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资讯     
关键词抗震防灾隔震减震技术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减隔震技术作为结构抗震主流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多项相关规定[2]-[3],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在民用建筑工程也有较多的应用,特别是超高层等对地震敏感的建筑,对减隔震技术有比较迫切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目前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以云南电网省级计量检定中心业务用房项目中实际应用的减隔震技术为例,介绍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分析过程,为后续电力工程中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及住院楼进行了隔震分析与设计计算,主要内容包括隔震层支座的布置与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的计算、隔震层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和拉应力的计算、隔震层支墩及支柱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分析。通过隔震与非隔震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说明隔震设计是合理可行的,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阻尼比,减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基础隔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隔震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应用基础隔囊技术在中国已建造了数百幢建筑结构物。综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和在深入推广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隔震技术     
通过对地震的应力分析,建筑物抗震设计应该考虑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采用减震调整结构应力特性,使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显著减小,因此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控制地震反应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某高度的侧移刚度小、变形能力大的隔震装置组成隔震层,保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隔离,以减小地震能量向隔震层以上的结构传递,从而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1]随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2]的颁布实施以及对高抗震性能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8.
佘诗刚 《岩土力学》1989,10(1):22-2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等五个学会将于1990年5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联合召开主题为《土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的第三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征文范围:1.土的动力特性;2.土的室内外动态测试技术(包括桩基动测等);3.土工抗震(振)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及工程实例分析;4.抗震(振)加固措施和工艺及隔震(振)方法等;5.其它有关土动力学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土−桩基−隔震支座−核岛结构和土−桩基−核岛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采用橡胶铅锌支座作为基础隔震,放置于桩基承台和上部核岛结构之间,地基土采用某工程场地的均匀粉质黏土,试验输入的地震动时程,是由美国核电设计的 RG1.60 反应谱拟合而成。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支座不仅可以改变上部结构频率、减小加速度和反应谱幅值大小,还可以减少下部桩的弯矩,起到降低上部结构的反应的隔震作用。但隔震支座的使用会改变桩基础的弯矩分布,核电工程采用隔震支座时应对桩基受力和变形进行特殊抗震设计,以保证土−桩−上部结构整体系统的抗震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楼作为省政府的地震应急指挥场所 ,必须确保地震时大楼内呼项功能和技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工作 ,采用隔震技术将对此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4月 2 9日 ,省建设厅在福州召开防震减灾中心楼隔震技术论证会 ,就防震减灾中心楼地下室柱顶设橡胶隔震垫的隔震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根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和有关隔震设计的规范要求 ,省建设厅要求设计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完善。 5月 1 2日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设计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再次邀请了国内隔震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并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再次修改防震减灾中心楼完成…  相似文献   

11.
实录国内外隔震与消能减震实例,阐述隔震设计的理论,对隔震结构的设计、施工、维护及耐久性等多方面作了简要介绍,推动隔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著译者:庄海洋于旭,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3月,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056-0,页数:136。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完成的专著。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作者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在此领域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本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第4章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某高墩大跨桥梁为例,将工程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墩桥梁的抗震设计中。深入分析了在盆式橡胶支座和新型双曲面支座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墩高的桥梁进行地震反应模拟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模型,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新型双曲面支座的优点,为以后的高墩桥梁的减隔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著译者:庄海洋于旭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03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056-0【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完成的专著。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作者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在此领域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本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高层结构隔震技术应用的难点,在上部结构形式和布置、隔震支座的改善、计算方法的改进、多种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在高层结构的联合应用以及构造措施和管理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供高层结构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勘察设计》2014,(3):32-33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会议时间 :2 0 0 2年 5月 18~ 2 0日地点 :南京河海大学召开征文内容 :(1)土的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 ;(2 )地基 ,土工建筑物及生命线工程抗震分析 ;(3)砂土液化与地震永久变形 ;(4)土工动力测试技术及应用 ;(5 )土与结构动力技术及应用 ;(6 )土工抗震加固技术与减震隔震措施 ;(7)岩土地震工程及环境工程 ;(8)震源机制与波动传播 ;(9)动力机器基础 ;(10 )爆炸防护工程 ;(11)海洋岩土工程 ;(12 )工程实录 .投稿截止日期 :2 0 0 1年 8月 30日录用截止日期 :2 0 0 1年 10月 30日修改截止日期 :2 0 0 1年 12月 30日联系人及电话 :2 10 0 98 南京…  相似文献   

18.
正建质[2014]25号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加强宣传指导,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YJK,以某高层框剪结构隔震设计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出发点,着重研究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层布置位置问题,通过分析隔震层布置在不同位置时的周期与楼层剪力等隔震效果,为大底盘结构隔震层布置位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隔震建筑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正2017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我先以现代生土建筑的研究应用为例谈谈创新的重要性。生土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一种传统的建造方式,具有保温性能强、造价低等优点,但抗震强度低。我们通过现代生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生土建筑进行了改良并作示范、推广,在保留原有生土建筑优点的基础上,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提升,应用效果良好。这个例子说明,要想做好传承就必须具备两个精神:一是要坚定传统是可以传承的信念,有信心、有热爱、有执着。二是一定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