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测量了105条2龄花鲈的眼间距(X_1)、体宽(X_2)、吻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和体质量(Y)这12个形态学指标。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确定了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宽、体高、体长、全长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85,方程分别为:y=0.045x~(2.459)、y=-1 059.959+20.392x、y=4.8×10~(-5)x~(2.785)、y=8.42×10~(-5)x~(2.616),初步得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9.770%),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剔除与全长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头高、体高、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眼间距、吻长、躯干长和尾柄长,保留了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47)。所选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54,说明这些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906.939+16.033 X_2+2.199 X_4+0.773 X_(11)+6.127 X_9。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鲈的选育过程中,其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为花鲈选种提供依据,保证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4月龄军曹鱼幼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4月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在实验中,随机选取该月龄幼鱼115尾,先逐一称其体质量(g)和测量其9个形态性状[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眼间距(X_6)、体高(X_7)、尾柄长(X_8)及眼后头长(X_9), cm],然后统计分析获得性状间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进一步构建形态性状和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测的9个形态指标,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系数分析中,3个形态性状(X_2、X_3和X_9)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它们的直接作用均小于间接作用,反映多形态性状联合效应成为影响军曹鱼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X_2、X_3和X9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483.321+12.899X_2+36.818X_3+32.666 X9。该回归方程中总决定系数为0.919,认为方程中X_2、X_3和X_9这3个形态性状是4月龄军曹鱼幼鱼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军曹鱼人工育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雷州半岛红树林短吻鲾(Leiognathusbrevirostris)各个形态特征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对随机选取的153尾短吻鲾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眼径(X5)、眼间距(X6)、吻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X10)、吻端至胸鳍起点(X11)、吻端至腹鳍起点(X12)、吻端至臀鳍起点(X13)等13个指标和体质量(Y)进行逐一测量,根据所得数据整理出各个性状的表型参数,计算各个指标与体质量以及不同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分别求出以体质量(Y)为因变量、其他性状(Xi)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以及决定系数。结果表明,短吻鲾的1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皆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分析中,短吻鲾仅体长(X2)、吻长(X7)、全长(X1)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数据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将其确定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70);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回归方程为:Y=–8.366+0.570X2+0.148X7+0.266X1。决定系数显示,体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达到32.5%。各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d为0.908,大于0.85,表明本研究中已经将影响短吻鲾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全部纳入。此研究有助于确定并量化短吻鲾不同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机选取56尾放养于稻田生境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年龄同生群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其体质量(BW)、净体质量(NW)、全长(X_1)、体长(X_2)、肛长(X_3)、肛后长(X_4)、肛围(X_5)、肛部体高(X_6)、肛部体宽(X_7)、头长(X_8)、头高(X_9)、头宽(X_(10))、眼间距(X_(11))、鼻间距(X_(12))、躯干长(X_(13))、体高(X_(14))、体宽(X_(15))、尾柄长(X_(16))、尾柄高(X_(17))、背鳍部周长(X_(18))、背鳍部体高(X_(19))、吻长(X_(20))、背前区长(X_(21))等23项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泥鳅各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各性状与体质量、净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经通径分析,全长(X_1)、背鳍部周长(X_(18))、肛长(X_3)和肛部体宽(X_7)等4项被保留的性状对体质量、净体质量相关指数分别为0.947和0.948,其中全长(X_1)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341和0.348,肛长(X_3)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636和0.637;(3)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用于估计泥鳅个体体质量、净体质量的最优方程分别为BW=0.083X_1+0.175X_(18)+0.098X_3+0.540X_7-18.562和NW=0.084X_1+0.177X_(18)+0.098X_3+0.500X_7-19.607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高(X8)进行准确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获得了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行了养殖小黄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通径系数:0.589)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体长(X2)、躯干长(X4)、尾柄高(X7)和体高(X8)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2.377+3.064X2–1.511X4+14.285X7+4.438X8。模型等式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27,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上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淡水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淡水养殖花鲈的体质量(Y)和吻长(X1)、眼间距(X2)、眼径长(X3)、头长(X4)、躯干长(X5)、尾柄长(X6)、头高(X7)、体高(X8)、尾柄高(X9)、体长(X10)、全长(X11)、体宽(X12) 12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除眼径长(X3)外,花鲈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发现体高(X8)与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最大(0.937),眼径长(X3)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小(0.175)。通径分析发现,体高(X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陆基养殖和离岸养殖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形态差异,在海南省陵水县室内车间及南沙美济礁深水网箱对同一批次15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头长X1、躯干长X2、体长X3、全长X4、体高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高X8、尾柄长X9等9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养殖条件下尖吻鲈在眼径和吻长等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高与全长的比值等方面呈极显著差异(P<0.01)。陆基养殖尖吻鲈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除眼径X6与吻长X7无显著相关性外,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的其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尖吻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而X3、X5和X9对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显示,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71,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的X3、X5和X9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64,说明2个尖吻鲈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分别主要由这些形态性状决定;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2个养殖群体尖吻鲈多元回归方程:Y陆基养殖=-1 128.61+3.143X4+6.418X5,Y美济礁离岸养殖=-2 054.81+7.377X3+9.196X5-10.041X9。研究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尖吻鲈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在体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闽-粤东族大黄鱼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大黄鱼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测定了272尾7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眼后头长(x4)、躯干长 (x5)、体高(x6)、尾柄长(x7)、尾柄高(x8)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长、体长、头长、眼后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头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429)最大,其次分别为体长(0.242)、躯干长(0.136)、体高(0.113)和尾柄高(0.079),全长、眼后头长和尾柄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剔除直接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建立的以体重为依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4.676 0.374×2 2.270×3 0.503×5 0 .519×6 1.254×8,其决定的数为0.940.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波纹唇鱼雌性亲鱼选育标准,了解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筛选出主要生长性状。本研究开展了波纹唇鱼雌性亲鱼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波纹唇鱼雌性亲鱼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各性状之间除头长X3与胸鳍长X6,X3与躯干长X11和眼径X5与腹鳍长X7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性状间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筛选出4个与体质量相关性最大的形态性状体长X2、体高X4、臀鳍长X8、尾长X12;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是X2,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是X4;直接决定系数最大的是形态性状X2, X2-X4的间接决定系数最大;构建多元回归方程为Y=-3.402+0.016X2+0.453X4  相似文献   

10.
