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2008 年汶川8. 0 级和2011 年日本9. 0 级地震时甘肃境内台站井水位和井水温同震效应特征有明显差异:汶川8. 0 级地震时,绝大部分井水位和井水温都记录到同震效应,且变化幅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相比而言,日本9. 0 级地震虽然释放的能量更大,但因震中距和震源方位的影响,只有部分井水位记录到明显的同震变化,井水温没有明显变化;两次地震时古浪观测站井水位都记录到井水位变化,但日本9. 0 级地震时的变化幅度大于汶川8. 0 级地震,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庐江地震台数字化水位、水温观测以来,在多次大地震中水位、水温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四川汶川8.0级地震、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起汤池1号井水位、水温的同震特征。动水位同震效应表现为脉冲变化,震后水位逐渐升高;水温表现为阶跃下降,震后水温缓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江苏流体井水温和水位在青海玛多M7.4地震中的同震响应变化,总结其变化特征,结合江苏地下流体井的基本参数及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变化机理。结果表明:此次青海玛多7.4级地震对江苏地下流体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水位的同震响应记录能力要好于水温,其中水温主要表现为阶变,水位主要表现为振荡和阶变。发生同震响应变化的流体井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和茅山断裂带附近。水位的区域性和集中性阶变,说明该区域内应力发生调整,这对判断未来地震发生的位置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温的同震响应机理较为复杂,水体的运动方式、水流速,井孔条件和探头位置等都有可能影响其变化,需要更多方面的资料数据,才能有更为准确的判断。\t\t\t\t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10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 采用地震破裂区的几何中心和余震区椭圆中心线为中心的两种方法计算前兆异常的震中距。 结果表明: 在汶川地震前2年左右前兆异常逐渐增多; 近源区(震源2倍左右尺度)异常测项比大于25%, 远源区中震源3~5倍尺度区域的异常测项比为17%~24%。 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存在三个不同的变化阶段, 即α阶段(包括α1和α2, 震前700~3000 d)的异常主要分布在余震区以外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表现为远源区与近源区的前兆均存在向外扩展的特点; β阶段(震前300~700 d)的异常分布在余震区西南部和北部地区, 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 γ阶段(包括γ1和γ2, 震前300 d内)的异常分布范围较广, 异常主要分布在余震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 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过程(γ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过程(γ2)。 地震孕育过程的实验研究和力学分析表明, 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三阶段特征可能是受孕震体的控制, 是孕震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一个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普遍性特点, 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十五”改造,浙江省目前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站5个,10项测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氡。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有明显映震效应的台站为100%,测项为80%。水氡测值表现为临震向上突跳异常,最大异常幅度达23.7%,创历史之最;水温测项主要出现临震突跳或阶跃;水位测项主要是同震效应现象,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认为同震效应可能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引起的含水层弹性形变所致。并且认为观测效果不一定是井位越深越好,而是要看含水层封闭情况和仪器观测传感器的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好的静水位观测井记录的水震波效果明显优于动水位观测井。由于前兆数字化仪器采样率相对较底(1次/min),记录数据缺失较多,记录的同震变化波形不完整,很难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分析认为宁波台ZK03井动水位与VS垂直摆倾斜仪出现的异常可能是印尼8.9和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印尼8.9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地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并抬高水位.垂直摆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最大幅度约为408.328×10-3"的脉冲式向E振荡波,并向W出现阶跃变化;NS向最大幅度约为29...  相似文献   

8.
Coseismic water level changes which may have been induced by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its 15 larger aftershocks(MS≥5.4) have been observed at Tangshan well.We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seismic parameters(maximum amplitude, duration, coseismic step and the time when the coseismic reach its maximum amplitude) and earth-quake parameters(magnitude, well-epicenter distance and depth), and then compare the time when the coseismic oscillation reaches its maximum amplitude with the seismogram from ...  相似文献   

