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分布在攀西古裂谷带内的禄丰县鸡街和大向坪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体中霞辉岩,以及西昌太和层状辉长岩等两类岩石进行全岩^40Ar-^39Ar坪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鸡街岩体和大向坪岩体中霞辉岩年龄范围在214~193Ma,相当于晚三叠世,属于印支期。总体上,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的侵位时间略晚于含矿辉长岩;太和层状辉长岩^40Ar-^39Ar坪年龄,由于过剩Ar等原因的扰动,使其年龄值远远高于成岩年龄。暗示全岩或辉石单矿物等不适合作为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定年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用SHRIMP测定攀西古裂谷内钠质碱性岩锆石的U Pb年龄 :红格酸性碱性岩 (钠闪石花岗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39Ma,白马中性碱性岩 (碱长石英正长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2 5Ma和鸡街超基性碱性岩 (霞辉岩 )锆石U Pb年龄为 2 0 4Ma等 ,其年龄变化范围在 2 39~ 2 0 4Ma ,相当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属于印支期。在成岩时间上显示先酸性、后基性。结合近期对其裂谷作用有关的镁铁—超镁铁层状侵入体和峨眉山玄武岩等定年的结果 ,暗示其裂谷强烈的张裂时间是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 (2 5 9~ 2 0 4Ma)。  相似文献   

3.
川南德昌地区茨达碱性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清茶  夏斌  张玉泉 《地质通报》2006,25(3):398-401
对产于攀西古裂谷带内的德昌地区茨达碱性杂岩体中的碱长石英正长岩和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年龄结果分别为221Ma±6Ma和225Ma±2Ma,表明该碱性岩的结晶年龄或成岩年龄相当于晚三叠世,同时暗示攀西古裂谷的张裂时间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4.
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对攀西地区白马和太和含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年龄进行研究,获得白马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58±2Ma(95%可信度),太和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62±2Ma(95%可信度)。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的白马和太和含矿层状辉长岩体均形成于二叠纪晚期。该年龄信息显示了从层状辉长岩体的侵入到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高峰期(250Ma)仅距5~10Ma,二者应属于同期不同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鉴于空间上层状辉长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密切相关,基性-超基性岩体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晚古生代末期峨眉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SHRIMP U-Pb和Sm-Nd定年技术,对攀西红格矿区含矿层状辉长岩、碱性正长岩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红格辉长岩中3种不同晶形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58.4±4.1Ma、1841±34Ma、2487±12Ma,由辉长岩、辉石和磷灰石所构成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253±14Ma;碱性正长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257.2±1.5Ma。结果表明,红格辉长岩中具有典型基性岩锆石特征的锆石U-Pb年龄(258Ma)与同一地质样品的Sm-Nd年龄(全岩+矿物内部等时线年龄),以及同一矿区的正长岩锆石U-Pb年龄在测定误差范围内一致。鉴于层状辉长岩和碱性正长岩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形成时间上一致,可以认为它们都属于晚二叠世末岩浆活动的产物;而1841Ma和2487Ma的锆石,可能是在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上侵过程中,从基底所捕获的岩浆锆石和继承锆石,其年龄信息,揭示了康滇地轴岩浆岩带的下部或结晶基底存在元古代甚至新太古代末期的岩石或物质。  相似文献   

6.
诸广山岩体是南岭地区著名的大型复式岩体之一,但其研究程度存在南体高、北体低的不均衡现象,制约了对诸广山岩体年代格架及其岩石组成的整体性认识.本文对诸广山复式岩体(北体)进行锆石年代研究,测得早古生代汤湖岩体、寨前岩体、东洛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4±2 Ma、448±3 Ma、440±2 Ma,桂东岩体和上堡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4±2 Ma、442±2 Ma;中生代淋洋岩体(二长花岗岩)和鹅形岩体(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0±3 Ma、157±1 Ma.诸广山岩体(北体)是由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岩体组成的复式岩体.结合南体年代与岩石学资料,认为诸广山复式岩体的侵位可划分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三个期次,相应的岩石组合大致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演变,与显生宙南岭地区地壳物质成熟度逐渐增高的总趋势一致,这可能为晚中生代该区发生钨锡铍铌钽铀等战略性矿产大规模、集群式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汤湖岩体和寨前岩体中存在的新元古代继承锆石和捕获锆石暗示本区早古生代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新元古代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内蒙古东南部早二叠世晚期还可能存在大洋盆地。与九井子蛇绿岩呈断层接触的粉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大致构成4个峰值:2350~2700 Ma、1700~2100 Ma、370~470 Ma和250~290 Ma,通过与区域构造热事件的对比分析,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朝古板块的北缘。粉砂岩中最小的锆石年龄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249±4.7)Ma),该年龄与内蒙古东南部海相地层消失的时代、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出现混生的时代、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古纬度曲线收敛的时代以及区域上与碰撞相关的岩浆岩形成时代大致相同,据此本文认为九井子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同时也可能代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代。  相似文献   

8.