7月龄方斑东风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7月龄方斑东风螺的体质量(Y)和11个(X_1-X_(11))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7月龄方斑东风螺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壳宽(X_2)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73),其次为体螺层高(X_7)、壳口高(X_3),而次螺层宽(X_(10))主要通过X_2、X_3及X_7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这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52,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7月龄方斑东风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将回归方程中的X_2、X_3、X_7和X_(10)等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Y=0.0034X_2~(2.5128),Y=0.0034X_3~(2.4349),Y=0.0015X_7~(2.5967),Y=-6.4964+1.3293X_(10)。  相似文献   

11.
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呼吸与排泄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对浙江沿岸重要的3种经济贝类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的呼吸率与排泄率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表明: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耗氧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1~5.05 mg/(g·h)、0.77~5.97 mg/(g·h)和0.33~5.47 mg/(g·h),排氨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51~1 078.63 μg/(g·h),26.97~990.73 μg/(g·h)和32.12~1 378.6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9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种实验贝类月际间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经配对T检验发现,缢蛏(SC)和僧帽牡蛎(SCA)之间的耗氧率存在着显著差异TSC-SCA=3.184,p=0.024),泥蚶(TG)与缢蛏、僧帽牡蛎的耗氧率之间都不存在差异(TTG-SC=1.887,p=0.118;TTG-SCA=0.246,p=0.815),泥蚶、缢蛏和僧帽牡蛎之间的排氨率的差异均不显著(TTG-SC=0.977,p=0.373;TTG-SCA=2.369,p=0.064;TSC-SCA=1.002,p=0.362)。3种贝类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经回归分析发现,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的变化均呈较显著的幂指数性相关lnY=lna+blnTY=aebT)。泥蚶呼吸排泄O:N变化范围为4.69~28.55,缢蛏和僧帽牡蛎的O:N变化范围分别为:4.68~37.89和3.04~10.27。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是否具有化感作用,本研究以三角褐指藻和抑食金球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抑食金球藻在单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三角褐指藻培养滤液对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抑食金球藻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在单培养体系中,抑食金球藻的生长曲线可用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拟合,随着起始密度的增加,环境容量(K)逐渐减小,而抑食金球藻的种群瞬间增长率(r)、进入拐点时间及稳定期细胞密度均较为接近;当三角褐指藻与抑食金球藻以不同起始密度比共同培养时,抑食金球藻的生长均受到了显著地抑制(P<0.05),但其抑制作用并未与三角褐指藻的密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滤液培养实验发现,10 mL和15 mL三角褐指藻培养滤液的加入可对抑食金球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没有影响(P>0.05),25 mL和35 mL三角褐指藻培养滤液的加入可对抑食金球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alpha的值降低,Ik的值增加,PSⅡ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3.
