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鲕粒滩相碳酸盐岩作为储层的气藏是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中最主要的气藏类型.影响飞仙关组滩相储层形成的条件较多,主要受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同生断裂导致的地貌升降运动对滩体的展布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上升盘边缘易于滩体的形成与演化;高能沉积相带的台地边缘鲕粒滩最有利于储层的形成与演化;经过白云...  相似文献   

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沉积相和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对鲕滩发育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Q1层序发育期,飞仙关组受持续海侵影响,形成以深水台盆为中心的台盆—台地边缘—开阔—局限—蒸发台地的相带展布格局,以海侵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最为发育,该体系域也是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最发育的层位;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极其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3.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但单一厚度小,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向升高,而飞仙关鲕粒滩随海退的进行,向台地增生方向迁移。区内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一次较大规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产物,海侵始于吴家坪初期,长兴期海平面快速上升,至飞仙关初期达到最高海平面,海平面开始下降,直至飞仙关末期。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台内鲕滩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沉积期古地貌、古水深、海水动荡程度以及古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对台内鲕滩的控制作用,并把滩体的发育阶段分为雏滩期(低速建造期)、滩核期(高建造期)及衰亡期3个阶段。结果表明,在缓慢等效的海退过程中,处于高能沉积界面附近的水下古高地有利于台内鲕滩的形成,继承性的泸州古隆起核部是区内有利的滩体发育区,形成的台内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规模和较大的分布面积。这一认识可为该区飞仙关组台内鲕滩的下一步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持。  相似文献   

5.
井下钻探和地震资料显示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多套鲕粒滩储层, 该套储层也是飞仙关组主要的天然气产层.通过鲕粒滩储层发育段井震标定, 并结合鲕粒滩储层地震正演数字模型分析结果, 建立了飞仙关组不同层段鲕粒滩储层发育所对应的4种地震响应模式, 总结了不同地区鲕粒滩储层地震响应的异常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对飞仙关组一段、二段、三段开展连片二维地震测线地震相分析, 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 恢复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飞仙关组一段、二段、三段沉积相特征, 综合鲕粒滩储层地震异常特征与沉积相分布区, 预测了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在该地区的分布特征.飞仙关组一段、二段存在环陆棚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鲕滩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 台地边缘鲕滩相在陆棚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 分布面积大于4400km2, 飞仙关组三段全区演变成开阔台地沉积, 鲕粒滩分布广阔, 主要分布在龙岗-元坝、剑阁、九龙山、河坝-黑池梁、普光-铁山坡等大部分地区, 面积达15000km2, 因此, 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冰  谭秀成  刘宏  李凌  夏吉文  邹娟  海涛 《沉积学报》2009,27(3):404-409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该区鲕滩储层为早期岩溶成因,早期大气淡水淋溶是针孔鲕粒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海底古地貌高地鲕粒滩为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决定了早期岩溶的强度,控制了储层发育程度。埋藏溶蚀和构造破裂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优化改造作用,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简称台缘带)具有沉积结构和演化的差异性,其不但记录了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同时也对相关油气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同期近平行的三排台缘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钻井、野外露头及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研究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台缘鲕粒滩带明显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期台缘礁滩带的分布,并具有整体向东迁移的特点。不同台缘带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可识别出迁移型和加积型两种台缘结构样式,迁移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元坝-龙岗-梁平台缘带(简称1号台缘带)、简池-鸡王洞-沙陀台缘带(简称3号台缘带),其具有台缘斜坡坡度缓、迁移明显,造成台缘带鲕粒滩整体分布宽但厚度薄、横向间互云化的特点;加积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铁厂河-普光-罗家寨台缘带(简称2号台缘带),沉积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加积特征,但晚期具有向东迁移特点,台缘带窄、台前滑塌普遍,鲕粒滩分布集中且厚度大、云化彻底。不同台缘带内部沉积和储层分布具有差异性,1号台缘带内部具有斜坡带陡缓相间,缓坡区台缘带鲕粒滩迁移明显,鲕粒滩累积厚度薄且云化弱或不发育,相对的陡坡区迁移幅度略小,鲕粒滩累计厚度略厚,且具有向上云化程度逐渐增强的特点;由于面对相对开阔的海域,3号台缘斜坡带风暴影响明显,具有横向上的云化间互及垂向云化增强特征明显,资料有限,横向地貌变化尚待进一步揭示;2号台缘带具有横向上的鲕粒滩厚薄变化,但加积和整体云化特征稳定。台缘沉积结构差异性明显受早期长兴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风向和沉积期差异沉降等因素的联合影响。研究建立了相关台缘带沉积和白云岩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东北部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的大部分时间内(飞一—飞三期)属于四周被深水海槽围绕的、受南秦岭海演化拉张断裂而形成的一个碳酸盐孤立台地环境,随四级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开江—梁平海槽的逐渐关闭和城口—鄂西海槽的东移,各种孤立台地亚相发生移动和转变,最终在飞三晚期至飞四早期孤立台地转化合并为川东北大型连陆台地。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层沉积特征(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测井)研究,划分了潟湖(包括蒸发潟湖、局限潟湖、半局限潟湖和点滩)、台地边缘鲕滩、斜坡、海槽4个亚相;建立出孤立台地的沉积立体模式并分析了沉积相从飞一飞三期的展布及演化过程;最后着重剖析了具备后期形成良好储层条件的孤立台地边缘鲕滩相带的迁移性、储层发育不均一性、测井和地震特征,沉积相对鲕滩气藏分布的控制,最后对孤立台地边缘鲕滩相中有望成为新的天然气勘探突破区进行了地震横向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9.
