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节水型斑节对虾养殖池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质量指数法评价节水型斑节对虾养殖池的环境质量.将对照池海水平均质量指数与微生物调控的试验池比较,硫化物、DO、磷酸盐、COD分别高71%、43%、24%、8.3%,但非离子氨、无机氮分别低229%、122%.综合来看,试验池的水质优于对照池,对照池水质有轻微污染,污染因子是磷酸盐、COD、BOD;底质环境未受有机物和硫化物的污染,对照池有机物含量高于试验池,对照池硫化物含量低于试验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2010-2017年嵊泗马鞍列岛保护区海域的水质状况。【方法】采用水质有机污染指数(A)法进行水质有机污染评价,采用富营养化指数(E)法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INQ)法进行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该保护区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DIP)含量有3个年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年份超过第一类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DIN)质量浓度超标严重,2015年达到0.674 mg/L;叶绿素a(Chl-a)本底含量较高,适宜条件下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Chl-a含量急剧上升,并容易诱发赤潮;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显示,2012-2015年水质有机污染状况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并且有3年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最大A值为2014年和2015年的4.10,2016年污染最轻,为开始受到污染级别;富营养化指数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显示,最大E值和INQ值分别为2012年的4.29和2010年的8.59,DIN含量高是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结论】该保护区海域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DIN,水质有机污染状况呈现年度波动状态,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考洲洋化学耗氧量(COD)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2月和8月对考洲洋海水、表层沉积物COD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考洲洋海水COD含量为0.82~2.71 mg·L-1,表层沉积物COD含量为0.44~10.45 mg·L-1,其水质质量达到我国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COD<3 mg·L-1).海水与表层沉积物COD含量平面分布总的呈西北部水域和湾中部水域向湾口降低的趋势.表层沉积物COD含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粤东邻近的网箱养殖水域比较,海水COD含量居中,表层沉积物COD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8年4、6、8、10月北海市工业园西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的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该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排污口水质中COD在4、6、8、10月4个航次的监测中都超标,BOD5和磷酸盐在其中3个航次均超标;排污口邻近海域主要污染因子是石油类、磷酸盐、无机氮,相...  相似文献   

5.
2016年4月23日至7月12日对地膜精养及普通土池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池塘水体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 H和DO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地膜池与普通土池相比p H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 d起地膜池DO含量高于土池(P<0.05);地膜池和土池的COD、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土池亚硝酸盐含量在养殖后期(70~90 d)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藻三级扩大培养技术,将在对虾养殖池选育的波吉卵囊藻Oocysits borgei引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养殖池,并检测养殖环境中微藻群落结构、水质因子、对虾抗病力相关因子、对虾生长情况,研究了以微藻生态调控为主的对虾防病技术。结果表明:养殖前、中、后期,波吉卵囊藻平均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别为98.02%、78.89%和45.12%,成为虾池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优势种的持续时间长达77d。波吉卵囊藻为主的微藻群落控制的水质较稳定,实验池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较对照池低。对虾的血细胞数、溶菌(LSZ)活力、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血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池对虾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可见,通过微藻的定向培育方法来优化虾池微藻群落结构,可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三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三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著(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著(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著(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红海湾水产养殖示范区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海湾是广东省非常重要的海水养殖示范区,为了维系和保护红海湾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区的优良生态环境,1997年4月对1998年12月对红海湾水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红海湾海水综合质量总体上处于相对清洁水平,但浅海养殖区和长沙湾养殖区有机污染,分别达富营养化和高富营养化程度,DIN和IP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而石油类,Cu,COD是重点控制的优先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对长岛北四岛海洋牧场海域101个表层沉积物和102个表层海水样进行取样调查,开展表层沉积物类型、粒度、表层沉积物和海水重金属等指标分析测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区表层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采用海水水质分类和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表层海水污染情况。表层沉积物结果表明:沉积物为泥质砂质砾、砾质泥质砂、砾质泥、含砾泥质砂、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平均粒径介于2.44~5.44Ф;Hg、Cu、Zn、Pb、Cd、As、Cr、硫化物和石油类都符合第一类标准,属于清洁沉积物;Cr、Cu、Pb、Zn、Cd、Hg和As富集系数均<1,处于低度污染水平;Cr、Cu、Pb、Zn、Cd、Hg和As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介于0.56~30.71之间,RI均值为66.27,远低于低度生态危害的划分标准值。表层海水结果表明:21个站位受到Hg污染,略高于第一类标准,满足第二类标准,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西中部和东北部海域,其余指标均符合规定第一类标准;Hg、Cu和Zn含量处于较清洁环境范围内,As、COD、石油类、Pb、Cr和Cd含量处于自然本底环境。根据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分析结果得出,长岛北四岛海域海洋牧场规划区底质和水质环境适宜建设海洋牧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灌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方法】2016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现状调查。【结果与结论】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3.11),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丰富(大于2),底栖生物较贫乏(0.97)。底栖生物密度与沉积物硫化物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密度与叶素绿a显著正相关。小型网浮游动物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其种类与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二者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南海区半封闭型海湾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的需要,对红海湾底质硫化物进行了研究。用碘量法分析的结果表明:红海湾底质中硫化物含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呈北部河口区>虾池>鱼湾>中部>南部自然水域>礁滩区的特点。虾池、鱼的硫化物含量清淤前分别为清淤后的8.4、3.6倍;湾南部硫化物含量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其余区域的两季差异不明显。46份样品中约13%、28%分别超过国内外评价标准,超标测站位于河口和清淤前的虾池、鱼。礁滩护养增殖区、南部自然水域、湾中部牡蛎养殖区和清淤后的虾池、鱼尚未见硫化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地下水污染特征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下水水质测试资料为背景,利用近几年工作中取得的大量水质测试资料,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目前地下水仍以无机污染为主,但有机污染危害程度更大。“三氮”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无机污染指标,其中又以硝酸盐污染为最。有机污染指标主要为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和四氯化碳等,裂隙岩溶水较孔隙水更容易受到有机物污染。  相似文献   