孙敬博  孙腾飞  陈文  喻顺  尹继元  李超  张彦  刘新宇 《岩石学报》2015,31(12):3732-3742
红云滩岩体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西部,对其进行热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觉罗塔格地区乃至整个东天山地区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云滩岩体进行黑云母Ar-Ar、锆石(U-Th)/He和磷灰石(U-Th)/He测年,并结合前人的锆石U-Pb测年结果,精细刻画出该岩体自形成以后经历的热演化过程,并据此识别出东天山红云滩地区发生过多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黑云母阶段升温Ar-Ar法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坪年龄为316.9±1.8Ma,单颗粒锆石和磷灰石(U-Th)/He同位素定年得到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3.7±9.6Ma和65.5±1.3Ma。热年代学数据及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红云滩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3个快速冷却阶段,分别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ca.330~296Ma)、晚三叠世(222~220Ma)、晚白垩世(91~77Ma)。其中,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快速冷却作用是岩体侵位后与围岩热传导冷却及伴随天山造山隆升冷却综合作用的结果,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的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分别与羌塘-欧亚板块、Kohistan-Dras岛弧-拉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造成的东天山地区隆升作用有关。新生代以来,红云滩岩体所在的阿奇山-雅满苏地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未发生较为明显的隆升作用,与天山西段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坡北基性-超基性岩带10号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北山裂谷带内,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前人根据岩体侵位地层的时代,间接推断出该岩体形成年龄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文章对坡北基性-超基性岩带的10号岩体辉长岩和浸染状矿石分别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Re-Os定年和Sr-Nd同位素示踪研究,获得岩体的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信息比较分散,其表面年龄信息从古生代-新元古代-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均有显示,揭示了新疆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北山裂谷带内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所获得的主体锆石的年龄为(289±13)Ma(95%可信度),与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的地质事实相吻合,可能代表了岩体形成的时间,而年龄信息(2 559~2 589 Ma)暗示了北山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一新太古代的结晶基底.获得浸染状铜镍硫化物矿石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413±20)Ma(95%可信度),该年龄不仅大于含矿超基性岩体(289 Ma)的形成时代,而且也老于岩体所侵入的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的地层时代,显然与宏观的地质证据相悖.Sr-Nd和Os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坡北岩带在约280 Ma前成岩成矿时,岩浆在从地幔源区侵入到地壳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致使浸染状矿石的Re-Os同位素体系呈二元混合体系,因此浸染状矿石Re-Os同位素体系确定的等时线疑为假等时线,其年龄不能代表矿床形成时代或不具有确切的地质意义.铜镍矿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又为岩浆熔离型矿床,表明坡北10号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时间应发生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期间,是后碰撞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上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新疆香山杂岩体的成岩与成矿时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新疆东天山香山地区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产有香山中中型铜镍矿和香山西大型铜镍-钛铁矿床.杂岩体可分为辉长岩类、超镁铁质岩类和钛铁辉长岩类.野外证据表明三者具有先后侵位关系.本文通过对香山杂岩体不同岩相年代学资料梳理,补充了定年数据,获得香山杂岩体侵位年龄为283.2±2.1Ma,验证了不同岩石系列的侵位时序.此外,锆石年龄数据还记录了本地区曾经发生过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利用角闪石40Ar/39Ar测年结果,并结合锆石U-Pb测年结果推测香山西岩体侵位较深,香山中岩体侵位较浅,进一步推测西岩体剥蚀量较大,而中岩体剥蚀量较小.结合野外穿插关系,厘定了杂岩体侵入-成矿事件的时序.  相似文献   

11.
