海底扩张的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南海共经历了早中新世晚期(距今17±0.5 Ma)、晚中新世早期(距今10.0~8.2 Ma)和上新世早期(距今3.4~3.0 Ma)等3次大的淹没事件,表明南海经历了3次大的海底扩张,短暂淹没事件是与海底扩张有关的各种地质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煤炭始于《山海经·山经》,书中名“石涅”,凡三见;开采煤始于西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左右;用于冶铁在西汉末更始三年(25年)前后;大规模开采及普遍使用煤在北宋末崇宁间(1102—1106年). 相似文献
11.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新构造运动意义。南海西北部珊瑚礁记录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主要有火山活动、地壳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珊瑚礁区第四纪火山活跃,到现代已停止活动,部分火山构成珊瑚礁的基座,个别出露海面为火山岛;地壳升降运动差异较大,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2~0.05mm/a;西沙群岛等岛礁地壳运动则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为-0.07~-0.10mm/a,岛礁中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礁顶和灰沙岛的堆积率均相当于或大于地壳下降率与现代海平面上升率的总和;南海西北部珊瑚礁区内地震活动较强,尤其是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雷州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生了6.1级和6.2 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对该区珊瑚礁的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