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构成与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核型分析和AFLP技术对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均含有48条染色体,核型分别为2n=2st+46t,NF=48、2n=4m+4sm+2st+38t,NF=56和2n=30m+8sm+2st+8t=48,NF=86,杂交子代核型与其父、母本种均不一致。两对AFLP选扩引物组合在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中共扩增到278个条带,其中黑鲷特异性条带93条、真鲷特异性条带108条;杂交子代中分别出现了21条父本种(黑鲷)特异条带和67条母本种(真鲷)特异条带,另出现了15条非双亲条带。杂交子代与真鲷、黑鲷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113、0.350和2.180、1.050,表明杂交子代总体上更偏向于母本种。染色体核型和AFLP条带分析结果表明真鲷(♀)×黑鲷(♂)所获得的杂交子代为含有48条染色体的异源二倍体,且父、母本遗传物质在杂交中发生了部分重组,杂交子代表现出一定的偏母系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无性繁殖系为材料,开展了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NH4+和PO43-的吸收动力学、生长动力学研究。吸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缘管浒苔和羽藻对NO3- 和PO43-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对NH4+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缘管浒苔对NO3-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对NH4+的吸收斜率都大于羽藻,说明缘管浒苔对高浓度的NO3-和NH4+具有更强的吸收能力。缘管浒苔吸收NO3-和NH4+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在低营养盐浓度时,缘管浒苔对NO3-和NH4+的亲和力更强。在PO43-的吸收中,羽藻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远大于缘管浒苔,说明羽藻对高浓度PO43-的吸收能力更强,但缘管浒苔的a值远大于羽藻,说明前者在低营养盐浓度时PO43-的亲和力更强。生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硝酸氮是促进两种海藻快速生长的最适宜氮源形式,氨氮更易促进藻体叶绿素的积累。在相同氮营养条件下,羽藻表现出比缘管浒苔更强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灌胃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病原性河流弧菌导入青石斑鱼消化道内,追踪标记菌在青石斑肠道中的黏附和定植及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石斑前肠和中肠在河流弧菌灌胃12 h即可检出,前肠在24 h达到峰值,大约为7.1×105 cfu/g,中肠则在36 h达到峰值,约为5.39×105 cfu/g,而后肠则是在24 h才开始检出,且检出时即达到峰值,但仅为2.44×104 cfu/g,说明青石斑鱼的前肠和中肠都是河流弧菌的主要黏附部位。灌胃96 h后前肠和中肠仍有标记菌存在,但在后肠已检测不到标记菌,反映出标记菌已在前肠和中肠定植下来,但没有在后肠定植。此外,标记河流弧菌的定植能够显著降低前肠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以及后肠脂肪酶活性。研究结果说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可通过黏附定植于鱼类肠道影响鱼类肠道消化酶活力,这可能是病原性河流弧菌引发鱼类病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旋链角毛藻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知旋链角毛藻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化感作用的前提下,进行了温度、生长时期、光照、细菌等因素对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的影响、化感物质的萃取及粗提物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效应检验等实验,研究了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性质、降解特点,并初步测定了化感物质的结构。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化感作用与生长时期有关,指数期滤液化感作用强于衰亡期;旋链角毛藻的化感物质在50℃以下保持稳定,光和细菌均引起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的降解,且细菌降解强于光降解;旋链角毛藻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明显的化感活性,该萃取物在255~26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综合以上结果,推测旋链角毛藻化感物质可能为分解温度在50℃以上的易被光和细菌降解的苯衍生物,从极性上看较易溶于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7.
在f/2全营养培养条件下,采用共培养以及滤液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之间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 微小亚历山大藻指数生长后期的无藻细胞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但中肋骨条藻滤液明显抑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着中肋骨条藻滤液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他感作用是影响这两种微藻间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自他感物质标准品15S-hydroxy-5Z,8Z,11Z,13E,17Z-eicosapentaenoic acid (15(S)-HEPE)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自身以及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发现15(S)-HEPE在中肋骨条藻滤液中并不是能够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分析中肋骨条藻释放的抑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的他感物质。  相似文献   

18.
海月水母与海蜇不同幼体阶段的种间短期竞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蜇池塘养殖业的兴起,补充了传统海蜇渔业捕捞生产的不足,推动了海蜇产业的迅猛发展。海月水母常常在海蜇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对海蜇养殖业常常造成很大损失,但关于海蜇与海月水母的种间竞争关系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海月水母与海蜇的螅状体、碟状体及水母体幼体相互之间的短期生存竞争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海月水母碟状体可以被海蜇螅状体所捕食外,各种类型的海蜇幼体基本不能对海月水母幼体造成危害。但海月水母螅状体及其水母体幼体对海蜇幼体均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对海蜇碟状体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在饵料缺乏的情况下海蜇碟状体可以100%地被捕食。随着海蜇幼体的生长,其对于海月水母危害的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研究显示海月水母相对于海蜇而言,在幼体种间竞争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这是海月水母时常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海蜇池塘养殖生产及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当严禁混入海月水母幼体,以避免对海蜇养殖生产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9.
厚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沿海天津厚蟹6个群体、侧足厚蟹4个群体、伍氏仿厚蟹2个群体和日本仿厚蟹1个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厚蟹序列,分析了厚蟹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除天津厚蟹丹东群体的2个个体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26 bp外,其他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均为525 bp;除日照...  相似文献   

20.
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与东海原甲藻竞争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江涛  李慧  曹婧  张议文 《海洋学报》2012,34(2):169-178
为了检验化感作用对赤潮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对中肋骨条藻滤液进行了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中肋骨条藻滤液对其自身的生长呈现出化感抑制现象,而且抑制作用在磷限制条件下尤为显著。自化感作用的程度与藻的生长阶段有关,指数期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比衰亡期滤液略强。不同滤液添加比例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中肋骨条藻自化感作用的存在。降解实验表明在某些机制的作用下,化感物质会随时间而发生降解。在所有的滤液培养实验中,中肋骨条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东海原甲藻对滤液中的化学物质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中肋骨条藻滤液的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中肋骨条藻与东海原甲藻表现出演替现象,东海原甲藻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化感作用可能会影响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竞争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