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西藏格林错断层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主要发震断层之一,全新世以来,至少有4期地震地表破裂沿该断层带发生。第四纪晚期,断层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并且断层活动有从北西向南东、向南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2.
昌黎井水温潮汐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昌黎井水温具有潮汐变化特征, 并且与该井水位的潮汐动态同步。 该文对比分析了井水温潮汐特征产生的可能原因。 认为井水温潮汐现象在井管内任何深度不一定都有反映, 能够显示温度潮汐周期性变化大体有两种模式: 一是井管水体具有足够大的温度梯度, 水体上下周期性运动时, 温度探头可以捕捉到水体的温度变化; 二是井-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交换量的多寡引起水温同步的周期性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昌黎井水温潮汐现象是次生效应, 水温潮汐动态与井孔管路特殊结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震》2020,(1)
从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井水温对动力加载的响应机理、水-热动力学理论模型三方面阐述了井水温研究进展。高精度数字化观测技术,为井水温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持。补给源和水动力作用是影响井水温动态变化的两大因素,补给源决定了井-含水层系统温度的垂直分布曲线的形态,水动力作用决定了含水层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和地下水流速的快慢,从而影响井-含水层系统温度变化的大小,而动力加载作用影响井-含水层系统内部的水流流动速度,改变水温变化情况。通过对井水温动态影响因素与水-热动力学形成机理研究的总结,有助于厘清井水温动态和含水层的关系,为井水温动态的定量分析和机理解释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石峡水电站附近的多条活动断层研究表明:库车坳陷西段的乌什坳陷区内,主要发育有两排新隆起的活动褶皱,由北向南依次为沙依拉木背斜带和苏尔滚背斜带;区内的活动断层主要以NE向为主,其中较大的断层有阔克沙勒断层、迈丹—沙依拉木断层和库齐隐伏断层。研究区中对场地影响较大的断层为迈丹—沙依拉木断层和大石峡口山前断层,它们均表现为东西分段特性,断层整体活动程度西强东弱。库齐隐伏断层是一条晚更新世末期的活动断层,最新的活动时代为距今1.4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5.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山市一口水井观测到多次同震水位振荡, 以及伴之的高精度测量到的深部层水温变化. 水温变化幅度与水位振荡幅度有关, 水位幅度变化数厘米到一米, 水温变化幅度为0.001℃~0.01℃,而且总是温度下降, 震后一到数小时内水温恢复正常. 我们进行了有限单元法模型计算, 认为井水垂直振荡时搅动井水引起的弥散效应, 是造成同震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 后续的热传导作用可以解释水温的复原过程. 今后如果在不同深度同时进行高精度井水温度观测可以检验该模型.   相似文献   

6.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2,14(7):534-564
由于喜马拉雅的大陆碰撞,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相当高.正如地震学在全球板块学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对研究大陆构造的演化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以及高原的活动断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对高原的地震带进行重新划分.亚东——安多是一条活动地震带.高原中,震源深度 h>70km 的地震多数分布在这个带上.此带以西的活动构造以及应力状态与在它以东的有很大差异.与阿拉干不同,这里 h>70km 地震的震级较小.其震源机制为正断层.亚东——安多活动带是高原西部地壳张裂区的东缘.h>70km 地震的出现,表明该带地幔顶部为脆性而且积累应变能.文中特别提到近于北西-南东走向的雁石坪——丁青——昌都这一断层带,它的地震活动性大,其震源机制为左旋走滑断层.它属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一组左旋走滑断层,是最南边的一条,可能也是最新的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在班公——怒江以南的崩错——嘉黎断层是一条不连续的右旋走滑断层,这条断层的地震活动性也很大.它与雁石坪——丁青——昌都左旋走滑断层带相距仅百余 km.它们的成对出现,极可能表明现今青藏高原的物质从此两条断层带之间的羌塘地体向东流动.阿尔金、昆仑、鲜水河可能是较早时期高原物质东流的北缘边界.由于物质的冷却自北方开始,物质东流的路径随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福州连江江南井水位、水温对多次大地震的同震响应资料,该井在多次大地震后同震形态表现为水位震荡-水温下降-水温上升或水位震荡-水温上升型。分析研究表明:该井水位的同震变化幅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衰减,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该井呈现水位震荡-水温下降-水温上升和水位震荡-水温上升两种同震现象的机理,结合前人所提出的同震响应机理,分析认为,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井水位产生振动效应,可能导致地下水向下垂直运动速率增大,上层冷水快速混入观测含水层中,引起温度快速下降,同时,由于地震波激发了井深部较热的含水层中的热流体混入井孔中,导致水温上升,震后由于水位振动停止,较热的含水层混合通道闭合,井水温通过井壁及井水间的热传递而使水温逐渐恢复到背景水平。  相似文献   

