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伯荣  徐根福 《华南地震》1995,15(2):91-93,72
提高台站观测工作效益,重点在于抓好台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台站观测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观测台站工作中紧紧抓住三个环节:应用现代观测技术;依靠科学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年来在仪器设备陈旧,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和台站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与观测质量──沈阳遥测地震台网监测工作回顾蒋秀琴(辽宁省地震局沈阳110031)沈阳遥测地震台网是全国六大区域遥测地震台网之一,由于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在1987-1989年取得三连冠之后,又于1990-1992年度...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地震局组建时间短,专业技术量量薄弱,大部份青壮年职工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低,不适应地震科学研究和监测分析预报工作的需要。为了迅速改变职工队伍的面貌,成功地举办了职工中专班,培养出地震局六分之一的人员,壮大了专业技术队伍,充实和加强了观测量力。 本文以职工中专班为中心,分析论证了职工教育的目的,意义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针对在职职工的特点,坚持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使五十名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既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掌握了本岗位职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回到岗位后,在监测、科研、预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台站建设和观测质量提高上,产生了更直接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卫星重力测量手段监测全球质量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导出利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监测全球质量变化的三维点质量模型法,该方法可直接利用重力卫星的轨道和星间观测数据或时变重力场模型计算全球质量变化,由于利用卫星观测数据计算地表质量变化的向下延拓过程以及观测数据噪声的影响,需要采用合适的空间约束方程或正则化技术对解算结果进行约束或平滑处理.利用合成全球质量变化模型模拟一个月的GRACE双星轨道和星间距离变率数据计算全球质量变化,对三维点质量模型法进行分析验证,采用零阶Tikhonov正则化技术处理病态问题.结果表明,三维点质量模型法可有效用于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监测全球质量变化,为利用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监测全球质量变化提供一种可选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地震监测预报机构的作用,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认为,地方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要从重视基础研究、抓观测资料质量、提高会商质量、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等方面入手,才能适应当前监测预报体系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评估是优化与完善前兆观测系统、提高在地热观测台网在防震减灾中效能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观测质量和观测资料应用等方面,以省局和台站自评为基础,学科组结合日常管理对各测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概况、日常数据质量监控的流程与方法,总结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2017—2019年日常质量监控效果,以及在数据预处理、观测日志填写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典型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监测人员的数据预处理和观测日志记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泉州地震台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测震观测的台基地动噪声、监测能力、震级偏差和震相特征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减少测震台基地动噪声影响、提高测震监测能力、减少震级偏差、提高震相分析水平、加强观测系统的维护、提高测震速报与地震编目的水平及规范观测质量的管理等方面相应的技术对策,有关研究结果对寻求和提高泉州台测震观测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地震台站正处在更新、改造和提高的阶段。在地震监测中,台站工作为研究部门提供了大量预报、科研数据,为国民经济服务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减轻地震灾害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台站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方法,所以,难以发挥其内在潜力。特别就当前监测经费不足、震情形势又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台站监测能力,决定着怎样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满足台站监测任务的需要。1.观测条件台站以质量求生存,一个台站观测质量的好坏很大原因是取决于台站的观测条件。主要表现在仪器房、观测室的工作对仪器正常观测的影响。福建省地震观测质量主要是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象机械动力、车辆、爆破采石、兴建楼堂馆所等,这些干扰源极大影响着观测质  相似文献   

10.
湟源地震台站主要有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观测手段。通过科学管理和发展,湟源地震台在观测工作中取得了多项成绩,其中测震学科连续多年取得显著成绩。对湟源地震台抓各项观测资料质量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软件两部分组成。针对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手段多、时段长、覆盖面广等特点,选用Microsoft SQ LServer 2000为数据库平台设计建立了云南省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针对前兆观测方法及台站观测手段分类管理的特点,选用Delphi为开发工具编制了前兆数据库管理软件。该系统的实现解决了分析预报和研究人员对长期积累的前兆观测数据的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on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lobal change now poses a severe threa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Large-scale,real-time,highly accurate Earth observation from space has become a key technology used to observe global change.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ntries affecting and being affected by global change,yet it has no scientific satellite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so far.Developing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not only would meet an important demand of China,but also would b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s of space-based observation of variables sensitive to global chang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global change scientific satellite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bservation system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monitoring from space.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中地电站网由92个地电阻率站点和111个地电场站点组成,地电数据集由地电阻率、地电场观测数据及相关产品构成,含我国地电站网在运行131个观测台站的原始观测数据、预处理数据和产品数据,并附带观测日志、基础信息等辅助信息,可为地震预测预报、地球动力学、电磁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吴玉荣  王强 《高原地震》2003,15(4):63-66
地震科技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地震科技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定期对地震科技档案鉴定有利于优化馆藏、对重点地震科技档案的保管;并对提高档案工作服务水平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地下流体学科技术管理组的支持下,研制了地下流体台网基础资料综合管理系统,具有基础信息质量检查、地球化学背景调查、水位检查与校测、参评清单与申报、台站变更与停测、学科质量评估问题反馈等项功能。该系统适用于地下流体台站、省级地下流体台网中心,以及国家地下流体台网中心,为做好资料收集与归档、仪器运行维护、数据跟踪分析、数据异常核实、产品产出服务等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监测、预报、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北京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网运行维护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台网维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流程式"台站维护管理方法。同时,还给出了利用数据库软件有效地派发任务、保存数据、管理在台站维护工作中所有信息的相应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建立地震科技档案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地震科技档案归档的范围,并从加强法制意识、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科研人员认识、正确处理科研管理与科技归档的关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做好地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许多证据表明缓慢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重要诱因,尽管以临界流速和水体置换为基础的流量管理实践在水华控制中已见成效,但受限于水动力对藻类生长小生境的干扰机制尚不明晰,长期的流量管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长期野外观测、围隔实验和室内模拟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水动力对藻类影响机制的讨论为依据,从细胞学角度提出了水动力对藻类生长影响的3种不同的概念机制,即低强度的水力扰动导致藻细胞外扩散层厚度变薄,有利于周边水体向藻细胞输送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生长;中等强度的水力扰动导致藻类营养盐吸收及光合作用能力受损,抑制藻类生长;高强度的水流剪切导致藻细胞壁破损.基于该机制认为流量管理中临界流速应分别从水体置换和细胞学两方面考虑.研究结果可为流量管理中控制藻类水华暴发和维持水体水质的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summaries early constructive research an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uch as innovations in obser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parameters and research into predictive metho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bservation networks for underground fluid indicates that the demand for strong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has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bservation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 techniques represents the trend based on multiform measurement, syntheses, and digitization. The study results of underground fluid theory and precursory mechanisms suggest that the precursory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door or fiel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re the main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promoting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earthquake forecast methods use physics based forecast techniques and the ideas of combination of usability and scientific advance. It has been proved by forecast practice that studying underground fluid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inally, the primary work and technical criterion on underground fluid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major scientific issu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脉动噪声计算方法,以呼伦贝尔市地震台网8个台站连续波形资料为基础,对地震观测台网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开展台网优化和科学布局研究。通过累计的历史噪声数据,用来评估台站观测环境的变迁,及时掌握地震监测能力的变化。该成果将为地震速报、重点地震危险区震情跟踪、强震后现场应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