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几何结构比较复杂,由雅拉河、色拉哈——康定、折多塘和磨西4条次级断裂组成,历史上曾发生过1725,1786和1955年3次7级以上强震.本文在断错地貌和年代学(14C 和TL)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分别为:雅拉河断裂:(2.00.2)mm/a;色拉哈——康定断裂:(5.50.6)mm/a;折多塘断裂:(3.60.3)mm/a;磨西断裂:(9.90.6)mm/a.\r\n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同震位错和古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雅拉河断裂具有上千年的强震复发间隔,色拉哈——康定和折多塘断裂强震复发的平均间隔在230~350a,未来百年均不存在强震复发的可能性;磨西断裂强震复发间隔在300a左右,上一次的1786年7级地震距今已达213a,未来百年正处于新一轮的强震复发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4.
张春芝 《地震学刊》1993,(4):30-33,54
  相似文献   

5.
川西理塘断裂带平均滑动速率、地震破裂分段与复发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塘断裂带是川西北次级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获得其晚第四纪断错、近代地震破裂、破裂分段的新证据, 估算出断裂的滑动速率、特征地震震级与复发间隔.结果表明, 理塘断裂带由毛垭坝盆地北缘、理塘和康嘎-德巫等三条次级断裂组成, 以左旋走滑为主, 不同部位伴有不等的逆倾滑分量. 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年龄估算断裂带距今约14 ka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0±1.0 mm/a, 垂直(逆)滑动速率0.1~1.8 mm/a; 三条次级断裂均为独立的地震破裂段, 相应特征地震最大矩震级估值为7.0~7.3, 平均复发间隔为500~1000年, 北西段最晚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119±2 a之前, 中段发生在公元1890年前后, 南东段则发生在公元1948年, 显示出与段落之间应力触发作用有关的地震破裂事件沿断裂带单向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沈军  李莹甄 《地震地质》1998,20(4):41-331
将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产生的位移看作相对蠕滑速率,推导了相对蠕滑速率的估算公式,进而分析了次级地震对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古地震资料对比以得到可靠的特征地震重复间隔  相似文献   

7.
大地震重复特征与平均重复间隔的取值问题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冉勇康  邓起东 《地震地质》1999,21(4):316-323
对延怀盆地及海原断裂古地震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地震的重复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地震是大多数断裂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特征地震存在分级性,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存在分阶段性,以及断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大地震的复发序列。因此,当大地震重复行为出现时间上的分阶段性,或特征地震分级现象导致不同强度的古地震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别时,用确定性或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评价大地震的危险性,需要分阶段或分级计算不同间隔阶段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8.
潘善德  马瑾 《地震学报》1992,14(2):187-194
本文从 Knopoff et al.(1973)断层滑动的动力学模型出发,最终得到一个能估算走滑型强震复发时间间隔 TR 的简单近似公式.初步结果认为,剪切模量和有效应力s-f 对 TR 的影响不太大.设代表实验中震时位移量 Ds 和事件全过程总位移量 Dl之比,即=Ds/Dl.=1/3即是这种与和s-f,无关的理论状态.这时,TR 可简化为 S/V 和 Kd/的算术平均值.其中,S0 是震前长期积累滑动量,V 为断层平均位移速率,d 为震源区断层破裂长度,为断层上剪切波速度.另外,K=v0/v,而 v0是真实构造发震时的初始破裂速度。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河床和河漫滩上的垂直断距大致相当,均代表汶川地震的位错,而第二级河流阶地上的累计位移大致是最新地震垂直位移的2倍.利用断错地貌、地震矩率和滑动速率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复发间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发生与汶川大地震相当的地震,大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间隔为3000——6000a.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板内大震原地准周期复发间隔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大震原地复发资料为基础,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板内大震在其活跃期内原地准确周期复发的概率密度函数,所得结果表明,板内大震在重复行为上具有板间特征地震相类似的分布特征,两者的差异在于,板内大震复发间隔的变分系数COV为0.26,而板间特征地震的该值为0.215,即板内大震的重复间隔相对稍显离散。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和重复时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地质》1990,12(1):15-20
1966—1981年中国大陆华北和西南地区发生了10次大地震(M_s≥6.9),其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从1天到1000天不等。它们似乎与主震震级大小无关,却依赖于不同主震的重复时间,即较长的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重复时间。基于地震力学的观点,较长的重复时间意味着地震断面静止接触时间较长,断面摩擦强度将增大,产生数量较多和面积较大的强固点,所以,有可能在断面主破裂之后,观测到较长持续时间的强余震活动(强固点破裂  相似文献   

13.
小江西支断裂的滑动速率与强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各种断错地质地貌现象及被错体年龄的分析,估算出小江西支断裂在第四纪、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分别为6.7毫米/年、7.0毫米/年及6.4毫水/年。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及古地震活动讨论了强震的重复周期和断裂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小江西支断裂的活动以重复错动发生强烈地震为主要特征,强震在断裂带上同一地段的平均重复周期为900年左右,沿整个断裂带的重复周期大于330年  相似文献   

14.
以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作为时间域,以华北地区、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为单元,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地区大地震复发周期和迁移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学问题、块体框动、地震迁移和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后效严重型强震重复时间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刘江峰 《内陆地震》1990,4(2):116-125
本文根据中国七个地区的古地震重复时间统计以及某些大震区的低电阻特性,建立了震源热模型并进行了定量计算。给出了后效严重型的大震(M≥7)的重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辽宁地区5级以上地震复发间隔及地震概率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分析了辽宁地区三个震级档的地震复发间隔分布;基于Poisson分布,构建了辽宁地区5.0、5.5和6.0级三个震级档的Poisson概率预测模型及具有概率水平指标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唐山大地震的重复间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1976年唐山地震形成的地面裂缝带上三个地段(市十中、市畜产公司牛马库和礼尚庄东)开挖了三个探槽,揭示出保存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的两次古地震遗迹。在唐山外围的地震地质调查中,也相应地发现了一次古地震形迹。文中通过对地裂缝和液化规模的类比分析,推测其烈度与1976年7.8级地震相近。古地震发生年代,经年~(14)C年代测定和沉积速率估算,分别发生于距今7665±105年和14865年。大震重复间隔近似值为7500年  相似文献   

18.
可可托海一二台活断层(简称二台断层)是1931年富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在这条断层上地震历史的文字记载资料很少,19S1年综合研究富蕴地震断裂带时曾在地表发现过不少古地震遗迹。现代活断层研究,开挖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藉以查明古地震事件、大地震复现期和断层活动速率。最近,我们在二台断层北起海子口、南至干沟等几个地段进行了大规模开挖,揭露出许多被掩埋的古地震遗迹,对解决二台断层的大震复现期和活动速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Basined on comprehensive prospecting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have ascertained that the 1679 San-he-Pinggu M = 8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intersection region of active faults having deep-seated structural background. The NE-trending New Xiadian Fault,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dextrall tensile-shear dislocation, wa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679 M = 8 earthquak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in Pangezhuang area, wher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seismic faul' was up to 3.16m.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seismic slip rate in this area, and the displacement value of earthequake with a certain magnitude,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M = 7.5, M=7.0 and M = 8.5 earthquakes in the magistoseismic area of 1679 M = 8 earthquake on Xiadian Fault Zone have been estimated to be 3800,1750, and 800 years (the lower limi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