8.
水温微动态形成的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井-含水层热系统分析为基础,结合井水温度(水温)动态观测到的实际结果,提出了水温微动态形成的两类基本机制,即水热动力学机制与地热动力学机制.水热动力学机制指井水温度的动态是由于水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地热动力学机制指井区岩土中大地热流作用或热传导引起的井水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同震响应是水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水温的震后效应或变化则多是热传导或深部热流变化引起的,属于地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少数水温微动态特征较为复杂,多是源于井-含水层系统中包含有多个水文地质特征差异明显的含水层,尚不能简单地用水热或地热动力学机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赵各庄井地下流体的映震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各庄井位于首都圈地区,是夏垫断裂带北端的地震观测井。其地下流体同震响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对6级以上远场地震的响应次数上,赵各庄井的水位较水温更显著;在对MS 7.0井水位的响应幅度变化范围为3.0mm—770.0mm,典型水温的响应幅度为0.0129℃,井水位响应幅度明显强于水温,响应形态以振荡型为主。赵各庄井水温、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夏垫断裂带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影响断裂带的活动性。综合分析认为,在对赵各庄井水温和水位两大测项进行观测时,应以水位为主,还应关注夏垫断裂带的活动性。同时,为了监测夏垫断裂带的活动性,应对赵各庄井水位和水温进行长期监测,以保证首都圈地区的人民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对盘锦地震台红25井和于105井水温梯度进行精密测量并对水温梯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井不同深度上的水温变化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水温稳定过程均呈对数曲线变化,且两口井水温梯度曲线变化具有一致性特征,其温度—深度曲线几乎重合,但井孔不同深度的井水温度微动态特征明显,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井孔柱状图与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差异性变化主要与井孔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有关。根据对井孔水温梯度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水温探头投放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1.
北天山西段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新活动特征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是位于北天山西段再生造山带北缘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是本次新发现和确定的一条活动断层。断层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由4条断层斜列组合而成,单条断层长度为9~13 km,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仍在强烈活动,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3~4 m,垂直活动速率为0.23~0.33 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0.5~0.8 m;中段断层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地貌,形成多级断层陡坎和长约8~10 km的地震形变带,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为0.5 mm/a;西段自晚更新以来无活动显示。  相似文献   

12.
塔院井水温微动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谷元珠  车用太  鱼金子  张培仁 《地震》2003,23(1):102-108
简要介绍了塔院井水温动态观测的环境与条件, 系统清理了水温多年、年、月、日动态特征并认识了水温的正常变化规律, 揭示出存在的干扰因素, 研究了典型震例, 发现了井水温度观测的最佳深度及在此观测到的水温潮汐、同震阶变与远震前兆异常等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应力加载作用引起地下水微温度场变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地震地下流体动态观测中,水温对地震活动的响应非常敏感,井水温度微动态观测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本文收集了相关资料,以引起水温变化的水动力学机制为基础,从应力加载作用下渗流场的变化、渗流场变化引起地下水温度变化以及裂隙介质热量运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前人研究成果,旨在理清“含水层受力变形→井-含水层系统内水流变化→井水温度变化”的理论模式,探讨应力加载作用引起地下水微温度场变化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对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兆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宝坻新井21个层位的水温实验资料,综合分析各个层位水温的固体潮形态、梯度变化、观测资料的灵敏性和稳定性,认为该井水温变化特征在深度上分为三段,其中以中间段资料的综合质量较好,且这三段与井孔的第四系覆盖层、基岩顶界到出水段深度和出水段的深度相当。通过对不同深度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井孔中水温是围岩温度、垂向热传导、水热交换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深度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不同,因而使得井水温度在不同深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该井曾经观测到的震前异常变化来对水温异常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井水温度的升高并不是由涌入井孔内的水量变化引起,而应该是吸收了更多的热量。最后在综合以上几点认识的基础上,指出宝坻新井水温观测的优势层位。  相似文献   

15.
在永年北杜井250 m深度安装的ZKGD3000-NT型地下水数据监测系统水温仪和SZW-1型数字式温度计进行对比观测与井水温梯度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井水温度逐渐升高,水温与深度呈正相关,温度梯度没有明显的梯度异常井段。但两者温度动态差异较大,SZW-1温度计观测结果动态稳定性高,可以判定温度22.58℃是永年井250 m深度的井水温度,基本保持稳定上升趋势,上升速率稳定;而同孔、同深度安装的ZKGD3000-NT水温仪测值波动性较大,变化速率亦大,呈现下降趋势或下降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16.
井水温度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旨在捕捉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信息。井水温度的同震响应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水温作为地壳应力-应变信息的真实反应和地震前兆判断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内蒙古赤峰市金厂沟梁镇中学水温升高事件调查与研究,简单分析该事件与地壳应力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用作者研制的RS 81 1型热释光仪对云南昭通鱼洞水库地区两条断层的破碎带内发育的方解石脉进行了热释光年代测定和显微构造分析 .结果显示 :2条断层破碎带内发育 4期方解石脉 ,其中有 3期发生了变形 .F1 断层距今 5× 1 0 4 a以来 ,F2 断层距今 2 5× 1 0 4 a以来没有强烈活动的迹象 .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分析结果与热释光法相同 .  相似文献   

18.
据断层垂直形变确定华北活动块体边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系统处理结果和已知构造带的分布,给出了该区现今主要块体的活动边界,分别统计了不同区带断层垂直运动的平均速率,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并结合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带的断层活动差异性显著,断层测点分布条带与主要构造带或地震活动带一致时,其断层垂直运动的平均速率较高;在区块与条带相交或相邻的情况下,条带上比区块的断层平均活动速率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9.
喀喇昆仑断层与塔什库尔干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3,15(2):107-116,T002
喀喇昆仑断层位于我国新疆、西藏和阿富汗、克什米尔之间,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巨型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长约1000km,呈北西向展布,十分醒目。喀喇昆仑断层和阿尔金断层形成一个巨大的挤出构造,使青藏高原向东运动,对东亚的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木吉-塔什库尔干盆地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西侧一条串珠状断陷盆地带,东西两侧发育系列山前活动断裂,主要表现为正断层。这里曾发生多次强震活动,3条地震形变带(地震断层)已被发现。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呈北北西走向,是喀喇昆仑断层北部的一条分支  相似文献   

20.
从帕米尔到贝加尔、从川滇到华北,是亚洲大陆上两条大规模的地震活动带,它们是大陆内部的应力集中带。内陆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按其成因、形成时期和作用方式等特征,可划分为三类,即:岩石圈块体重新活动的古缝合线构造断层,块体边缘后期形成的俯冲带或冲断层,和块体边缘的横走滑断层。第四纪活动隆起构造将导致“新生”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