13.
有效微生物菌群对养虾水体细菌生态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有效微生物菌群(EM)对养虾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池中添加EM,对水体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光合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实验组异养细菌数量比传统对照池减少40.0%,弧菌数量减少7.8%,光合细菌数量增加98.2%,放线菌数量增加99.2%。EM能改良水质条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溶解氧提高11.0%,COD降低8.0%,氨氮含量降低20.7%,亚硝酸氮含量降低10.0%。另外,实验组对虾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23.08%,饵料系数下降9.4%,利润提高了16.11%。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2011年共6个航次调查数据,对雷州半岛近岸海域关键水质环境因子进行时空分析,并采用富营养指数法对该海域水质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近几年COD、PO4-P、NO2-N、NO3-N、NH4-N、石油类、叶绿素浓度等关键水质因子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61~1.71 mg/L、0.01~0.04 mg/L、0.004~0.05 mg/L、0.05~0.21 mg/L、0.02~0.20 mg/L、0.01~0.60 mg/L、1.16~3.17μg/L。该海域COD、石油类污染程度较低,而PO4-P、无机氮污染程度高、污染风险大。半岛东部海域污染程度高于西部海域,尤其是湛江港、雷州湾及半岛东北海域呈高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ndsat卫星OLI影像对2018年5月鄱阳湖的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浓度进行了湖区水体水质参数反演,根据水质参数反演得到鄱阳湖各评价指标要素浓度归一化分布图。结果表明:叶绿素a、悬浮物以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主要集中在水流速度较为缓慢的东部湖区以及南部湖区,干流水体动力较大,含量较低。悬浮物浓度在其他湖区也存在浓度较高显现,与采砂活动或湖区浅滩反射有关,整个湖区中鄱阳湖东部以及南部水质较差。综合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有色可溶性有机物浓度空间变化规律以及湖区周围污染源进行水质污染空间分布的探讨,同时也为鄱阳湖水质监测提供丰富案例,为水体污染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红海湾水产养殖示范区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海湾是广东省非常重要的海水养殖示范区。为了维系和保护红海湾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区的优良生态环境 ,1 997年 4月至 1 998年 1 2月对红海湾水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 ,红海湾海水综合质量总体上处于相对清洁水平 ,但浅海养殖区和长沙湾养殖区有机污染明显 ,分别达富营养化和高富营养化程度。DIN和IP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而石油类、Cu、COD是重点控制的优先污染物。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池投放一定数量的生物刷和生物球等生物滤料,研究其对翘嘴红鲌生长、池塘水质及细菌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池相比,实验池翘嘴红鲌生长有增加趋势,对池塘水温、pH、DO、TP、H2S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在30 d时水体COD显著降低(P<0.05);在90 d时NH4-N显著降低(P<0.05);在60 d和90 d时NO2-N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池相比,在30 d时实验池水样与生物球中异养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在30、60 d时,实验池生物刷中异养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在90 d时实验池水样、生物球、生物刷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实验池水样、生物球分别在30、90 d时弧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生物滤料可增加池塘的异养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降低水体弧菌数量,一定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促进鱼体生长。  相似文献   

18.
虾池微藻定向培育及其对养殖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藻三级扩大培养技术,将在对虾养殖池选育的波吉卵囊藻Oocysits borgei引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高位养殖池,并检测养殖环境中微藻群落结构、水质因子、对虾抗病力相关因子、对虾生长情况,研究了以微藻生态调控为主的对虾防病技术。结果表明:养殖前、中、后期,波吉卵囊藻平均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别为98.02%、78.89%和45.12%,成为虾池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优势种的持续时间长达77 d。波吉卵囊藻为主的微藻群落控制的水质较稳定,实验池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较对照池低。对虾的血细胞数、溶菌(LSZ)活力、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血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池对虾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可见,通过微藻的定向培育方法来优化虾池微藻群落结构,可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大量的地下水测试数据为基础,从污染源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对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典型有机污染区,有机物总检出率为35.5%,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达29种,单个样品检出的有机物种类最多达19种,部分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污染源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成鱼半封闭围隔池近临界低温越冬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9hm2养殖池的一角围成面积0.13hm2的小塘,形成半封闭围隔池,内设投饵台,灌注21~23℃的地下水,维持围隔中水温在13~16℃,研究吉富罗非鱼成鱼低温越冬技术。结果表明,罗非鱼越冬成活率98%,未出现罗非鱼的低温损伤,溶氧从5.8mg/L降为3.2mg/L、透明度从50cm降为35cm、总氨氮低于0.3mg/L、亚硝酸氮低于0.5mg/L,COD低于23.6mg/L,水质良好。在同样气温条件下,大棚越冬对照池保持水温15~16℃,罗非鱼存活率95%,溶氧从5.8mg/L降为1.2mg/L、透明度35cm降为25cm、总氨氮0.9mg/L升为2.3mg/L、亚硝酸氮0.6mg/L升为2.5mg/L,COD为43.6mg/L,水质变差。半封闭围隔池可保持水温在罗非鱼的近临界伤害温度13℃或13℃以上,罗非鱼成鱼在野外不搭棚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