兰坪盆地多金属矿床碳、氧和氢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中的CO2源自海相碳酸盐岩(或蚀变海相碳酸盐岩)的热解作用和沉积有机物的氧化作用或脱羧基作用;成矿流体为古大气降水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与盆地和基底岩石发生水-岩作用而形成的盆地热卤水,其中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尚有变质水的混入.这表明盆地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源自地壳(基底和盆地地层),喜马拉雅期盆地周缘碱性岩浆活动对盆地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贡献是间接的,沉积有机物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义  张莉  郭正林 《岩石学报》2013,29(1):191-204
新疆铁木尔特铅锌铜矿床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克兰盆地内,矿体呈脉状产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地层中.为准确厘定其成岩成矿时代,作者分别对矿区赋矿火山岩和含矿石英脉中的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2件火山岩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96±5Ma和405±5Ma,2件黑云母样品的40 Ar/39 Ar坪年龄分别为240±2Ma和235±2Ma,相应的39Ar/36Ar-40Ar/36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8±3Ma和233±3Ma,与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据此,认为矿区内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形成于396~405 Ma,成矿作用发生于235~240Ma;成岩年龄早于成矿年龄约165Ma.因此,铁木尔特铅锌铜矿为典型的后生矿床,而不可能是同生VMS型矿床.考虑到成矿年龄稍晚于区域大规模变质作用(约250Ma),推测成矿作用与阿尔泰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认为铁木尔特铅锌铜矿为典型的陆陆碰撞体制下形成的造山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铜多金属成矿带受澜沧江断裂带控制,赋矿围岩为二叠系至第三系,主要由下二叠统经上三叠统到上侏罗统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及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矿体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对该成矿带上的金满铜矿床和水泄铜(钴)矿床主成矿阶段的石英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分别为56.7±1.0Ma和59.2±0.8Ma,且各自与对应的等时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都可以代表矿石的形成年龄。综合已发表的有关兰坪盆地西缘及盆地内部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矿床与区域矿床具有一致的成矿时代,反映区域铜、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4.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s for Cu, Au and polymetallic and rare metallic (Li, Be, Nb, Ta) mineralization over the world. Most of the ore deposits in the CAOB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ranitoids. Available Sr, Nd, S and Pb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etallogenic epoch and sources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in the CAOB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regional granites. Available data suggest that mantle sources coul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leozoic to Mesozoic mineralization in the CAOB.  相似文献   

15.
沽源火山盆地铀钼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光银 《矿产与地质》2008,22(6):510-516
沽源火山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铀钼多金属矿勘查基地和矿业开发基地。文章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矿化特征和成矿时代以及成矿作用与中生代次火山岩和断裂构造关系。认为在盆地基底变质岩中寻找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的层控铅锌银金矿床、在盆地火山岩盖层中寻找火山岩热液型铀钼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仇银江  张元厚 《世界地质》2015,34(3):624-638
天山造山带东段的东天山成矿带是中国重要成矿带之一。笔者分析了东天山成矿带的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重点分析了卡拉塔格、阿奇山等VMS型Cu-Zn、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Au)、玉海斑岩型Cu-Mo(Au)、白鑫滩Cu-Ni硫化物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结合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金矿、康南金矿(点)、三岔口斑岩型铜钼矿、黄山东Cu-Ni矿等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以及这些矿床与康古尔构造带时空演化间的耦合关系,认为应重新审视土屋—延东等斑岩型矿床的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维权银及多金属矿床、红云滩铁铜、雅满苏铁(铜、铅锌)矿的早期蚀变特征,与新近发现的阿奇山VMS型Pb-Zn矿床的蚀变特征一致性,反映在这些地区具有与阿奇山型Pb-Zn矿床成矿潜力。航磁资料结果表明,土屋—延东斑岩型Cu-Mo矿床以西地区具有与东部黄山一带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的航磁异常一致性特征,说明西部地区有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存在。建议在东天山地区加强典型矿床研究,对康古尔剪切带周围的二叠纪花岗质岩石、基性-超基性岩体以及雅满苏成矿带深部进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7.