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GIS)属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它有机地集成了GIS的技术方法、地理学家的空间视角和历史学家的时间视角,量化历史时期的地理过程并构建相应的时空模型,为面向未来的科学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历史GIS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给GIS学科、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都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与活力,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历史GIS向社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并逐渐跨越系统的技术层面,向着科学层面纵深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回顾了历史GIS产生的背景,从数字化、数据模型、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开发、空间分析和可视化5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历史GIS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资料的空间化与数字化、历史地理时空大数据、历史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及历史地理信息服务、历史地理时空过程及模型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展望了历史GIS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历史GIS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世界》2008,6(1):88-89
近日,受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委托,由国家遥感中心联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2007年度国产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测评结果在京揭晓,共评选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IS类和遥感类共21项表彰软件。其中,超图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套件V5.3,MapGIS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V7.2获得集中体现核心技术的GIS类基础软件表彰。  相似文献   

3.
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于2005年8月23 ̄25日在“春城”——昆明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和云南省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测绘局联合举办,来自港澳台和祖国内地的专家、代表共50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以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系统 (GIS)关键要素之一是数据。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地方志作为GIS广义数据源 ,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 ,将有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系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服务(科学)的综合体系,关注的重点已从技术软件系统转向信息服务。回顾历史可以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商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也不过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发展速度之快,令人震惊。目前国际上的GIS软件厂商除了有ESRI、MapInfo等品牌GIS基础平台提供商之外,一些大型IT企业,如微软、Oracle、Google等也根据自己对行业的理解,或成立空间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部门,或通过并购等形式进入到空间数据生产与空间信息服务、GIS软件开发等领域。GIS系统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是GIS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从GIS数据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服务域、GIS实现关键技术域等“三个着眼点”出发,立足主流商业化GIS软件平台及注重GIS软件工程实践等三个方面考虑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构建了一个GIS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该框架基本涵盖和反映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将于今年1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地理空间信息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会议期间,将对一些热点议题展开研讨,议题包括:电子政务与GIS;空间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机制;地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数字区域与经济,社会信息化;GIS与智能交通、LBS服务;资源、环境中的GIS应用;“3S”技术集成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前沿技术;GIS教育与普及;中国地理信息理论技术体系等。欢迎大家围绕年会主题和热点议题撰写论文(论文征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会议将对今年开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优秀应用工程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GIS在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广泛应用,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政务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测绘局、河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共同主办的2006电子政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讨会,于2006年11月5~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中共中央联络部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及全国测绘系统的专家学者200余人汇聚郑州,围绕地理空间信息与GIS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电子政务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研究和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GIS局限于数据的输入、输出及其分析,发展到今天,GIS的内涵从狭义的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逐步发展为到更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并逐渐形成了地球信息科学这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当前的GIS正朝向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无尺度地理信息系统(NS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Open-GIS)等重要方向发展.从而,为推动其它领域信息化的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时空数据模型及时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GIS)就其实质而言,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抽象模型。但现有的GIS数据模型缺乏跟踪现实世界实体变化的能力,因为它只保存实体的现势数据,而对于各种历史状态数据则无法保存,是一种快照数据模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行业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描述现实世界中各种时空变化的能力,既可以分析其过去,又可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这种想法导致了时空地理信息系统和时空数据模型概念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时空数据建模方面的技术问题;并讨论了主要的建模方法。认为历史接续关系和时序刻画是时空建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GIS与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初步分析了传统历史地理学存在的缺陷,GIS的快速发展为历史地理学提供了机遇;阐述了GIS在历史地理学中应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就GIS与历史地理学如何更好的结合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历史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和使用GIS技术,在历史GIS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多是技术主导应用,对历史、历史地理信息的组织多是面向特定专题或应用,且通用性差,亟需遵循历史、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发展历史GIS基础软件层面的通用数据模型。本文从地理与历史双重视角出发,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始末)历史4个要素为基础,融合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将历史信息抽象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物和历史场景,以及关系和经历/过程等要素,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础的、通用的历史GIS数据模型,探讨了该数据模型的时空对象组成、时空对象的属性以及时空对象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时空对象的存储方案,并在应用系统中以典型历史人物、事件、地物和场景等要素的存储和可视化等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占我国海洋国土的2/3,不仅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出海口与战略通道,而且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接续区与资源基地、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多发区。对南海争端发展态势进行空间分布与关联性GIS分析,是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文献研究和网络爬虫等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南海争端历史地理数据,GIS技术能够对南海争端历史地理数据进行时空变化的深入分析;(2)就争端事件的时间分布而言,事件数量随时间推进呈现显著增长,个别发生重大南海争端事件的年份出现突增的现象;(3)就争端事件的空间分布而言,与越南及菲律宾相关的南海争端事件尤甚,其他周边国家则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越菲两国的战略利益与南海所在区域交叠,使得越菲不断挑起事端;(4)越南、菲律宾与马来西亚等国的利益诉求区主要位于南沙群岛,各国诉求区分布明确,局部交错。网络GIS技术丰富了历史地理研究的途径,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京杭大运河则担负着河运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决定了古代关于黄运工程及其治理的地图数量繁多。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明、清时期黄河、京杭大运河水利地图的梳理,对明、清时期水利地图的载体形式、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进行剖析,并探讨其在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明、清时期的黄河、京杭大运河地图,从载体形式来分,主要分为水利典籍(志书、图说)附图和绘本舆图2类:前者多为示意性地图,画法比较简单,只起到辅助说明水利典籍的作用;后者多采用山水形象画法绘制,多为长卷展开景物再现式地图,其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其采用的“对景法”地图表现形式(即所绘黄河、京杭大运河两岸各类地物要素均朝向河流中心线),容易引起读者的视觉共鸣,轻松构筑被描画事物的整体画面。从表现形式和绘制特点来看,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另外2类地图:计里画方类地图和经纬度实测地图,但由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不如山水形象画法地图,因此,这2类地图在明、清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但从功能和价值而言,不论是长卷展开式古地图、计里画方类古地图,还是经纬度实测地图,对于古地图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水利研究,对如今的地图、水利、地理学研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地图可以快捷地提供海量空间数据,用户可通过其提供的API方便地将其嵌入到定制的网络应用中,同样,将其集成到功能丰富的GIS桌面系统中是必要的、有益的.但目前主流的网络地图如Google地图、Bing地图等,与主流GIS桌面系统所支持的OGC的WFS、WMS、WCS等空间数据服务发布规范不兼容,因而不能被GIS桌面系...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理数据的GIS应用处理——以清时期的陕西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GIS数据处理技术,对清时期陕西省内的县级政区境界做出数字化建库,并链接历史文献中的县级人口、耕地等专题数据,进行了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耕地分布与垦殖密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制图。  相似文献   

18.
GIS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经济地理学》为GIS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本文从GIS专业的学科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经济地理学》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GIS专业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68条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在勘界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图形、文本、表格、照片等珍贵资料,种类繁多,关系复杂。为满足对上述资料的有序存储、管理与提供服务的要求,本系统不仅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同时兼具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在充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数据结构模型和系统功能,采用MapGIS这一国产优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基础平台,在其上又作了相应的定制开发,实现了多种形式数据采集、编辑和存储建库,建立了融GIS和OA技术为一体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47  
本文分析了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的实际需求与研究现状,指出其持续更新过程中一系列与“初始建库”不同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主数据库增量数据建模方法、多源遥感影像与矢量化地图数据的自动配准、GIS集成环境下的重要基础地理要素变化信息的提取、多尺度地图数据库级联更新的自动综合方法、客户数据库的更新方法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