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沉积相分析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和6个体系域,编制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SQ1层序时期,研究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属于区域性缓慢海进-缓慢海退沉积旋回的产物,一度开阔深水的台盆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台地边缘与台内鲕滩的沉积相分异和沉积作用十分活跃,是形成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主要时期,尤以海侵期鲕滩最为发育;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水循环受限和干旱炎热气候的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最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以单井、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井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在SQ1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Q2层序时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指出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在该套碳酸盐岩沉积中以存在大量鲕粒滩为特色。鲕粒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开阔台地浅滩和台地边缘滩。鲕粒滩岩石类型分析表明,该套碳酸盐岩为镶边台地型沉积,开阔台地内浅滩为异地鲕和原地鲕混杂堆积,台缘浅滩鲕粒主要为原地鲕。台缘鲕粒滩为一个三级海侵体系域内部的次一级进积序列,具有潮下型米级旋回的特点,每层鲕粒滩相鲕粒灰岩的类型较为单一,大小均匀,各层鲕粒灰岩间鲕粒类型不同,具有从微晶鲕→放射鲕→同心鲕过渡的趋势,向上鲕粒粒径变大,沉积厚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倪新锋  陈洪德  韦东晓 《中国地质》2007,34(6):1045-1054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在近期获得重大突破,普光气田礁滩复合型气藏物质聚集模式及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川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的碳酸盐岩有利勘探区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受开江—梁平台盆(inter-platform basin)的控制,普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在台盆东侧发育了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台地蒸发岩、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斜坡和台盆沉积相,但陆棚相不甚发育。古地理的分异主要围绕开江—梁平台盆的发育、发展及填平补齐的过程而演化。储层沉积微相及微观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储层发育最有利的相带,海绵障积白云岩、海绵骨架礁灰岩、鲕粒白云岩及残余鲕粒白云岩等为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型。优质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带展布,后期的白云石化、溶蚀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地区早志留世沉积岩系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早志留世龙马溪期主要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小河坝期表现为浅水陆棚的扩展和深水陆棚的萎缩,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呈现出碳酸盐台地、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共存的古地理格局。韩家店期主要为潮坪-浅水陆棚沉积。早志留世四川地区表现为沉积盆地充填变浅和海退式的演化趋势,具多物源的混合型陆棚沉积性质,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包括黔中古隆起在内的前陆隆起带的NW方向扩展作用控制。有利储集体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沉积环境,浅海砂坝和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是有利的储集相带,如川东地区的“小河坝砂岩”和川南及川北地区发育的生物礁灰岩。  相似文献   

14.