9.
统计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变化的幅度参数(最大振幅、阶变量)和时间参数(最大振幅时刻,同震持续时间),以及邻近的陡河台记录的地震波的体波和面波的到时.计算分析了同震参数与震级(ML,MS和MW三种震级)、井-震距、震源深度的相关方程及同震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同震变化量与MS震级的相关性最好,与震源深度和井-震距相关性较弱;同震最大幅度与同震阶变量、同震持续时间相关性很高,水位同震振荡和阶变均来自地震波引起的动应变;水位同震振荡的最大振幅发生在S波至瑞利波时段,水位同震响应是地震波与水文地质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孟国杰  苏小宁  王振  廖华 《地震》2018,38(2):11-27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 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 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 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 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的统一模型。 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总体上存在4个主要的破裂区, 最主要的一个破裂区位于震源东北40~120 km, 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量约为10 m, 主体滑动分布在2~20 km深度范围, 破裂达到地表; 第二个主体破裂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南段, 最大滑动量达到6 m; 另外2个主体滑动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北段, 但滑动破裂量小于断层南段破裂区的滑动量, 滑动破裂值最大值为4 m, 超过1 m的区域在走向上超过70 km。 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9.5×1021 Nm, 相应的矩震级为MW7.95。 汶川地震破裂表现为单侧破裂, 起始破裂在汶川下方16 km深度, 向东北方向一致性地传播, 过程持续~120 s。 在地震发生后0~10 s内, 破裂集中在震源起始破裂区, 滑动破裂值为~1.0 m, 之后破裂向东北方向扩展, 震后20~40 s是主要的破裂时段。 在40~60 s, 破裂跨越断层南段和北段。 在80~90 s破裂最大值开始下降, 在100~110 s时, 下降为~0.5 m, 在110~120 s时, 下降为~0.1 m。 加入近场GPS测站1-Hz 波形数据与近场强震仪波形和远场长周期体波联合反演, 提高了震源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特别是浅部滑动破裂区的分辨率, 反演的最大滑动破裂值比不用1-Hz 波形数据反演的结果增大, 表明近场1-Hz GPS波形数据对于揭示汶川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钱家栋  张学民  王亚璐  李雪浩 《地震》2018,38(2):107-116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 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 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 计算了该区域电阻率变化的程度以及其上界面逐步(向上)扩展对成都台地表装置系统地电阻率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 在成都台的装置系统上测到的地电阻率确实会下降, 下降的幅度随着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单调增大; 变化区域电阻率减小的程度越大, 这种影响也会更显著。 对于成都台7%的趋势下降异常而言, 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来看, 变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可以取多种可能的量级, 不过不同量级的变化与其相应的上界面位置有关, 例如: 底层变化区域真电阻率下降幅度达20%左右时, 变化区域上界面到距地表430 m时, 地表装置视电阻率下降可达1%, 其影响才开始为地表装置系统所识别; 而要解释地表视电阻率有7%左右的视电阻率下降变化, 则要求这个变化区域的上界面上升到距地表122 m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起大范围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显著响应,本文通过对流体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显著近场流体观测变化的台站.基于汶川8.0级地震永久形变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讨论近场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变化的物理机制.为探讨强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流体影响空间特征,分别计算了不同机制类型不同震级所对应的流体响应,以期确定流体近场效应的空间特征,为强震同震和震后流体观测机理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前给出的趋势异常,即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和苏门答腊—中蒙交界地区M≥7.7级地震震中南北往返迁移等。文中根据中国大陆M≥7.7级地震活动成组性特点,指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标志着自2001年至今形成的M≥7.7级地震活动组结束。但是,中国大陆未来3年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鉴于特定区内的地震活动特点,文中指出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可能是华北地区未来发生大震的震兆。  相似文献   

14.
Coseismic water level changes which may have been induced by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nd its 15 larger aftershocks (MS≥?5.4) have been observed at Tangshan well. We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seismic parameters (maximum amplitude, duration, coseismic step and the time when the coseismic reach its maximum amplitude) and earthquake parameters (magnitude, well-epicenter distance and depth), and then compare the time when the coseismic oscillation reaches its maximum amplitude with the seismogram from Douhe seismic station which is about 16.3 km away from Tangshan well.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magnitude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induced coseismic water level changes, and that the well-epicenter distance and depth have less influence. MS magnitude ha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coseismic water level changes comparing to MW and ML magnitudes. There exists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um amplitude, step size and the oscillation duration. The water level oscillation and step are both caused by dynamic strain sourcing from seismic waves. Most of the times when the oscillations reach their maximum amplitudes are between S and Rayleigh waves. The coseismic water level changes are due to the co-effect of seismic waves and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区的蕴震态分析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前后(2008年4月1日至7月13日)甘肃省陇南地区及甘南州舟曲县宏观异常的震后现场调查结果,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和挑选可靠异常现象,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宏观异常的数量临近地震逐渐增多,在临震前形成峰值;在空间上宏观异常的分布在高烈度区较多.对宏观异常与震源机制关系以及宏观异常对地震预测可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陕西灾区震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对陕西造成的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结合陕西灾区地震地质构造与区域环境背景,研究了陕西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和汶川地震在宝鸡市陈仓区和西安市市区形成的烈度异常破坏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防震减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active-quiet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rhythmic feature of great earthquakes, and the group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S8.0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We also stud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stepwis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S?≥7.0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he features of the energy releasing acceleration in the active crustal blocks related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so called second-arc fault zone.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①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ivequiet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② its occurre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eatures of grouped occurrence of MS8.0 earthquakes and follows the 25 years rhythm (each circulation experiences the same time) of great earthquakes; ③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follows the well known stepwise migration feature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④ the location whe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took place has an obvious consistency wi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grouped activity of MS≥?7.0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second-arc fault zone; ⑤ the second-arc fault zone is not only the lower boundary for earthquakes with more than 30 km focal depth, but also looks like a lower boundary for deep substance movement; and ⑥ there are obvious seismic accelerations nearby the Qaidam and Qiangtang active crustal block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neighbors of the Bayan Har active block, respectively), which agrees with the GPS observation data.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