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之一。2014年在矿集区北部首次勘探发现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与隐伏黑云母花岗岩体关系密切。东顾山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岩浆岩明显不同于该矿集区内已知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玢岩型铁矿床有关的岩浆岩。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研究表明,东顾山矿床为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其锆石LA ICP-MS U-Pb定年结果为99.7±1.5Ma~99.9±1.7Ma,与钨矿化形成于同一期岩浆热液活动的辉钼矿的Re-Os定年结果为97.22±0.77Ma,成岩成矿时代相近,表明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东顾山岩体几乎同时形成,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与区域成岩成矿时代的对比,本文首次提出庐枞矿集区内存在100Ma左右的成岩成矿事件,在成矿时代和矿床类型上明显区别于成矿带先存的140Ma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和130Ma的玢岩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一期成矿作用产物,据此将成矿带的燕山期成矿时代范围重新确定在145~97Ma之间,说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与华南中生代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对应的伸展地球动力背景下的成矿事件。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为下一步在庐枞矿集区及区域上开展100Ma左右的钨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区域成岩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石英脉型金矿是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但一直没有高精度的年龄数据约束其成矿时代。论文首次 对大瑶山南部广西苍梧县上木水石英脉型金矿中的热液白云母进行39Ar/40Ar年龄法测年,获得坪年龄为(432.6 ± 3.2)Ma,相应 的等时线年龄为(428.2 ± 7.2)Ma,反等时线年龄为(425.3 ± 6.6)Ma,表明其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 大瑶山南部的古龙-夏郢环形成矿区主要以加里东期矿化为主,除了与加里东期岩浆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化 外,还存在石英脉型金矿。同时,位于大瑶山中部沿区域性大黎断裂分布的六岑-桃花-古袍金矿田的石英脉型金矿时代仍 然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高精度测年数据来约束。  相似文献   

19.
兰坪盆地是中国著名的三江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坪盆地西缘发育大量沉积岩容矿脉状Cu-Ag-Pb-Zn多 金属矿床,矿体的分布受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控制。逆冲推覆构造的根部带主要发育脉状Cu-Ag(Mo) 矿床(包括金满 Cu-Ag、连城Cu-Mo及一系列脉状Cu矿床);前锋带主要发育Pb-Zn-Ag(±Cu) 矿床(包括白秧坪Pb-Zn-Ag-Cu多金属矿 集区及一系列小型的Pb-Zn矿床)。为了探讨兰坪盆地西缘脉状Cu-Ag-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该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年 代学数据的基础上,补充进行了金满Cu矿床与黄铜矿密切共生的方解石的Sm-Nd法和连城Cu-Mo矿床成矿早阶段辉钼矿 的Re-Os法测年。金满Cu矿床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58±5 Ma,连城Cu-Mo矿床Re-Os年龄为48±2 Ma,结合前人的资 料表明:(1) 根部带Cu矿床主成矿时代为56~48 Ma,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主碰撞阶段,后期(47~35 Ma) 很可 能存在一期Cu-Ag(Mo) 的叠加或改造成矿作用;(2) 前锋带Pb-Zn-Ag(±Cu) 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31~29 Ma 左右,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晚碰撞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冈底斯成矿带驱龙、厅宫斑岩铜矿区和甲马、知不拉等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区的辉钼矿样品进行的Re-0s法同位素定年研究,获得驱龙、厅宫、甲马和知不拉等矿区的精确成矿年龄。4件驱龙斑岩铜矿区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5.75±0.42)Ma~(16.23±0.90)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15.99±0.32)Ma;7件厅宫斑岩铜矿矿区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5.5±0.3)Ma~(16.3±0.3)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15.49±0.36)Ma;在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区中,7件甲马矿区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5.4±0.2)Ma~(15.5±0.2)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15.18±0.98)Ma;5件知不拉矿区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6.88±0.28)Ma~(17.06±0.27)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16.90±0.64)Ma。斑岩铜矿区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区所获得的年龄数据基本一致,其年龄明显晚于中生代弧间盆地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发育时间,同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亦分布于斑岩铜矿床的外围。因此笔者认为甲马和知不拉等铜铅锌矿床与冈底斯成矿带新生代晚期大规模成矿形成的斑岩铜钼矿床属于统一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是由深源花岗质岩浆的岩浆-热液系统在不同的围岩介质条件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