于涛  王宗起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2021,95(11):3266-3281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15.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Daxian-Xuanhan region, northeastern Sicbuan is interpreted to be a carbonate platform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West Hubei-East Cbongqing marine basin and Guangyuan-Wangcang marine basin. Outcrops, well logs and seismic data have disclosed that three sedimentary facies can be identified for the formation: open platform, platform exposed shoal and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deposition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there existed a sedimentary framework all the same as the Late Permian one: open platform in the west, and platform exposed shoal, restricted platform and open platform eastwards.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shoal area permitted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shoal facie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the study area was invaded by temporary transgressions. Till the deposition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formation, the study area was prevailed over the unified restricted platform deposits, as indicated by the sedimentary model for the typical carbonate platform shoal deposits. The reservoir rocks i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consist mostly of solution opening dolostone, and the rock types are assembled by oolitic dolostone, residual oolitic dolostone and sucrosic residual oolitic medium- to coarse-grained dolostone. The deep and shallow dual laterologs show relatively high resistivity, clear amplitude differences and time difference saltation of acoustic waves in some intervals. The seismic responses are indicated by low-frequency and highly variable amplitudes and chaot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s.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rosity-high permeability and medium porosity-medium permeability, showing a marked cor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Solution openings are extremely developed in the reservoir rocks, including cast pores, intergranular solution openings, intercrystal pores, intercrystal solution openings, solution openings (caves) and minute fissures. Macropores and coarse pore throats are common.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apparent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in distribution patterns. Vertically, they occur dominantly in the second and first members of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and laterally in the platform exposed shoals and restricted platforms, where good natural gas potential is expected.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正处于大发现期,其中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的突破,使得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越来越获得研究者的重视。洗象池群作为寒武系有利储集层段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地质研究程度相对滞后。为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露头、钻井、地震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洗象池群沉积相、沉积体系模式,编制岩相古地理图,建立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指出了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呈现碳酸盐岩镶边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半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5种沉积相;(2)建立了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其中一条为台地边缘颗粒滩,分布于该盆地东缘,另外两条为台内颗粒滩,分布于局限台地相的东西两侧,分属局限台地相和半局限台地相;(3)台内颗粒滩发育主要受古地貌及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所控;台地边缘颗粒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缘,发育受沉积古地貌坡折控制。结论认为:台内颗粒滩和台地边缘滩储层质量好,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洗象池群“三滩夹两凹”沉积模式和颗粒滩带分布的新认识,对古老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南泥盆纪沉积盆地类型和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允孚  陈洪德 《沉积学报》1992,10(3):104-113
泥盆纪时期,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开启,于华南板块南、西、北缘形成被动陆缘构造背景.根据地壳性质,同沉积断裂活动,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等特点,将区内沉积盆地分为八种类型,即陆内走滑盆地、陆内凹陷盆地、陆内断陷盆地、陆缘断拗盆地、陆缘断陷盆地、陆缘裂谷盆地、陆缘走滑盆地和陆河洋盆、盆地的演化受到构造活动、海水进退规程和沉积作用控制。开始阶段的构造活动不强烈,以滨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海盆扩大分异阶段的构造活动明显,有海底火山活动,海侵范围扩大,深水盆地开始发育,但以陆棚碎屑岩和碳酸盐缓坡沉积为主。强烈裂陷-走滑阶段是构造活动高潮期,火山活动强烈,海侵范围最大,深水盆地最发育,沉积相分异十分显著。右江地区和南岭地区同样位于扬子古陆的被动陆缘,但岩相构造格局显著不同,右江地区以北西向断裂拉张裂陷作用为主,而南岭地区则多表现为北东向基底断裂的走滑活动。笔者认为这种特点是古特提斯洋扩张作用和基底构造性质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内滩体发育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近年来,四川盆地三叠系台缘鲕滩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激发了人们对广阔台地内部滩体的研究兴趣。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2A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钻孔的测、录井及岩心芯资料的分析,总结了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上台内滩体发育特征:向上变浅序列发育、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4 m、累积厚度较小以及横向连续性较差。进一步分析讨论后认为,沉积期古地貌、古水深、海水动荡程度以及古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台内滩的发育与分布,结果表明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内继承性古隆起是台内滩体的有利发育区,形成的台内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规模和较大分布面积,但是台地内部的隆坳地形分异使滩体横向分布变化较大。这些认识可为台内鲕滩储层的下一步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的环境基本上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格局。在川东北地区演化为碳酸盐蒸发台地。蒸发台地飞仙关组为一套含硫酸盐的富白云岩的蒸发潮坪沉积层系。下部为薄层的含石膏、硬石膏晶体、团块及肠状石膏层的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组成的小潮差蒸发潮坪层序。中部为层状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的潮下鲕粒滩相与萨布哈环境的富层状膏岩的膏坪相、含石膏岩的膏云坪相组成的大潮差蒸发潮坪层序。上部为中薄层状富泥的含石膏质夹层的泥质泥晶灰岩、微晶白云岩组成的旋回性清楚的似蒸发潮坪层序。这三种层序的纵向组合在蒸发台地相区可以很好对比,尽管各层序厚度有明显变化。强烈白云石化的鲕粒白云岩是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大中型气藏的主要储层,依据鲕粒岩的相序特征可将其分为有障壁性质的台缘鲕粒坝和台内鲕粒滩两类。蒸发台地西缘的台缘鲕粒坝在飞仙关期基本稳定。东缘的台缘鲕粒坝在飞仙关中后期大幅度向盆地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